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巧玲 韓笑 田梅 文素榮 崔利軍 劉京喬 高景娜 賈瓊
(1.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河北 保定071000;2.天津醫科大學,天津30006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人際交往能力、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慢性化的進程和明顯的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1]。有效的社會交往是社會功能的重要內容,也是精神障礙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Mueser等[2]的研究發現有大約5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持續表現出社交技能缺陷。社交技能缺陷影響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建立和維持社會關系,獨立生活和就業,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3]。我院康復科于2010年對門診和住院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社交技能訓練路徑,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進而提高其社會技能和生活質量?,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5~8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治療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200例。入組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ICD-10)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年齡18~60歲;(3)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上;(4)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4]總分≥60分;(5)單一抗精神病藥物治療;(6)出院后與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7)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軀體疾?。唬?)PANSS中聯想散漫≥5分,情感交流障礙≥5分,交流缺乏自發性和流暢性≥5分;(3)社交技能評定量表累計分值之和≥4分。患者2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SST組(社交技能訓練)和ST組(支持性心理治療),每組100例。至研究結束共脫落34例(SST組16例,ST組18例),剔除無效問卷36例,最終完成全部治療與評估且問卷有效的患者共130例(兩組各65例)。兩組患者在入組時的 WHQOQL-BREF、PANSS、社交技能評定量表基線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SST組
1.2.1.1 社交技能訓練路徑 患者參加訓練前,治療師即發放社交技能訓練路徑表,并組織患者學習社交技能訓練表上的內容及作用,根據路徑表上的內容、時間要求及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教育和評估。即評估—訓練—評價,如此周而復始,直到病人基本掌握社交技能,并能較正常的與人交往,主動與人交流,發起談話等?;颊叱鲈簳r,護士依據患者個體差異,將出院后的教育和指導方法,以健康教育處方的形式交給患者,并邀請患者定期參加訓練,或電話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訓練,以保證社交訓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表1)。

表1 社交技能訓練路徑表的主要內容
1.2.1.2 社交技能訓練的注意事項 (1)講解內容時間不宜過長;(2)角色扮演時間一般在15~45s內;(3)工作人員第一次接觸學員,要熱情的向他們傳遞積極期望,訓練內容要簡單,讓患者在小組中有輕松舒服的感覺,給予正性強化,嚴格避免貶低或批評患者,使患者感覺參加社交技能訓練是一種心情愉快,沒有任何顧慮的學習經歷;(4)治療師要密切觀察患者,行為中那些及其微小的看上去微不足到的變化,并對這些微小的變化給予強化。糾正反饋應該以簡短的,非批評性的針對具體的行為。如:“你的角色扮演做得很好,要是……就會更好”,然后根據糾正反饋要求學員再次用同一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再給出肯定的或糾正的反饋;(5)布置作業,根據訓練內容要求學員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這項技能;(6)分享作業,每次訓練開始時組內學員先分享上次作業的完成效果。
1.2.2 ST組 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療。根據與SST組相匹配的訓練次數及時間,制定支持性心理治療內容,主要包括心理治療的基本策略,如無條件的尊重、積極關注、真誠、支持、接納、鼓勵、解釋指導及精神分裂癥疾病基本知識、藥物治療依從性、預防病情復發相關措施等內容的健康教育。
1.3 評定工具
1.3.1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簡表[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WHOQOL-BFEF):共26個條目,評估: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4個領域。每個條目以0(很差/很不滿意)~5(很好/很滿意)計分,總分為26~13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3.2 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包含3個分量表 :陽性癥狀分量表(7項)、陰性癥狀分量表(7項)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16項)。每個項目以1(無)~7(極重度)評分。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嚴重。
1.3.3 社交技能評定量表[6]:用于評定患者社交技能,共12項,每一項有5個分值,每個分值代表患者對此項技能掌握和應用的不同程度。從0到4依次遞減,即患者在社交場合總是能應用到此項技能為0分,相反,如果患者基本不能運用此項技能為4分,如果是介于兩者之間則評估者依據患者的實際社交情況給出相應的分值,得分越高社交技能缺陷越嚴重。
1.4 評估 由我院康復科1名醫生、4名護士組成評估小組,其中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2名,評估小組對本研究技術路線及所有評估量表均接受一致性培訓,他評量表評估師之間一致性檢驗達0.8以上?;€采用生存質量量表簡表(HOQOL-BFEF)、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社交技能評定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自評問卷給予指導語,患者獨立完成,現場收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表示,對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2 兩組患者WHQOQL-BREF、PANSS和社交技能評定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WHQOQL-BREF、PANSS和社交技能評定量表得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WHQOQL-BREF 0周 10周 20周PANSS 0周 10周 20周社交技能評定量表0周 10周 20周SST組 65 74.3±15.2 79.6±12.6 77.9±15.4 72.1±13.2 58.7±5.5 52.7±6.4 53.1±8.7 42.8±9.1 43.2±1.4 ST組 65 71.8±12.4 73.6±13.6 72.1±11.8 71.6±10.4 59.1±6.1 58.2±13.9 52.2±8.4 51.2±7.3 50.9±7.3
兩組患者WHOQOL-BFEF各因子得分從0周到10周有所提高,但到20周又略有下降,經配對t檢驗,第10周SST組患者 WHOQOL-BFEF總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0周(均P<0.05);而10周與20周相比得分差異無顯著意義。ST組患者環境因子在第10周有顯著改善均(P<0.05);對兩組3個時點的WHOQOL-BFEF得分進行重復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在總分上的差異有顯著意義,生理因子的交互效應顯著。簡單效應分析發現,生理因子的組間分數在3個時點上差異無顯著意義(F=0.00、2.76、2.68,均P>0.05);社會關系和環境因子的組間主效應顯著(P=0.001、0.007),SST組得分均高于ST組;PANSS量表陰性癥狀SST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ST組(P<0.01);社交技能SST組改善程度高于ST組(P<0.05)。
3.1 社交技能訓練路徑對患者的技能訓練具有計劃性、針對性、遇見性、時限性及可視性,并適時評估,反復進行,項目不易遺漏,避免了訓練的隨機性;本研究中,應用社交技能訓練路徑訓練師與患者以合作方式,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出適合其易掌握訓練、感興趣的社交技能訓練路徑,提高患者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注意力,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培養了護士的自覺性,使社交技能訓練路徑成為制度化、常規化的工作;社交技能訓練路徑又是一個日程計劃表,對時間要求和內容進行詳細描述說明,使護士有計劃,有預見性的對患者進行訓練,患者也有了自己的訓練目標,能夠主動參與護理過程,形成了主動護理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3.2 穩定、預防復發,保持良好的社會職業功能,是目前精神衛生工作者重點目標之一。穩定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陽性癥狀基本消失后,常以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陰性癥狀為主,可出現行為退縮活動減少,生活懶散,儀表不整,生活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等一系列始動性功能缺乏的表現。應用社交技能訓練路徑能夠提高穩定期住院和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社交技能訓練路徑后研究組在 WHQOQL-BREF量表上社會關系及環境因子、PANSS量表上陰性癥狀、社交技能評定有顯著性改善,提示社交技能訓練路徑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明顯改善陰性癥狀與消極因素,改善生活質量。
[1]Moniks S,Jan p,DanielaJ,et al.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chizophrenia-acomparison with healthy controls[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Repud,2011,155(2):173-180.
[2]Belleck AS,Mueser K,Gingerich S,et al.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a[M].2nd ed,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4:46-48.
[3]姚貴忠,耿彤,王涌.精神分裂癥住院康復管理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12):8-10.
[4]何燕玲,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67-275.
[5]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0,4(8):112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