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俊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88)
采購風險貫穿于整個采購過程的各個環節,涉及到采購計劃的制定、供應商選擇、合同制定、采購決策、訂單處理、采購運輸、驗收入庫、直到使用壽命結束為止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
供應商指提供產品的組織或個人,可以是制造商、批發商或產品的零售商,也可以是服務或信息的提供者。作為供應鏈的起點,供應商在企業物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穩定的材料供應就不可能有穩定的生產線,不可能有穩定的產品產出。對于高科技、工藝復雜的現代企業,材料質量尤為重要。這就要求企業采取有效措施優化供應商管理,提高企業利潤、降低采購成本、防范采購風險,優化采購流程,進而優化整條供應鏈,實現采購商和供應商雙方共贏。
采購存在的風險多種多樣,按風險因素的來源界定,可分為內因型風險和外因型風險兩大類。內因型風險是指源于采購主體自身因素和采購管理內部因素所引起的風險,主要包括計劃風險、存量風險、驗收風險和責任風險。外因型風險源于外部環境因素,這種風險主要來于供應商和自身難以避免的風險因素,具體包括:意外風險、價格風險、合同欺詐風險、質量風險以及技術進步風險。
采購管理在供應鏈企業之間原材料和半成品生產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橋梁,溝通生產需求與物資供應的聯系。供應鏈環境下的采購管理重點在于做好供應商管理工作,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采購模式與傳統采購模式相比,具有從一般買賣關系向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的轉變、從一般買賣關系向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轉變以及從采購管理向外部資源管理的轉變三大顯著的特點。正確處理和發展同供應商的關系,將采購及供應商的活動看作是自身供應鏈的一個有機組成,從而實現對采購風險的有效控制。
供應商管理包括供應商的開發、評選、聯盟、績效評估以及供應商的退出等。其中,以供應商評選與績效評估最為重要。
(1)供應商選擇
一般而言,供應商越少越有利于雙方的合作。但是現代企業產品對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樣的,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選取恰當數量的供應商,建立供應商網絡,并逐步減小供應商的數量,致力于和少數供應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根據供應商的競爭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供應商可分成一般供應商、主力供應商、戰略供應商三類。
供應商的選擇是一個群體決策的過程,企業必須成立跨部門團隊,團隊成員來自采購、質量、技術等與供應鏈合作關系密切的部門。在此過程中,技術、質量以及使用部門的初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采購行為的發生與新品開發的過程應該是并列進行的。采購部門可以盡早了解新品開發對物料的需求,并相應地做出反應,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新品上市時間,而技術部門可以利用采購經理相關領域的行業知識和對供應市場的了解,有利于新品開發質量的提高以及對供方的優化。同時,技術與采購相互間可以互相監督,供應商管理的責任明確。
(2)供應商績效評估
供應商的績效評估要素主要包括質量(Quality)、價格(Price)、交付(Payment)與服務(Service)四項。
質量:質量是指供應商對產品質量的控制能力。質量評分是績效評估的關鍵,在四大要素中占最高權重,通常在50%~60%。質量評估應從實物質量和質量系統兩個角度來認證該供應商的符合性。實物質量認證過程主要是通過試生產來進行;供應商質量系統認證采用調查表提問或現場審核方式進行。調查表審核受到審核發現及審核證據獲得的限制,只能從中了解供方是否有建立基本的制度要求,無法獲得系統運行狀態的有效性評估數據,有其局限性,對供應商的現場審核,能準確地判斷該供應商的質量管理系統是否滿足要求。
價格:價格即成本,除了提供的產品本身的價格外,進行評估時還應當考慮供應商責任缺陷成本、加強檢驗增加的質量成本以及在為提升供方質量系統能力付出的額外資源成本等。
交付:交付能力包括交貨時間、交貨速度、靈活應變性等。交貨準時牽涉到節約成本,保證現場需要。交貨速度是要求在百分之百的準時供貨基礎上,通過縮短交貨周期來加快交貨速度。交貨靈活應變性是要求在交貨數量、速度方面有足夠的柔性,能夠隨用戶的要求而及時調整。
服務:服務即供應商的配合度。服務包括信息交流、售后服務。信息交流是指與供應商關于成本、質量控制、庫存技術等方面及時進行交流,信息高度共享,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適時性。售后服務是指產品提供后,供應商仍需要繼續關注質量問題,通過一些使用指導、技術指導保證產品得以正確使用。
本文在分析采購風險類型的基礎上,重點討論基于供應商管理的采購風險控制措施。原材料的穩定供應是一個企業穩定和高效運作的重要環節,加強供應商管理,建立穩定、高素質的供應商隊伍的觀念,對現代企業的采購風險控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