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茹云
摘 要: 本文從語用學角度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遷移現象,從語用語言遷移和社交語用遷移兩個方面研究學習者在運用英語時出現的語用負遷移和語用失誤現象,提出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防范語用負遷移和語用失誤的對策。
關鍵詞: 語用遷移 語用失誤 英語教學
語用學是一種旨在描述說話人如何使用一種語言的句子來達到成功交際的理論,是對語言行為及實施這些行為的語境所作的研究。要理解語言的實際意義,僅從句法和語義的層面是不夠的,要從具體語境才能得出其正確意義。語用失誤不是指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的語言運用錯誤,而是指交際中聽話人不能理解說話人的語用意義而沒有做出恰當的反應,其內涵是不能理解所說詞語的含義,沒有達到說話者的目的。遷移(transfer)是心理學上的術語,指先前學習成果對以后學習的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將母語的語言規則和表達習慣應用于第二語言的現象被稱為語言的遷移(language transfer)。根據遷移的效果,可將遷移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正遷移表現為學習者的母語能幫助學習者領會和掌握外語中的某些語言項目,這種正遷移發生在兩種語言的學習任務相同時,而且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負遷移是指母語不但不能促進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外語學習者新的語言習慣的養成,負遷移發生在兩種語言的學習任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情況下,外語學習者不恰當地運用母語的表達或理解方式代替外語的表達或理解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語用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語言學界確立,人們逐漸轉向從語用學的角度研究語言遷移,即語用遷移(pragmatic transfer),母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著語言規則的差異,或者某個言語行為在兩種文化背景中的實施規則不同而導致語用負遷移。由于語用負遷移一直是困擾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難題,而且語用負遷移往往導致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使跨文化交際出現障礙。
1983年,Thomas在他的文章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將語用失誤分為語言語用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兩種具體表現形式:1.語言語用失誤。語言語用失誤指學習者正確地運用了言語行為,卻使用了錯誤的語言手段,即在語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現了偏差,也就是說,說話人雖然能夠正確地使用這些規則,卻不能得體地使用它們。例如:一位國外中年男子與中國女年輕教師的對話:Man:Oh,you look so pretty.Woman:(with a red face)Dont be joking,Im ugly.在歐美國家,對女性的外貌進行恭維是很普遍的現象,這位中國女士得體的回答應該是“Thank you.”,而不是根據中國的習慣覺得不好意思,滿臉通紅,還要謙虛一番。在英語國家的餐館或酒店,人們常用間接言語行為的方式:A.Can you bring us two coffees,please?B.Would you bring us two coffees,please?而在中國的類似交際環境中,人們傾向于直接表達自己的請求:A.來兩杯咖啡。B.請來兩杯咖啡。如果我們在漢語的環境中對服務員說“你能給我來兩杯咖啡嗎?”,這樣過于客氣,反讓人覺得奇怪,而把漢語的句形套用到英語環境中“來杯咖啡?”則會讓人覺得很沒禮貌。“of course”在漢語中意思為“當然”,可是在回答“Are youcoming to my party?”時使用“of course”表示“當然去”,就顯得不禮貌和不恰當。2.社交語用失誤。其是指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錯誤,這與人們對話題的敏感度、人際關系的遠近、人們的權利義務和價值觀念有關。如:一位老師與一個英國留學生見面后道別說了聲“慢走”,這位留學生卻一本正經地對這位老師說:“楊老師,走慢了不行,快遲到了。”在放學的路上,有個學生看到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太太在艱難、吃力地爬坡,便對她說:“Let me help you,Mrs Smith,you are old.”Smith太太聽了,臉上卻露出不高興的表情。中國人有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常表示對別人的尊敬,而英美文化中常常把“老”與“年老無用、無力”的意義聯系起來,以至于造成誤會。一位來自美國的外教與一個中國女大學生之間的對話:American teacher:Youre a clever woman.Chinese student:No,Im not a woman.Im a girl.在中國人心目中,女孩往往與未婚有關,婦女、女人則多指已婚的、年齡較大的女性,其實在美國等西方國家,woman和girl都可指女性,無論是已婚還是未婚,區別僅在girl與天真或幼稚有關,而woman則與成熟有關。這位中國女生的回答雖然在語法上是正確的,但在語用上不恰當、不得體,從而產生社交語用失誤。隱私觀念的差異也是造成社交語用失誤的原因之一,西方人隱私觀念強,一些話題如年齡、收入等只和關系親近的人交談。如果談話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都想當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并對待觀念的差異,勢必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中國人熱情好客,對客人總是“問長問短”;西方人士見面經常談論“天氣”之類的話題,在中國人看來則是不夠友好、不夠真誠的表現。Thomas指出:“語法錯誤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響交際,但至少在規則上他們是一清二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識到說話人的語法能力較弱,對其時容忍的,然而語用失誤則不然。如果一個非本族語者說話流利,雙方不會把其明顯的不禮貌或不友好行為歸因為語言缺陷,而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語法錯誤可能顯示出說話人還未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語用錯誤可能反映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苯陙?,人們對待遷移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以前遷移就是以為母語干擾而導致錯誤,教師的重點放在嚴防負遷移上,忽視了正遷移對學生的促進作用,人們認識到錯誤不一定是令人討厭的,它也是學習者創造學習的表現,遷移也一樣,正遷移的作用如何,又是如何發揮出來幫助外語學習的,人們正在積極探索,負遷移和錯誤一樣,都能夠反映出學習者積極創造目的語體系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因語用遷移造成的語用失誤,讓學生認識到語用失誤與外語學習中的其他語言錯誤一樣,是外語學習過程中正常的現象。負語用遷移能證明學生正在經歷一個積極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有益的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新的語用知識。英語初學者在初學階段只有母語的語言知識,遷移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必在任何時候都排斥母語,應當適當地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利用母語學習外語,當他們的外語達到一定水平,再逐漸培養他們用外語學習外語的能力。隨著對遷移的深度研究,人們把遷移理論從傳統行為主義學習觀中解放出來,遷移不再單純地被視為母語習慣的轉移,還是外語學習者的認知過程,遷移的表現形式也從容易看到的錯誤到比較隱蔽的回避現象等。教師對遷移的肯定態度,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者學好外語的動機和興趣,有利于學習最佳狀態的調節和學習效果的強化,教師能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將遷移的作用發揮至最大。
英漢兩種語言不僅在語言系統、結構等方面有很大差異,而且由于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在語用方面有諸多不同。如果忽略了文化差異這一因素,單純理解語句字面靜態含義,就無法推斷出交流雙方的語用動態含義,勢必會產生語用失誤現象,在交際中產生誤會,甚至造成交際障礙。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注重語法、詞匯,忽視學生交際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培養,以致學生雖能說出一些流利的句子,卻不能順利地用英語交流。海姆斯認為語言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除語言能力外,交際者還應具備怎樣得體、有效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和文化意識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結合語言教學培養交際中的文化意識,增強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各民族由于社會背景,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會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這些在語言上都留下很深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做到語用移情,擺脫自身文化影響。比如:與操英語的本族人打招呼時,不要按照漢語習慣說“吃了嗎?”、“到哪兒去?”,而要按他們的習慣說“Hello”,“How are you?”或者“Lovely weather,isnt it?”。提高語用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以加強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如:英語角、英語沙龍辯論會等活動,或通過收聽VOA、BBC廣播、訪問互聯網接受原汁原味的英文表達,提高語用能力和聽說技能。2.有意強調語用知識尤其是語用原則的學習。我國的英語教學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錯誤的教學觀念,即語言學習無論什么都應該有一個清楚的語法概念,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之間劃等號,要發命令就一律使用祈使句,要提問就都用疑問句。試看下面兩個例句:A.Why do you paint your house purple?B.Why paint your house purple?A這個完全句可有多種意圖,比如:詢問、暗示或責備對方不應該把房子漆成紫色,B的省略結構則只用來表示后一種意思,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克服這種傾向,恰當給學生介紹一些語用知識,就可以減少語用語言失誤。又如:A:Have you brought your book?B:Yes,I have brought my book.該例中的正?;卮饝撌牵骸癥es,I have.”或更簡單的“Yes.”像B的這種回答,給人的感覺是“很不耐煩”或“有對立的情緒”,B的重復部分屬于多余信息,違反了合作的原則,聽話人以為B在使性子、耍脾氣。以上例子說明我們的英語教學要總結出一套系統的語用原則,以指導我們的英語教學實踐。3.努力克服母語負向遷移的干擾。在跨文化交際中,因母語干擾而產生的“負向遷移”(negative transfer)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負向遷移主要包括自愛語言、詞匯和用法三個方面,后者主要涉及交際者母語的文化習俗。例如:很多中國學生容易將英語單詞rose念成“肉絲”,這顯然是受了漢語發音的干擾。一位外國人應邀參加中國朋友的婚禮,他看到新娘很漂亮,便由衷地贊美道:“You are so beautiful.”新娘謙虛地連連擺手,用英語回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外國人一聽,又是吃驚,又是尷尬,只好接著說:“你的眼睛、眉毛、嘴巴……每個地方都漂亮?!睂槎Y上的新娘進行贊美系歐美國家的風俗,中國人不必謙虛,坦然接受就是了。又如:在我國商場,我們經常聽到售貨員對外國顧客說:“What do you want?”(你要買什么?)這顯然是受漢語影響生搬硬套出來的,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What can Ido for you?”或“Can I help you?”等。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而且要及時指出因英漢文化差異而容易造成的負向遷移干擾。4.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還應加強目的語言及文化輸入,只有大量輸入目的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才能逐步培養起目的語的思維和語用習慣。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也可以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給學生講解文化。在看錄像或電影時,提醒學生注意日常生活情景,看完后可以相互交流。教師選擇一些語言材料給學生閱讀,這些語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紹語言文化、習俗、詞語、典故,這樣的材料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受到文化知識的熏陶。
要學好英語,僅提高語言能力是不夠的,還需增強語用意識,不斷在英語學習和實踐中培養語用能力,同時要客觀地看待語用負遷移和語用失誤。教師在教學英語言知識的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導入文化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鄭志進.英漢語用失誤的對比分析及對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唐文生.論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與語用移情能力的培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鄧龍,陶安光.語用遷移、語用失誤與英語教學[J].貴州師范大學學版(社會科學版),2008(3).
[5]秦海濤.淺析英漢文化的語用差異與英語教學中語用能力的培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6]王薔.英語學科教育—理論與實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