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的應用,使傳統的“印刷版權”進入了“數字版權”時代,網絡的強大復制功能和便捷的信息獲取平臺,給網絡版權的保護帶來了全新的課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法律法規的相對穩定性已經成為二者不盡適從的重要矛盾之一,政府和學界均在對此進行不斷地分析和研究。本文試從網絡版權保護的現狀及問題入手,借鑒現有的相關法律規制關系,力求為網絡版權保護的法律途徑革新及完善提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 網絡版權 侵權 法律保護
作者簡介:屠波杰,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互聯網知識產權及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269-0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日益擴大,網絡版權的保護呈現出更為鮮明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一方面,作為倡導精神文明的必要手段和途徑,網絡已經與今時今日的知識產權保護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起源于對傳統知識產權狀態研究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已經面臨完善和革新的需求,如何使網絡保護合法、有效,且適應時代發展的速率,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網絡版權保護的現狀
(一)網絡版權的綜合特征
首先,從網絡版權的載體角度看,呈現出復雜化特征。一是作品的表現形式綜合化,網絡版權涉及的作品,已不再是傳統模式下的單一模式,通常包含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元素,呈現綜合化特征;二是版權的歸屬人呈現復雜化特征,很多網絡作品都會依托一定的創作軟件進行網絡發布和創新,其間往往綜合了不同的軟件版權,加上作品本身的版權,歸屬較傳統意義上的版權復雜得多。
其次,從網絡服務的維系角度看,服務器、軟件、數據存儲交換等服務的提供商也給網絡版權的權利邊界和保護標準帶來了新的難度,例如從技術角度,任何原創作品通過網絡的傳播在過程形態上都會被轉化為“0”和“1”兩個代碼,對作品傳輸過程中的版權界定也成為了各界爭論的論題之一。
再次,從網絡版權的法條保護角度看,呈現出日益嚴峻的態勢。一是侵權目的出現非營利性的新特征;二是侵權主體數量的集體性,同一網絡版權往往面臨相當數量的侵權主體;三是侵權證據具有隱蔽性,網絡與計算機技術往往使網絡版權的侵權證據易于修改和消滅,取證難度較大;四是賠償界定的模糊性。
(二)網絡環境下版權類型的主要變化
1.網絡傳播權。網絡傳播權是從傳統版權的發行權、表演權和展示權等權利發展而來的,是版權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新變化。網絡傳播權,簡單說就是基于網絡的傳播權,網絡傳播即版權人將數字化的作品上載至網絡,由訪問者通過網絡進行瀏覽、復制、下載的一種網絡傳播行為,具有公開性和交互性的特點。
2.復制權。作品經網絡環境所產生的“復制”,較傳統概念多了軟件技術角度的轉化和傳輸過程,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對“復制”的定義很難涵蓋網絡環境下的變化,亟待完善。
3.虛擬財產版權。在網絡環境下,玩家在游戲中創造的虛擬財富、電子郵箱賬號、ID賬號、虛擬貨幣等成為了網絡世界的新興“物”,從性質上看,雖不符合《物權法》指向的特定實體物,但顯然具有知識產權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與現實貨幣的轉換性,是值得關注的新興課題。
(三)網絡版權相關法律法規梳理(部分)
現有網絡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主要如下:
二、完善網絡版權法律保護的思考
(一)現行法律法規的局限性
現有網絡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沒有實現統一的法律框架和格局,通常以單行法或針對網絡版權某一方面權利的規定為特征,在實際執行中存在力不從心的狀況;二是對“傳播”這一網絡核心特征的規定尚未實現體系化,以傳播為方式的網絡版權侵害及其保護沒有系統的、明確的界定和應對,法律規定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三是立法的前瞻性較為欠缺,亟待改進。
(二)完善網絡版權法律保護的思考
1.歸責原則的探討。《民法通則》明確規定了民事責任的類型,即“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在現實的案例中,對于“無過錯責任”通常需法條明文規定,否則不予追究。我國2002版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32條的規定鮮明地體現了“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損害賠償適用于過錯責任原則”,但隨著網絡應用的飛速發展,網絡侵權呈現出紛繁復雜的表現形態和責任關系,歸于網絡侵權的規則原則,有必要對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重點關注和思考:
一是對于“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應用邊界,是否僅局限于侵權行為領域,值得深入思考。相對于我國現行法律,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第45條第2款規定了損害賠償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這在當今網絡時代發展的客觀趨勢下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探討價值。
二是對于網絡知識產權侵害的舉證責任問題,尤其是侵權情節較為嚴重或特別嚴重的,甚至涉及刑法調整范圍的案例,應結合民法領域的相關歸責原則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是更科學、有效、合理地加強網絡知識產權權益主體的法律保護。
2.默示許可的探討。默示許可在網絡版權保護中的應用較為復雜,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有學者提出了“實踐推定的模式許可”方式,即通過結合實際情況和常理常識推定出網絡版權人對侵權行為的許可,這其實存在不甚嚴謹的司法隱患。對于模式許可,應從“法定模式許可”角度對模式許可的應用方式、應用領域、法律后果等依法明文規定而行。
3.侵害賠償的探討。關于侵害賠償的探討有三方面內容值得被重點關注和思考:一是網絡版權從虛擬財產的角度分析,同時具有物權和版權的雙重屬性,這不應再是爭論而是法律事實,其中對于虛擬和實體的探討,通過虛擬財產與實體貨幣價值之間的可轉換性即可顯見客觀性質的共通性;二是侵害賠償額度的界定應充分考慮侵害行為所引致的社會實際影響效果和相關的經濟利益變動效果,而侵權人是否具有主觀的動機和過錯,應作為綜合參考因素主要服務于客觀經濟利益損害的定性和定量;三是網絡版權侵害賠償的研究是個動態課題,基于網絡環境變化的復雜性,網絡版權侵害賠償的相關法律法規應具有一定的彈性規制效應,同時建立單行法和各條例細則間的有機法律系統。
4.前瞻性立法的探討?;ヂ摼W科技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同樣網絡版權所依托環境、自身特性等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對于網絡版權保護相關立法的前瞻性思辨,并非要求通過依據想象中的、尚未發生的虛擬事實制定相應的法條,而是從法律規制的彈性角度深入研究,尤其是目前網絡版權保護中諸多模糊的法律規制邊界,值得進行針對性分析和研究。在網絡版權保護領域,法律法規的相對失效或者低效,往往是由于法律法規的相對穩定性與互聯網社會發展的快速性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因而前瞻性立法值得日益為學界和法界人士所重視。
綜上,傳統版權經“數字化”后形成的網絡版權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所必須面對的法學課題之一,網絡版權的法律保護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將是法律改革的重要研究內容,以當今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依托,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網絡版權保護法將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段維.網絡版權保護論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薛虹.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0.
[3]張平.網絡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透析.廣州出版社.2002.
[4]呂炳斌.網絡時代版權制度的變革與創新.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5]宋海燕.中國版權新問題——網絡侵權責任、Google圖書館案、比賽轉播權.商務印書館出版.2011.
[6]曾憲義.以案說法——侵權民事責任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皮純協,何壽生.比較國家賠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