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仲裁協議是整個仲裁制度的基石,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學界對于仲裁協議的性質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本文認為研究仲裁協議的性質應將整個仲裁協議放入到仲裁過程中并重點考慮其目的。本文將仲裁協議的性質定義為確權契約,認為仲裁協議是當事人為了追求私法上的確權效果,通過意思自治所達成的契約,其本質是一種法律行為。以確權契約作為仲裁協議之性質符合其本質目的,因而由仲裁協議產生之問題都應從確權契約與法律行為的特性方面加以解決。
關鍵詞 仲裁協議 確權契約 法律行為
作者簡介:張惠濱,福州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267-02
一、仲裁協議之概念的探索
關于仲裁協議之概念,可謂理解各異。試例舉如下:
一是仲裁協議是指當事各方同意將在他們之間確定的不論是契約性或非契約性的法律關系上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一切或某些爭議提交仲裁的協議。
二是當事人以書面協定承允彼此間所發生或可能發生之一切或任何爭議,如關涉可以仲裁解決事項之確定法律關系,不論為契約性質與否,應提交仲裁時,各締約國應承認此項協定。
三是仲裁協議系指將現在或將來之爭議(無論其為契約性與否)提交仲裁的協議。
四是仲裁協議是指將有關已經發生的民事上的爭議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定的法律關系(無論是否基于合同)的民事上的爭議的全部或部分的解決委托給一名或二名以上的仲裁員,并且遵從其所作出的裁決的協議。
五是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于特定法律關系且允許和解的任何爭議,均得成為仲裁協議的標的。能夠或有權訂立合同者,均可締結仲裁協議。
以上關于仲裁協議之定義各異,但均承認仲裁協議集中體現了仲裁自愿原則,是當事人之間的一項協議。國際上一般認為“協議”與“契約”、“合同”的含義是相同的,因而仲裁協議便有了契約性。有鑒于此,有學者便提出了仲裁協議是一種特殊類型之合同的主張,但可惜的是并沒有學者能夠指出仲裁協議究竟屬于何種類型的契約及其特殊之處表現于什么地方,因而一遇到仲裁協議之相關問題便簡單套用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給予解決。
二、我國《合同法》所定義之合同與仲裁協議
筆者認為厘清這兩者的關系對研究仲裁協議的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如前面所提到的仲裁協議具有契約的性質,進而許多學者便認為對有關仲裁協議問題的解決(例如對仲裁協議效力的確定)皆可根據我國《合同法》。但他們并沒有深究其本質原因,因而都只停留在了表象的認識,不能厘清兩者的關系也就不能產生對仲裁協議性質的獨立認識。仲裁協議與我國《合同法》所規定之合同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許多差異,不可一概而論。為了厘清兩者的關系,我們首先從我國《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的范圍入手并結合仲裁協議的特性進而對二者加以比較。
我國《合同法》規定,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該定義將合同限制在了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由此可以看出合同內容有如下特點:一是設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當事人按照合意,在相互之間發生權利義務關系 。可以說該權利原先并不存在,只因當事人的合意而產生。二是變更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當事人之間依法有效成立的合同,其效力可以使他們之間原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生變化,形成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三、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當事人之間依法有效成立的合同,其效力可以消滅當事人之間既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仲裁協議的特點與上面一般合同所體現出來的特征存在著差異之處:一方面,仲裁協議于當事人對于既存的權利歸屬產生爭議時方可發揮作用,其目的是解決既存權利的歸屬問題,并不存在創設新權利一說,故而與設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相區分開。另一方面,依據仲裁協議解決爭議的前提是存在權利,但該權利歸屬處于不確定或有爭議的狀態,故而與以存在確定無爭議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前提的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相區別開。由此可見,仲裁協議與我國《合同法》所規定之合同的特征形成鮮明的對比。
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與仲裁協議的連接點在于存在著共同的上位概念:法律行為。我國《合同法》將合同的上位概念定位為協議有失偏頗,將其規定為法律行為將更為貼切。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的主體為追求該意思表示中所含效果在私法上的實現的行為。因而不能用法律行為取代合同或以法律行為的一般規則取代合同的特殊規則。
關于仲裁協議,通常而言,在民商事仲裁中,當事人的一致同意是將爭議提交仲裁的基本要素,沒有當事人的共同同意,便不存在有效的仲裁。這說明仲裁協議同法律行為一樣以意思自治為核心要素,體現出當事人之間極強的自治可能性。法律行為之構成要件要求雙方只要意思表示一致,法律行為即可成立,至于其是否生效則是法律評價的結果。綜合以上分析,不難得知關于法律行為的一般原理對于仲裁協議和我國《合同法》所規定之合同是共用的,從而使兩者產生一定的相似之處。
三、仲裁協議之法律性質的深入探索
本文認為仲裁協議的法律性質為:確權契約。仲裁協議是當事人為了追求私法上的確權效果,通過意思自治所達成的契約,其本質是一種法律行為。下文將結合立法與實踐從仲裁協議的確權性、契約性兩方面來重點論述該觀點。
(一)仲裁協議的確權性質
在仲裁協議中,當事人可以對仲裁事項和仲裁委員會進行自由選擇,甚至關于仲裁協議的形式要求都呈現逐漸放開的趨勢,例如:英國仲裁法甚至明確地規定了默示的仲裁協議。同樣在仲裁過程中,當事人可以決定仲裁庭的組成和仲裁員的選擇,自由選擇仲裁規則與仲裁方式。因此,筆者認為整個仲裁制度就是為了仲裁目的之結果而設計的,當事人簽訂仲裁協議所關注的并不在于仲裁過程的細枝末節,而是通過仲裁能否達到定紛止爭即確權之目的,因而整個仲裁制度的構建顯示出極強的意思自治性。各國對裁決生效時間的規定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自裁決作出之日起生效。如我國《仲裁法》第五十七條規定,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法國規定,仲裁裁決一經做出,即對其裁決的爭議具有已決事由之既判力。二是自通知當事人之日起生效。如1987年瑞士《關于國際私法的聯邦法》規定,裁決自通知當事人之日起生效。從關于時效的的規定可以看出仲裁裁決書與法院的裁判文件相比更加具有確權的性質,其本身便是一份權利證明文件,這從另一方面也決定了仲裁的一審終審。
由于學界對仲裁與仲裁協議之性質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使得許多學者不敢輕易對仲裁裁決的性質下定論,都只停留在了簡單的分類之上,而部分學者將仲裁裁決定義為合同,筆者認為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不妨來探討以下的案子,中國籍公民張三現在居住于中國上海。張三一年前在美國工作期間,歸其所有的一輛寶馬汽車被美國人李四非法侵占。現在張三去美國旅游,順便向李四討要寶馬車,李四堅決不還。于是張三便向美國法院提交了寶馬車歸其所有的證明文件請求美國法院強制執行,顯然,筆者認為美國法院是會支持的,因為張三已向美國法院提交了寶馬車歸其所有的證明文件,既然權利的歸屬沒有爭議,那么支持其主張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當事人簽訂仲裁協議的目的在于確權,其裁決是一份權利證明書,一經裁決就意味著當事人之間權利歸屬的確定與特定糾紛的終結。法院對仲裁實體審查,相當于對當事人已經形成之權利的否定和對糾紛的重新審理,違背了仲裁的本質。權利只有經過確定才有可能于不同的國家被承認和執行,若確權這一環節出現問題,將不能產生確權的效果。確權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實體問題、程序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是仲裁機構自身的審查還是司法監督都應當限定時效,使當事人的權利狀態盡快穩定。
(二)仲裁協議的契約性
仲裁協議是一種特殊的契約,具有契約性。關于仲裁協議的契約性我們在前文已有所涉及,下面主要從契約的本質出發探索其實質上的內容。
筆者認為契約究其本質是一種權利的讓渡。從權利讓渡之對象的角度來看,仲裁契約中當事人雙方權利讓渡的共同對象是仲裁庭。從讓渡權利之性質的角度來看,仲裁契約讓渡的則是當事人對特定實體權利爭議的確認權,仲裁庭通過行使該特定權利爭議的確認權,從而達到當事人雙方直接行使相應實體權利爭議之確認權的等同效果。
有學者認為國家賦予仲裁協議和仲裁裁決的強制效力,只不過是出于其利益和秩序的考慮,對當事人的這種合法的和有效的自由意志的確認、尊重與支持。社會契約所產生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對公共利益的重視,故而對仲裁進行限制的依據只能是一國的公共利益,這與《關于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第五條第二款中規定的被請求承認和執行地所在國的主管機關如果查明依據該國法律,爭議事項不能以仲裁解決或承認或執行裁決違反該國公共政策的可以拒不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之規定相符合,從而將拒不履行仲裁裁決的范圍限定于公共利益的范圍之內,更好地順應國際仲裁的發展趨勢。
四、小結
仲裁協議是當事人為了追求私法上的確權效果,通過意思自治所達成的契約,其本質是一種法律行為。筆者認為仲裁協議的法律性質是確權契約,從而由仲裁協議產生之問題都應從確權契約與法律行為的特性方面加以解決。以上定性順應了仲裁自主性原則與仲裁國際化原則之要求,為仲裁尋得應有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1985年 《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 第7條第1款.
[2]1958年 《關于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第2條第1款.
[3]英國《1996年仲裁法》第6條第1款.
[4]2003年 《日本國仲裁法》第2條第1款.
[5]1998年《比利時司法法典》第1676條第1、2款.
[6]張斌生主編.仲裁法新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7]宋連斌主編.仲裁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8]侯登華.仲裁協議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9]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2條第1款.
[10]江平.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