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為不孕癥患者帶來了福音,讓更多的人可以成為父親母親,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冷凍胚胎的歸屬問題。學界對冷凍胚胎的屬性存在“主體說”、“客體說”和“中間說”,學說各有所長但也都存在問題。本文對各學說進行介紹分析并結合本土國情和人文情感,提倡將冷凍胚胎歸屬為特殊物,或者稱為人格物、倫理物,只有如此方能在維護家庭倫理情感和法律合理性之間尋找到平衡,從而解決此類問題,為司法活動提供建議。
關鍵詞 冷凍胚胎 客體 特殊物 人文情感
作者簡介:安遠,云南財經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271-02
宜興的沈杰與劉曦2010年登記結婚,但婚后一直未能生育。2012年8月兩人在南京某醫院進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術中冷凍4枚受精胚胎。而后與醫院簽訂《輔助生殖染色體診斷知情同意書》、《配子、胚胎去向知情同意書》、《胚胎和囊胚冷凍、解凍及移植知情同意書》表示愿意按照協議約定來處理術后冷凍胚胎。但后來兩人于2013年3月不幸身亡,雙方父母針對冷凍胚胎的歸屬問題發生爭議而對簿公堂,從而成為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糾紛案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2014年5月15日下午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終審判決:撤銷宜興市人民法院(2013)宜民初字第2729號民事判決;沈杰、劉曦存放于南京鼓樓醫院的4枚冷凍胚胎由上訴人沈新南、邵玉妹和被上訴人劉金法、胡杏仙共同監管和處置。 至此,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糾紛案畫上句號。
科技的進步催生了人類生殖方式的變革,由原有的體內受精增加到了體外受精,這無疑給不孕癥患者提供了福音。但與此同時,新的問題也應運而生,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是什么?是否屬于一般意義上的物,從而可以隨意處分?
一、 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
(一) 主體說
科學上以胚胎發育的12周作為起點,12周之前稱之為胚胎,之后稱之為胎兒。受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胎兒從其母親受孕之時就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每個生命始于受孕,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創世紀》1:27);基督在瑪利亞腹中受孕時(《馬太福音》1:20-21)已經是人了。與此同時,受孕胚胎在基督教時期的羅馬法中的地位也在發生變化:“子女的身份隨其母親的身份”原則之適用亦從出生之時演變為自受孕之時。 所以,在羅馬法上胚胎是享有已出生之人所享有的部分權利的。
當今世界各國亦有將胚胎作為權利主體來認定,例如,美國個別州將胚胎作為“擬制人”;新墨西哥州對胚胎進行特別保護;更有甚者路易斯安那州明確宣布胚胎為“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其并不是生育的中間媒介也不是醫生的財產。”
因此在此種定義之下,胚胎不能夠被隨意處理,必須盡到道德上的注意義務,做到對生命的基本的尊重,所以其只能被植入人體或捐獻他人,并反對以胚胎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活動。
(二) 客體說
何為客體?客體是相對于權利主體而存在的,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一般意義上,權利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客體為物、行為、人格利益和智力成果。那何為物?大陸法系國家所繼受的羅馬法發展至今對物的定義發展為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之分:廣義上的物主要包括有體物、財產權利和無形財產。狹義的物僅指有體物。④在民法上,物和人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物的范圍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不斷演進。因此,在中和倫理學和社會學以及醫學的考量后,有學者將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歸結為倫理物或人格物。認為人體器官或組織脫離人體后不再具有人格載體的屬性,并且為了保護潛在的人格利益理應將冷凍胚胎歸結為特殊的物。⑤還有一種觀點即認為冷凍胚胎是夫妻共同財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體外受精并冷凍胚胎一般都是需要夫妻雙方同意,屬于夫妻私權處分,應當將冷凍胚胎歸入夫妻私有共同財產。
(三) 中間說
任何權利和權利關系都不能脫離法律制度的規定,在法律制度之外是無法想象的。如果將脫離人體的器官或尸體以及與人體分離的乳汁、血液等理解為“獨立于人體之外”則有些牽強。⑥但冷凍胚胎屬于尚未發育成熟的人,具有成為人的可能性,但是又不具有人的特性以及法律上所賦予人的權利屬性,為了平衡二者之間的矛盾,將冷凍胚胎定義為介于物與人之間的過渡地帶,作為中間產物來考慮。
我國現有立法并未對人類胚胎的歸屬做全面規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禁止買賣精子和卵細胞,并且依據的是效力等級較低的部門規章,所以在實務操作當中也就很難找到法律依據,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大多是堅持“中間說”,既不承認冷凍胚胎具有人的屬性也未將其作為物來看待。將其視為人與物之間的過渡存在,具有孕育成生命的潛質,比非生命體具有更高的道德地位,應受到特殊尊重與保護。
二、 應將冷凍胚胎認定為特殊物
(一) 權利主體不能隨意擴張
人作為萬物之主統治地球經久不衰就是因為人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屬性,即理性。因此,我們總是用理性支配著我們的行為。此外,在民事法律上認定我們的行為是否有效時要以意思表示為要件,即內心要有所認識,外在要有所表現。只有具備這些要件才能成為權利主體,顯然冷凍胚胎是不具有此種屬性的。與此相對,物只能作為權利客體,客體是為了保證權利主體目的的實現而存在的。這種嚴格意義上的“兩分主義”近年來受到批評,但其價值仍是值得研究的。
歷史上,權利主體的擴張主要是經歷了自然人和法人權利主體資格的擴張。在羅馬時代,奴隸不是“完全的人”,因為他們不享有權利主體資格,只能作為權利客體,即作為“物”,允許自由買賣。后期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才賦予其主體資格。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了克服單一自然人在商品交換中的弊端,法律賦予了法人權利主體資格,例如有限責任公司可以以其資產對外承擔有限責任。范圍的有限性不允許無限制的任意擴張,否則就會陷入主體不明客體不存的困境。
(二) 將其歸結為特殊物具有可行性
由梁慧星起草的民法典草案中規定: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