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蘇文璐
摘 要 農村地區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黨在農村執政的關鍵,是黨聯系廣大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之一,現階段,農村地區基層組織建設的問題也尤為突出,包括:基層黨員選拔家族化、集團化勢力日益嚴重;基層黨員發展機制不健全;基層農民民主法治意識淡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同經濟發展脫軌等,面對這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地區基層組織建設的發展路徑,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 基層組織 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田園,大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蘇文璐,大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與黨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214-02
據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共有8512.7萬人,基層黨組織420.1萬,從基層黨組織分布看,“全國3.3萬個鄉鎮、8.7萬個社區(居委會)、58.8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可見,農村地區黨的基層組織數量占較大比重,這直接關系著黨員隊伍的健康發展。現階段,農村地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問題突出,尤其是基層組織結構建設的家族化問題日益嚴重,早在建黨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黨在村落中的組織,因居住關系,許多是一姓的黨員為一個支部,支部會議簡直就是家族會議。在這種情形下,‘斗爭的布爾在維克的建設,真是難得很。”可見,毛澤東同志的這種預見性、前沿性一直影響著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地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問題還表現在,基層黨組織結構不健全、黨員領導干部欠缺執政能力,決策機制不合理等等一些社會普遍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總結黨的基層組織歷史經驗的同時,不斷結合實際來提出適應現代農村基層組織發展的時代對策,讓組織結構健全化、執政水平科學化、決策能力民主化。
一、 農村地區基層組織建設現狀分析
2012年底,全國共有58.8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我們的黨歷來就重視群眾的利益,在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過程中,一直貫徹民主化、科學化的選拔機制、決策機制。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進行幫助和扶持,但是在有些地方卻缺乏實踐性,沒有深入的了解農村地區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突出問題。比如在選拔機制上,基層黨組織民主決策機制不健全,主要是農村地區家族化日益嚴重,黨員領導干部拉幫結伙,發展一姓黨員。
以個別農村地區黨的基層組織情況來看,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帶領廣大農民發家致富,通過不同的渠道來提高人均收入,這樣群眾才能相信黨組織的領導能力,然而,大部分基層組織與經濟發展脫軌,謀求自身利益,干部的執政能力有限,干部隊伍提升能力滯后。除了以上的一些現實情況,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相對渙散,黨員戰斗力不強,自然村之間相對封閉,聯系較少,經濟發展緩慢,新鮮血液不流通等也是制約基層黨組織的關鍵因素,這也是農村基層組織存在的普遍現實狀況。
全面把握農村地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證,這就需要我們在充分認識農村地區基層組織現實境況的前提下,順應新時代農村的發展體制、決策機制、執政能力的要求,挖掘出有創造性的解決對策,真正提高基層組黨織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能力,真正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選拔機制,真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也是順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所在,直接關系著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直接關系著黨員隊伍的健康發展,也是直接關系農村地區人民群眾自身的利益。
二、 農村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基層黨員選拔家族化、集團化勢力日益嚴重
從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選拔機制來看,村黨委,村委會每3年選舉一次,屬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村委會的選舉,不是通過政府任命產生,而是通過村民自己選拔產生。在選拔村委會成員時,家族勢力的強大直接會干擾選舉的產生,必然會存在不公平的因素。再有,村書記的選舉方式一般由本村全體黨員過半數產生,這就必然滋生一些現實問題,比如,村書記會擔心自己的書記地位不牢固,必然會發展家族勢力,在發展黨員時會發展本姓的黨員,先由自己家族親屬發展或在支持者中發展,這樣一來在黨員選舉時自己的票數一直保持有利地位,雖然很多村民對這種形式不滿,但大多數村民是敢怒不敢言,致使農村地區黨員領導干部連年連任,造成黨員隊伍家族化、集團化日益嚴重,致使忽視個別黨員的建設意見。黨建的新思想融入不進來,舊的領導思想腐化僵固,基層黨組織結構不健全,不能切身實際的維護群眾的利益,不能領導人民真正的實現發家致富,客觀上扭曲了民主化的進程,科學化、民主化的決策機制也名存實亡。
(二) 基層黨員發展機制不健全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基層黨組織要不斷建立健全黨員發展機制,嚴把黨員“進口”,選拔品德兼優、有創新性思維的人才,能夠切身維護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執政能力、決策和用人能力,積極慎重的發展黨員。早期我們發展黨員,就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為了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必須克服自己的組織,向著真誠革命、信仰黨的主義、擁護黨的政策、并愿意服從紀律、努力工作的廣大工人農民和青年積極分子開門”。現階段,我們發展黨員的標準不可能在按照以前中國的革命形勢來認定,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結合村集體的現實情況,從人民的切身利益出發,選拔執政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全面合格人才進入黨的隊伍,對基層組織的建設會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今后必須采取謹慎地發展黨的組織的方針,必須堅決的阻止投機分子入黨,妥善地洗刷投機分子出黨。”同樣,面對當前農村地區基層黨組織的現實問題,也要“吐故納新”,暢通“出口”,把不合格的黨員及時清除黨的組織,融入新鮮的血液,提升黨的生機力和戰斗力,永保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三) 基層農民民主法治意識淡薄
基層農民受教育水平比較低,不懂得也不知道怎樣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在自身利益受到黨員干部的侵害時,往往是忍氣吞聲,這就滋生了基層組織建設中個別領導干部狂妄自大、貪污腐化的作風,上訪起訴對一個農民來說成本太高,何況有時候官官相護無處說理,怎樣才能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培養法律環境,監督基層組織的建設?這也是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四)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同經濟發展脫軌
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中,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是基層組織建設過程中的首要目標。經濟不發展、收入不提高,就無法帶領農民奔小康,也不能順應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在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同經濟發展嚴重脫軌,黨的基層組織的工作任務并沒有把農民的經濟發展結合在一些,很多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把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看成了自身權利的象征,以為有了領導地位,就可以貪圖一些小便宜,以權謀私獲得一些非法收入,比如,農村集體經濟都會有一部分村集體的自留地和一些自有資金,很大成分上變相的變成了村干部的私有財產,這種現象并不少見,更何況農村基層的監督體制又不健全,就滋生了一些領導干部的貪污腐化,只想著自己謀福利,卻沒有探討出一條適合本村發家致富的道路。
以黑龍江省富錦市頭林鎮各村為例,村莊地理位置條件優越,處于世界上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三江平原,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然而,基層組織領導干部思想陳舊,并沒有開闊其它發家致富的道路,僅是靠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來維持村民的人均收入,農民創收的空間有限,我們可以引領農民種植高科技產物,發展養殖業、畜牧業等,比如可以種植藍莓,發展對不同客戶不同的營銷策略,可以發展農家樂,吸引城市客戶,發展綠色農業,逐步引導農民將第三產業向第一、第二產業轉變,也可以形成農戶產品的產業鏈,保證質量、降低單位成本、提升單位產能、這樣農民的收入會通過多種渠道高效的提高,基層黨組織也能真正的發揮領導作用,而不是形同虛設。
三、 改進農村地區基層組織建設的建議對策
(一)注重基層組織領導干部人才培養
1. 建立健全人才引進獎勵機制
通過多種形式來促進優秀領導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基層組織的領導干部,可通過村集體預留一小部分自有資金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還可通過政府津貼的形式對有創造性思維建設的人才給予物質獎勵,吸引和激發有先進思想的人集思廣益,積極為推動農村發展的人才打造“綠色通道”,鼓勵人才建立扶農政策,實施人才領導幫扶獎勵機制,對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人才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如政府津貼、提干等措施。
2. 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訓機制。農村基層組織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就是教育水平落后,黨的基層組織領導干部都是農民自己選舉產生,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民干部很多是中小學文化,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改革的進程就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健全人才教育培訓機制,特別是基層領導干部的培訓機制尤為重要。
定期舉行基層領導干部培訓機制,可以通過開展成人教育、農業知識講壇、農民交流會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擴大基層領導干部和農民知識領域的不斷延伸,開展針對性強、時效性高的知識培訓,比如包括現代化農業知識、法律知識、網絡營銷渠道、農業生產技術等知識培訓,讓領導干部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掌握特色農業的發展理念,帶領農民群眾發家致富。
(二)推動基層組織建設民主化
1. 推動基層黨員發展民主化。基層黨員的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基層黨員發展部民主,就以為著黨員發展機制的不公平,不合格的黨員就會融入到黨的組織,十八大明確要求,要嚴明黨的紀律,及時清退不合格黨員,抓好基層黨員發展民主化也是純潔黨員隊伍的需要。
2. 推動基層領導干部選拔民主化。農村地區干部選拔多帶有主觀色彩,不少農村干部在選拔時拉幫結伙,動用家族勢力、集團勢力,對有選舉資格的農民變相拉攏,比如請吃飯、喝酒,甚至通過金錢來購買選票,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民族化的選舉方式被扭曲,這也是基層組織教育水平落后的一個表現。要真正實現基層領導干部的選拔,必須在思想建設上進行引導,并結合嚴格的監督體系,必須讓農民知道,領導干活的真正內涵和主心骨作用。
(三)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必須堅決的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才能發揮作用,“我們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準,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卻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黨在早期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密切聯系群眾,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新時期,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更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要不斷的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勤政為民,真抓實干,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30/c_116344187.htm.2013.06.03.
[2]《井岡山斗爭》,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4]《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1950年6月6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的報告,《新華日報》1950年7月號.
[5]《馬澤東選集》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