摘 要 企業社會責任最初是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規范公司行為的理論規范。它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煙臺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外商投資企業集中的沿海城市,吸引了超過2660家外資企業。對這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引導這些企業更好的履行其作為良好社會公民所應盡的責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履行 法律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煙臺市社會科學聯合會2013年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在焉外資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問題研究》(立項課題編號ytsk2013-011)的課題論文)。
作者簡介:唐紅,中國農業大學(煙臺)助理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098-03
一、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最初是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規范公司行為的理論規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思想。它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來源于1924年英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他認為公司社會責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內。也有學者認為芝加哥大學的克拉克1916年在《政治經濟學刊》中發表的《改變中的經濟責任的基礎》中最早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但是早期有關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探討并未能就企業社會責任的準確定義予以界定。
1953年被譽為“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鮑恩在其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中,給出了商人社會責任的最初定義,正式提出了企業及其經營者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觀點。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鮑恩認為,“商人有義務去追求那些政策或最初決定或采取行動,如果這些是我們的社會所期望的目標或價值”。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規范化定義作出重要貢獻的是卡羅爾。他在1979年提出了“商業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特定時刻社會對其的慈善期望”,明確提出公司應該承擔的四種責任。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具體應當包括哪些內容當前還是存在很大的分歧。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主張,企業社會責任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標準,主要包括遵守法律、道德準則、商業倫理等;二是對人的責任,主要包括員工安全、平等就業、反對歧視等;三是對環境的責任,主要包括保護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四是對社會進步的廣義貢獻,如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服務、消除社會貧困等。
二、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傳統企業認為,企業的唯一責任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企業不承擔任何責任。但隨著實踐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倡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被認同并深入人心,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和履行逐漸被認同和接受,并在很多國家被上升為法律義務。在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企業,他們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無不更加關注社會責任的履行。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又能夠幫助企業更好的協調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重盈利”。通過走訪調查得知,在煙外資企業通過自身實踐積極踐行其社會責任履行。
(一)在煙外資企業概況
煙臺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之一,在吸引外商企業投資方面一直具有明顯的優勢。截止2014年8月,煙臺市共吸引外商投資企業2660家,外商投資規模接近200億美元。在煙外資企業從事的領域涵蓋產品制造業、電子技術、食品加工、造船、機械等行業部門,為煙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二)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走訪相關企業、咨詢商務局、民政局等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訪談有關煙臺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及其分會等非政府組織,我掌握了有關煙臺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匯總及分析整理得知,大多數在煙外資企業都在踐行良好社會公民的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履行其社會責任。
1.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積極性強。 通過走訪相關在煙外資企業、煙臺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得知,大多數在煙外商投資企業都在不同程度的踐行自己作為良好社會公民的責任,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較高。如坐落在煙臺開發區、擁有2000名員工的韓資企業——斗山工程中國機械公司,于2009年成立“斗山工會慈善義工站”,并擁有一支超500人的“志愿者愛心小組”,支持和引導員工為當地社區服務。同時,公司還專門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出版了《員工之家》的刊物,將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相關信息及時予以反饋。煙臺的益海嘉里集團長期參與各項社會公益、環境保護、員工關愛等社會責任的履行項目,將社會責任的履行內化為公司文化。同樣是坐落在煙臺開發區、擁有6-7萬名員工的富士康集團,通過倡導企業全員義工,鼓勵志愿者以“志工”的身份深入當地社區,踐行社會責任。此外,針對員工的年齡和知識層次等方面的特點,富士康還成立了“員工關懷中心”,加強對員工關懷。諸如此類的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活動都是在企業自愿的前提下開展的。
2.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涵蓋的范圍廣泛。在煙外資企業由于自身所處行業領域不同,其社會責任履行涵蓋的領域亦有所不同。總體來看,煙臺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員工關愛、慈善公益、環境保護、社區回饋等方面。比如煙臺永旺超市每年都會組織員工、消費者參加愛心植樹活動;大宇造船廠通過對希望小學的援建、對員工、客戶、供應商的關愛等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再比如煙臺斗山通過安全生產、工業及生活污水處理后達標排放等愛護環境的措施,將企業社會責任的領域擴展至環境保護領域。
3.煙臺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及韓商投資企業分會、煙臺市慈善總會等政府或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在引導外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發揮了積極地作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通過走訪調研得知,煙臺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及其分會在信息溝通、非政府組織相關信息的聯絡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有效的連接了在煙臺的外商投資企業與政府部門及那些需要幫助的組織、人群,便捷了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三)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困境
1.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效果依賴于帶頭人的示范作用,并未納入企業戰略管理的高度。盡管煙臺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的范圍、主動性、效果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成績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工會、義工組織負責人的帶頭示范作用。這些帶頭人的號召力與組織協調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該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范圍、影響,大部分的在煙外商投資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履行機制,缺乏穩定的制度支撐。企業在實踐社會責任履行的同時,尚未建立長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組織機構與機制,如絕大多數在煙外資企業尚未發布過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2.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缺乏長效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尚停留在企業自愿的階段。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決策層及工會等自決。特別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缺乏可以量化的標準及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盡管部分區縣地方政府每年會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進行量化綜合打分評比,但這一措施并未能夠實際起到激勵與約束的實效。
3.企業社會責任缺乏可具操作性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該法十分明確的提出了企業應該履行社會責任,遵守法律規范和社會公德。但對于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卻沒有明確規定。而相關的司法解釋、地方政府的法規和規章亦未有所涉及。由此,針對企業責任的法律性及如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亟須進一步的可具操作性的規范加以明確,將“紙面上的法”落實到企業實踐中。
4.政府相關部門不夠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缺乏政府引導與監管。通過對煙臺市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訪談得知,在當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關注和管理,更多的是針對企業的投資經營活動,而對于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問題,缺乏相應的監管與引導。相關的職能部門并未從履行法律責任的高度去對待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而把社會責任的履行看作是道德層面的問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知道在煙外資企業從事了一定的社會責任項目,比如公益活動、慈善捐贈、環境保護等,但從未對此類社會責任履實踐有過統計與規范。
5.外資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面,“單打獨斗”,缺少與其他相關企業、行業協會的溝通與協調。盡管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等在信息溝通與協調方面給予外商投資企業極大的便利,但總體來看,煙臺市外商投資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企業自己的行動,尚未形成企業聯手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攜手履行社會責任的整體環境。
三、完善在煙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制度的法律對策
(一)細化并完善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更具規范性
企業社會責任最初是以道德責任的形態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如何將道德責任上升為法律責任,并以法律明確規范之,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規定太過籠統,而且內容不盡全面。由此,我們應該進一步細化并出臺有關社會責任的規定。具體而言,涉及到準確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性,明確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后果,使企業社會責任真正從道德義務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真正法律化的進程。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借鑒和參考當前企業社會法律化進程比較快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比如歐盟委員會與歐盟理事會就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達成的協議文本。這當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相關部門統籌協調并在條件成熟的時機來完成。
(二)政府部門加強重視和引導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視,并積極地通過激勵引導機制的建立來幫助企業更加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資企業受到逐利本性地驅使而跨越國境地在東道國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時,如何維護東道國能源與環境、有效保護東道國員工的合法權益,就需要東道國政府部門加強社會責任履行預警機制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踐行良好社會公民義務的企業加以激勵,并對違法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加以懲處。唯有如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才會在良好秩序與規范的引導下健康發展。
(三)強化行業協會、外資企業聯合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在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作用
行業協會、外資企業聯合會及其它非政府組織在信息的獲取與溝通、與企業及相關組織機構的聯絡等方面,相比較政府部門具有更大的及時性與靈活性,可以有效彌補政府職能部門在這些方面的欠缺。由此,在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方面,應該加強行業協會、外資企業聯合會及其它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共筑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良好社會環境。
(四)外資企業要加強規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部自覺性和規范性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社會責任履行的主體,應該加強內部自覺性和規范性,自覺履行其作為良好社會公民的責任,服務所在社區,促進東道國經濟與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其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協調發展。建議外資企業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上升到戰略層面,使企業社會責任更加深入的融入企業,確保企業及其影響范圍內的活動和決策都能更好的服務當地社區、更好的履行其作為良好社會公民的形象。
(五)建立科學規范的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估機制
良好的績效評估機制的運行,可以引導和督促企業更加規范的履行社會責任,也是外界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狀況做出正確判斷的重要依據。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標時,企業會更加客觀、高效的履行其作為良好社會公民的責任。至于量化評估的主體及量化標準的起草制定者,在當前的背景下,可以借鑒和參考國外的有益經驗,建立以企業自身、國際組織、政府、行業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為主體的量化評估主體,實現量化評價主體的全面化。
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僅僅依靠企業自身很難實現其制度設計的初衷。同樣,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法律規范的指引與監督,社會責任的履行很難達到其預定的目標。由此,我們需要在法律規范的約束下,凝聚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企業等各方面的力量,引導外資企業規范、高效的履行其作為良好社會公民的責任,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歐利文.謝爾頓發表于1924年的文獻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2]沈洪濤,沈藝峰.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Clodia Vurro,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the concept of CSR, Develop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European Perspectiv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