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荀子的人才思想是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人才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是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他對選用人才的重要性、如何用人、用什么樣的人以及用人原則和方式等問題作出了精辟的論述。荀子提出的人才思想不僅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為世卿世祿制的瓦解和新型封建官僚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而且在現代社會,也為現代管理制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荀子 人才思想 用人原則
作者簡介:李越,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202-02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轉折時期。各諸侯割據稱霸,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但分裂的社會內部也孕育著統一的因子,政治形式開始不斷由分裂走向統一,奴隸制社會開始解體,統一的封建社會已經已經處于萌芽、孕育之中。國家政治的統一成為這一時期思想發展的主流,諸子百家均提出了統一的政治主張。同時,他們也意識到,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人才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先秦儒家,創立了一整套的人才學說和思想。而另一方面,各諸侯國在爭霸的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人才的重要性。之前西周時期實行的世卿世祿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人才的需求。他們認識到,要成就霸業,就必須突破西周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官制,從社會下層和非宗法系統的人中選拔人才。各諸侯國國君都熱衷于招賢養士,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從而最終導致了世官制的瓦解和封建官僚制度、選賢任能制度的逐步確立。在思想界,先秦諸子百家均論及了選賢任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先秦儒家,從孔子、孟子到荀子,對選用人才的重要性、如何用人、用什么樣的人以及用人原則和方式等問題作出了精辟的論述。這些思想不僅成為諸侯國爭霸的工具,而且也為中國封建官僚制度的確立和中國統一大業的完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本論文重點以荀子為例,探討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的軌跡。
一、 選賢任能的重要性
荀子非常強調人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才的得失是關系到社稷安危的頭等大事。他在《王制》篇中指出:“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彼J為。君主要求得國家的安定并且有聲望,最好的途徑就是平政愛民,尊重人才,這是做君主的根本原則。在《君道》篇中,他表明了同樣的道理: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之所以失天下,“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是其人者也?!奔磭业陌参V蝸y,根本在于人才。“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小用之則威行鄰里;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奔词共荒苋斡萌瞬牛膊荒茏屓瞬磐饬鳎瑸樗怂?,這樣,國家才不會出現大的變故。“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弊鳛槿司?,如果既不愛民,又無重用人才之心,則國家必亡無疑。正如詩經中所說的:“介人維藩,大師維垣。”人才就是國家的屏障,百姓就是國家的圍墻。在這里,荀子把尚賢使能提升到了和愛民同樣的高度,提出兩者都是國家的屏障,存亡的根本。正如他在《致士》篇中提到的:“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此之謂也?!彼J為君子對于國家片刻不能廢缺。一個國家即使有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仍然有可能會混亂,但是有君子而國家混亂的情形,從古至今從來沒有聽說過。正如他在《君道》篇中開篇指出的那樣:“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比绻麤]有人才作為保證,那么再完善所謂法律條文、制度都將無濟于事。因此,人才才是根本?!胺ú荒塥毩?。類不能自行?!倍遥鞔_指出:“為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倍巳?,辟此三惡,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慎取相”,即謹慎地選取人才才是關鍵。荀子還指出了一個道理:如果君主能夠尚賢使能,不僅國家可以安定,而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身佚而國治的效果。他在《君子》篇中指出:人君“足能行,待相者然后進;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詔;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動,告至備也。”通過這一句話,荀子向天子表明了一個道理:作為君主,雖然腳能走路,嘴能說話,但還是要依靠人才的輔佐幫助。如果下屬官員人才完備,那么天子“勢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無所詘,形無所勞,尊無上也。”不僅身體沒有什么可勞累的,而且還可以得到無上的尊貴,事半而功倍。正如他在《勸學》篇中所強調的那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本拥呐c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善于利用客觀事物,而人君要想獲得成功并且無身心之累,就必須借用人才來幫助他完成治國大業??傊?,人主“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執,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二、選用什么樣的人才
荀子理想中的人才即所謂的大儒。他在《儒效》篇中把儒者分為大儒、雅儒和俗儒三種。對于庸俗的儒者,荀子尖銳地進行了批判,認為他們只能起到擾亂天下的作用,“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術繆學雜,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儀而殺詩書。”其本質不過是“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是一群靠吹捧先王而騙取衣食的騙子而已。而且,他們攀附權貴,唯唯諾諾,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像奴仆一樣迎合顯貴親信。至于雅儒,荀子指出,雅儒雖然能法后王,一制度,但不能做到觸類旁通,以一推十,“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過于死板狹隘。而大儒則不同,他善于“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能夠靈活處事以應付千變萬化的形勢。所以只有大儒才是對國家最有用的人才,他能夠隨時勢而變化,但在千變萬化中卻能夠始終如一地奉行道義,“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比绻酥髂軌颉坝么笕?,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辈挥枚嗑镁涂梢苑Q霸諸侯,平定天下。此外,在《臣道》篇中,荀子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把人臣分為奸詐諂媚的臣子,篡權奪位的臣子、建功立業的臣子和德才兼備的臣子。他指出:任用德才兼備的臣子就可以稱王于天下,和以上的大儒思想相互呼應。
總之,荀子理想中的人才,不僅有德,而且有才。一方面,他能夠奉行道義,對上尊敬君王,對下愛護民眾,推行教化。而且能夠“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雖然尊敬君主,但絕不阿諛奉承,勇于勸諫?!奥嗜撼及倮舳嗯c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害”,甚至于“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攻伐足以成國之大利。”這樣一些人,才是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荀子在《修身》篇中也提出:“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媚我者,吾賊也”。他認為,那些能夠對君主提出批評意見并且意見得當的人,才是英明的君主應該尊敬和重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他們同時也具備非凡的才能,能夠觸類旁通,知識廣博,反應靈敏,從容地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只有這種仁德與智慧兼備的人才,才是荀子心目中的國家棟梁,王霸之佐。正如他在《君道》篇中所指出的:“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而王霸之佐也?!?/p>
三、 用人原則
荀子不僅提出了人才的選拔標準,而且對于如何用人,也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精辟見解。
(一) 唯才是舉
荀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已處于奴隸制世卿世祿制的瓦解時期。荀子對這種以血緣門第關系取人的用人制度提出了強烈的批判。他在《君子》篇中明確指出:如果“先祖當賢,后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必從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即如果根據門第舉用人才,必然導致混亂衰微。因此,荀子主張“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爵不逾德”,君主應當尊重有德才之賢人而不受門第關系的影響。在《君道》篇中,荀子也明確指出:“人主欲得善射,射遠中微者,懸貴爵重賞以招致之,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能致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對內不偏袒自己的子弟,對外不埋沒關系疏遠的人,不計關系親疏,唯才是舉,這才是必然能夠得到人才的方法。而且,君主選用人才,要能夠做到不計前嫌,唯才是舉。荀子以齊桓公為例。齊桓公“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亡其讎,遂立以為仲父,是天下之大決也。”正因為齊桓公能夠不計私怨,忘掉一箭之仇,立管仲為仲父,因此才能夠成就霸業。
(二) 量才適用,“能以授官”
荀子認為,作為君主,在安排任用人才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結合各種人才自身的特點,量才用人,做到人盡其才。在《君道》篇中,荀子指出:君主要實現天下歸之,必須“善顯設人者也”。所謂的“顯設”,即“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庇纱丝梢?,荀子是主張將人的才能劃分等次,根據等級合理安排任用。這種主張雖然帶有明顯的人才等級色彩,但同時也包含了可貴的量才適用、人盡其才的思想,要讓不同類型、層次的人才都能夠得到相應的合理安置,最終使他們最大程度地發揮所長,將才能顯露無遺,同時還可以得到最大的榮耀和滿足。在這里,荀子已經注意到,在任用人才的時候,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人才的需求,懸貴爵重賞以招致之,而且還要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才的心理需求,使人人安樂其事。
(三) 皆聽則明,廣泛聽取意見
荀子在《致士》篇開篇即提出:“衡聽、顯幽”,即皆聽別人的意見,使被埋沒的人才得以發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衡聽、顯幽呢?方法就是“朋黨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譖,君子不用;隱忌壅蔽之人,君子不近。”即不偏聽偏信朋黨的贊譽和用心不良、加罪于人的譖妄言論。而且也不能親近那些妒忌人才、埋沒別人才能的人。對于流傳的言論,一定要謹慎對待,“聞聽而明譽之,定其當不當,然后出其刑賞而還與之?!边@樣的話,那些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就會暢通無阻,埋沒的人才就會被發現,而不是被流俗所蒙蔽。
(四) 用人不疑
在《君道》篇中,荀子明確指出:“今人主有六患: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他清楚地認識到,當今君主治國的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沒有給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發展的空間。一方面,讓賢者、智者、修士參與治理國家,但另一方面,卻與不肖者、愚者和污邪之人去約束、議論、評判他們。荀子認為,這就好比是豎起一根筆直的木桿卻擔心它的影子會彎曲,“惑莫大焉”,沒有比這種想法更愚蠢的了。而且,這些不肖者、愚者以及污邪之人也根本不可能對人才做出公正的評判,正如俗話所說的:“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眾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賊也?!本魅斡萌瞬牛捅仨毥o予其充分的信任,避免對其不必要的約束和羈絆,要讓他們放手去干,這樣,才有利于才能的充分發揮。
總之,荀子的人才思想是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人才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是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荀子提出的人才思想不僅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為世卿世祿制的瓦解和新型封建官僚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而且在現代社會,也為現代管理制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鑒。他在當時提出的一些用人原則和人才選拔的標準,時至今日,仍然能夠對我們產生很多的啟發,是中國古代思想寶庫中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