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鵬 肖珈
摘 要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層次的內生邏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中等收入群體可持續發展。中等收入群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是社會穩定的穩壓器、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民主政治發展的助推器、文化進步的導航器。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深層次的邏輯關系,二者統一于同一歷史進程當中。
關鍵詞 中等收入群體 全面深化改革 內生邏輯 共生關系
作者簡介:范玉鵬,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肖珈,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181-02
全面深化改革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 “使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即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又能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為我們研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根本方向。
一、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
36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大潮奔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改革開放由淺入深、逐步深化,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沖破思想觀念束縛、沖破利益固化藩籬,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有著其自身的歷史邏輯和發展邏輯。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1984年十二大,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開局,開始全面經濟體制改革。1987年十三大,提出“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鼓勵個體經濟發展。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了制度創新時代。2002黨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的制度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和實踐高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也由此進入了“完善新體制”階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體制戰略部署。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更加全面的提出“五位一體”的全景式改革,逐步形成了統籌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 “五位一體”建設特色,標志著中國改革也進入“全面改革”時代。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這就從根本上闡明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從中等收入者到中等收入群體
由“中等收入”擴展而來的“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體”等概念有何區分和關聯,我們應該如何界定當前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界定中等收入群體的概念,關鍵點不在“群體”二字,而在“中等收入”之上。《現代漢語詞典》把“中等收入”界定為“上等收入、下等收入之間的收入水平”。 進一步界定中等收入群體就是:一定時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穩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對平均水平的居民群體。它包含以下三層涵義:其一,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作為劃分依據的唯一標準。其二,中等收入群體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中等收入者的集合。其三,中等收入群體是動態變化的。
黨的十六大提出“中等收入者”概念之后,學術界立刻掀起了對中等收入的研究熱潮。理論界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指標很多,既有客觀指標,也有主觀指標。因此,對中等收入群體進行界定時,應把握以下原則。首先,我們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劃分標準不能直接套用發達國家有關中等收入群體的目標。其次,要充分考慮我國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背景和現實意義。最后,提出的劃分標準要有一定的國際可比性,避免盲目同西方國家攀比,從而使所定標準太低或太高失去實際意義。
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關系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與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層次的內生邏輯,二者并不是相互孤立和毫無關聯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機統一,具有共生性的內在關系和一致的實現過程。
(一)全面深化改革為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提供發展平臺
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是使中等收入群體占多數。社會結構指的是社會成員占有一定的生存資源和發展機會所產生的社會組成方式和社會關系格局。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結構從簡單化向多元化發展,但是轉型還未完善,社會中下群體比重仍然很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小,整個社會結構整體上呈現“洋蔥頭型”而非“橄欖型”,這就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產生埋下禍根。因此完善社會結構的優化配置,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占多數,形成“紡錐型”的社會結構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戰略結構。
2.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持續擴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就是培育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占優的社會,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目標深化改革,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識和動力。當前,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過渡、轉型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義不容辭。首先,進行國有資本的重新定位布局和國企改革。國有資本配備和國企改革到位了,就有條件釋放出更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就業崗位。其次,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變政府主導的土地城鎮化模式,使農民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來源。再次,加快推進戶籍制度、城鄉一體化改革,為農民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破除體制障礙。
(二)中等收入群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
在當代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穩定的穩壓器,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民主政治發展的助推器以及文化進步的導航器。因此,中等收入群體構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
1.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穩定的穩壓器。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指出:“中間階層與穩定的關系,頗似富裕與穩定的關系一樣,一支龐大的中間階層猶如普遍富裕一樣,是政治上的一支節制力量”。 當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社會主體和主導性力量時,社會結構將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錐型”和“橄欖型”結構,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使社會趨于穩定。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既是改革的推動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他們經濟地位較為穩定,對現狀滿意較高,其政治態度往往有利于實現政治穩定。其次,他們往往擁有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在政治上和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因此,他們在享受改革的碩果同時也從內心真心實意的擁護改革,是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2.中等收入群體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作為擁有穩定經濟收入的中等收入群體,一般對未來的收入增長持樂觀態度,所以是積極的也是最重要的消費群體,是拉動經濟的增長的“橋頭堡”。中等收入群體一般收入相對穩定,購買力活躍,是社會消費的支柱性群體,對經濟市場具有巨大的拉動推動作用,是現代化建設的直接參與者。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力量,是經濟穩定發展的恒定推動器。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水平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并呈剛性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收入水平相當、有消費需求的中等收入群體就成為拉動消費的最大受眾,成為消費的主力軍,是推動經濟的加速器。
3.中等收入群體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助推器。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等收入群體由于物質生活比較富裕,已經實現了“倉廩實、衣食足”,因此,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中等收入群體一般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文化素養,富有理性思考思維,更傾向于運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來處理沖和矛盾,不主張也反對通過采用激進的變革來否定現有秩序,因此中等收入群體往往是穩健、漸進式改革的有力支持者。他們主張民主化改革,但是愿意通過理性的、科學的、建設性的方法支持、參與和推動中國的民主化、法制化進程,這就使中等收入群體具有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又推動國家民主化、法制化建設的雙重功效,是名副其實的政治發展的助推器。
4.中等收入群體是先進文化進步的導航器。中等收入群體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這種顯性的“文化軟實力”使他們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他們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高度認同,他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能夠創建、引導現代進步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和宣揚。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不斷擴大,人民的文化素養的提高,對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理解加深,文化自覺意識就可以真正豎立起來。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要倡導文化自覺,實踐文化自覺,把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產品的消費有機結合起來,使文化自覺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條件下文化繁榮發展的內在推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統一于同一歷史進程
“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改革大考,考的好,將實現歷史性的突破,使國家邁進現代化國家行列。中等收入群體與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層次的內在邏輯關系,兩者同步共進,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當中。
1.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內在的共生關系。在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和全面深化改革在愿景目標上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和內在的共生性。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宗旨,黨的歷屆人大對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做了持續性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力求達到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之間的耦合性和結合點,使兩者在愿景目標上達成高度鍥合的一致性和共生性。我國改革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階段,與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在這個特定背景下,十八屆三中全會從“五位一體”全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培育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特別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續地擴大中等收入的群體,使之真正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和推動力量。
2.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一致性的實現過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抉擇,是面向2020年的改革大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打破利益固有化藩籬,縮小貧富差距、實現中等收入階層在社會總人口中占多數,進而形成合理的“橄欖型”社會新格局。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奠定“紡錐型”社會結構的有力支撐。全面深化改革條件下,努力培育現代化的社會結構有利于打破當下社會階層之間的固化特點,從而使社會的流動機制更加健全暢通。在十八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綱領領導下,我們有信心打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場攻堅戰,使中等收入群體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中產群體,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朱土興.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比重的路徑.經濟科學. 2007(3).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陸學藝.中國當代社會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