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路交通事故破壞道路交通管理秩序,使受害人遭受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等巨大的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破壞。事故處理相關法律中不可忽視的立法目的切實救濟受害人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挽救因事故帶來的損失,撫慰傷者及家屬,制裁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的行為.依據現有法律在實踐中對受害人權益的保護方面仍有疏漏,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本文提出了通過不斷完善相關法律真正救助和撫慰交通事故中無過錯受害方,使需要救助的群眾切實受益,最終達到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
關鍵詞 道路交通事故 無過錯受害人 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者
作者簡介:趙子涵,遼寧省鞍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117-02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意外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事件。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工具中機動車每年都以迅猛的速度增長,全國年均機動車遞增1500萬輛、駕駛人遞增2000萬人.交通事故也相伴相生,據統計2013年的全國道路交通事故為19.8萬起。道路交通事故破壞道路交通管理秩序,使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等巨大的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破壞,同時引發的糾紛和矛盾給社會帶來極大不穩定因素。除意外引發的交通事故外,交通事故本身都是由交通違法行為引發的,交通違法行為看似輕微都是過失導致的但它帶來的損失卻是巨大的。包括巨大的經濟損失、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下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有關法律法規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受交通事故帶來的災難破壞時,法律應該盡所能保護他們的各項權益,其中更應著重保護在交通事故中無過錯受害人的各項權益。因為他們沒有實施交通違法行為卻遭受了交通違法行為引發的事故的侵害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故筆者建議在交通事故處理的各個環節中都要盡可能替受害者考慮,用法律這個正義的武器去全方位地捍衛他們的合法利益,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筆者建議立法機關完善相關法律,全面細化加害方及時救助,公安機關的公正、高效辦案,保險理賠效率的規定,全力確保賠償及時到位,受害人權益得到切實保護。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一、細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完善“逃逸解釋”,切實滿足無過錯受害者應得到及時救助需要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實質是有關事故發生后車輛駕駛人應履行義務的規定。其分別是立即停車檢查的義務、保護現場的義務、搶救傷員的義務和報告義務。筆者認為違背法定義務范圍還應擴大到及時負擔醫療費用的義務,切實解決受害者所需。對違反70條規定的義務分別進行行政處罰。實踐中多數人其實“明知”已經發生事故而“逃逸”,公安機關需要證明他“知道”事故的發生,這些證明活動拖延了辦案時間,不能及時賠償已經受傷的被害人。筆者建議原則上只要客觀發生交通事故,認定為負事故形成的主要責任及全部責任就應當及時負擔醫藥費用。避免了肇事者狡辯鉆法律漏洞說“不知道”的情形,這樣會督促車輛駕駛人對傷者生命健康負責。同時省去了對逃逸者主觀是否知道和是否逃避責任的爭論。而究竟“知不知道”事故發生,筆者認為這種舉證責任應當交給肇事者。交通事故中的逃逸行為使事故受傷人員得不到及時救助,現場未能及時得到保護導致交通事故成因不明,案件處理停滯,賠償無法進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逃逸”解釋“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過于抽象,不夠具體詳細,容易在具體實踐中不易把握,操作。“逃避法律追究”可否理解為對公安機關前期偵查或調查工作的逃避,對調查結束后應承擔相應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逃避?對應當履行義務的一種逃避?應當履行義務是?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的義務嗎?所以說這個“逃避法律追究”的范圍很廣。“逃跑”可否理解為離開現場?離開公安機關的可控范圍?失聯?失聯時間?這些都有待法律細化。
所以筆者建議可否將“逃逸”行為解釋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車輛駕駛人離開事故現場,未盡法70條規定的義務,在事故發生后X小時內未主動與公安機關取得聯系的行為或是前期雖配合公安機關的調查工作但卻逃避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行為。”在一定期限過去后拒不負民事責任不賠償理賠金是不是公安機關強制其執行的依據?而對于的確因經濟困難負擔不起賠償金的可否尋求社會救濟基金的幫助在后有論述。總之,法律可否盡量救濟受害者,這也是對他及家人傷痛的撫慰。面對受害人強烈的被救助的需要,法律可否修改為自責任認定下達之日起,負主要責任以上的投保車輛的保險公司即可憑交警出具的證明材料負擔傷者的醫藥費。肇事車輛未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或肇事后未盡義務行的,交警可強制執行負主要責任以上的當事人負擔醫藥費來保證受害人的權益。
二、為公正高效偵辦案件以及公民行使監督權提供法律依據
在事故案件偵辦中,總會出現偵查人員因事故案件多,任務重,而對偵查工作證據搜集不夠細致,取證材料不全致使案件久拖不破的情況。受害人權益因找不到具體肇事車輛無法確定肇事人而得不到及時有效救濟。筆者認為為督促公安機關嚴格按照事故處理程序規定,認真仔細勘察現場,完整提取、固定證據,非常有必要在法律中規定在尋找具體肇事車輛或人員的逃逸案件中,允許在不泄露偵查秘密的前提下,賦予受害方家屬或其代理人可以協助案件證據的搜集工作的權利。這樣做也讓家屬關注案件偵破工作的迫切心理也得到了滿足,全力配合公安機關共同查找到肇事者,對加速案件偵破有積極作用。同時確保偵辦案件經得起推敲,也是對公安機關工作的監督,也有利于公安機關正確行使職權,及時發現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也有利于當事人消除對公安機關偵破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切實保證公安機關的工作經得起人民群眾的檢驗和評價。
(一)完善證人的保護制度
泄密者的懲罰措施。證人的獎勵制度。法律規定證人提供重要案件偵破的重要線索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獎勵。公安機關應設立該專項資金對證人進行褒揚。同時完善證人的保護制度,證人證言可以以書面或錄音的形式進行保存。證人出庭前經辦案人員的查證,出庭時可單獨在一房間內以語音方式進行辯論。同時設置泄露案件情況罪,規定罪與非罪區分。對泄露正在辦理案件案情、證人情況等應當保密的情況的人予以制裁,充分保障證人的合法權益,讓證人安心、安全的作證。
(二)完善證據中視頻錄像設備的使用、維護、查詢及視頻證據提供者保護、獎勵的規定
這些年視頻錄像越來越多的應用于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偵破工作中。筆者設想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公安機關的視頻錄像與屬于個人、單位、酒店、賓館、商店視頻錄像聯網形成對路面的全覆蓋的全方位監控網絡,引進人臉識別技術充分發揮其偵破逃逸案件的線索價值。既可重新再現案發現場的過程又可對預防和減少其他案件發生發揮作用。法律可否規范視頻錄像維護,確保錄像清晰完好并且能夠在不良天氣的狀態下依然發揮作用;完善使用查詢規定,對公安機關權屬的視頻錄像資料公民若想查詢應當提供,但應做詳細的登記并長期保存,同時可以收取查詢費用進入社會救助基金內;獎勵,對案件偵破發揮關鍵作用應當對視頻錄像的所有人予以獎勵;建立對視頻證據提供者的保護制度,避免現實中視頻錄像設備的所有者怕招惹是非又受累不討好而欺騙公安機關“視頻沒開,視頻裝置不好使”的說法,導致關鍵證據得不到案件偵破陷入僵局。這些對迅速鎖定肇事者對案件偵破工作以及公民行使監督權提供法律依據,凸顯正義價值。
三、保險公司理賠金高效賠付的設想
(一)《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 第三十一條“保險公司可以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賠償保險金。”
這種選擇的方式讓現實生活中保險將對受害方的賠償卻直接給了投保人肇事方,讓保險的補償功能無法得以及時有效的實現,這極不利于社會公平正義。既然第三者責任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受害人。那么保險的賠償金就應當直接賠付給受害人。筆者建議改這種選擇的方式為明確規定“保險公司直接向應得到賠償的一方賠償保險金”,這樣就可以避免投保人肇事方賺了不屬于他的賠償,受害方又需要花費時間請求其償還的糾紛和矛盾的發生。讓正義的法律規定切實保障受害方的權益,錢款的及時賠付,方便無責任受害方實現替他們伸張正義的作用。
(二)《國務院關于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決定》第二十二條規定了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實踐中當發生所謂免賠情形時保險不承擔賠償責任后受損害的往往是受害方,因為多時情況肇事方會用各種理由延期支付理賠或受害人沒有起訴到法院前就不賠償,這給受害人帶來二次傷害。所以筆者認為不應當通過強制保險條例的保險免責條款來拒絕賠償,表面約束投保人肇事方,實則懲罰受害方。肇事方的過錯應當通過其他制裁型法律懲罰,或降低信用級別亦或提高來年保費的措施制裁。而不應當以拒賠的方式間接制裁受害方。建議刪除該條款。免賠情形可以在保險合同中事先約定好說明肇事方已知曉合同,不理賠理所當然,但法律事先不應有此規定。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基金制度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條規定只是對需要搶救的人先行墊付,而面對巨額的醫藥費和其他賠償對原本就是社會低收入人群和困難人群而言會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拓展完善社會救助基金的功能。如果拓展社會救助基金的功能對象是社會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難人群。可以幫助真正貧困的家庭分擔突發交通事故導致的無法承受的金錢損失,然后再分期償還給社會救助基金。這樣有利于穩定社會。也有效地彌補社會保險制度的不足.社會救助基金的管理部門可以為交通管理部門專門設置的部門。這樣受害方在第一時間拿到國家對他們救助款,讓人們看到救助的力量和希望。
五、 制定最高效力的全面、精細、易懂、可操作性道路交通安全法典,能夠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價值的設想
在法典中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原則,重新審查交通事故處理有關的法律、法規,消除內部沖突或過時的部分,增補適應新情況的內容,編纂出新的、系統的、完整的法典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權威性、確定性。細化相關處罰、處理依據、依據根源、解釋,減少因法律疏漏帶來的糾紛矛盾。讓受害人受到不法侵害的權利得到及時有效的彌補。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