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李娜++李濤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濕地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受人為活動干擾強烈,中國城市濕地存在面積縮小、功能退化、污染嚴重,特別是富營養化現象突出。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城市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益。分析城市濕地公園的特征和城市濕地公園維護的原因和意義,力爭使城市濕地公園成為全國同類濕地保護和利用的典范。并在分析中國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維護對策,并就當前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研究與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可行性;維護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173-03
一、城市濕地公園建設
在全球化生態系統中,濕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因為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往往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地,擁有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濕地包括灘涂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森林濕地、草叢濕地等。長期以來,湖泊及湖泊周圍的豐茂土地不僅是各族勞動人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也以其秀麗的風光而成為重要的旅游地,但由于許多湖泊靠近人類居住地,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范圍和程度不斷擴展,使得大多的湖泊濕地面臨著水體污染,富營養化進程加快等生態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地方政府資金不足,生態意識淡薄、管理水平落后,保護措施不得力等社會問題。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濕地公園建設對于濕地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未來濕地管理的發展方向。
(一)城市濕地的功能
城市濕地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其獨特的生態功能對自然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濕地蓄水能力強,能攔蓄洪水,有防洪抗災作用。濕地還能提供水源和補充地下水,也可以構成河源的一部分。此外,濕地能過濾污物凈化水質,防止水土侵蝕,保持生態平衡等。 濕地是人類重要的環境資本,它富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和較高的生產力,它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的三大生態系統,由于它重要的經濟及生態環境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而且它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更重要的是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否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生態學、湖沼學、以及動植物學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受到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環保人士的高度重視。
在城市發展建設中,隨著人類生產活動規模空前擴大,自然環境對城市發展的限制作用日益凸現,這種限制一方面表現為自然環境為社會生產活動提供資源的供給能力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表現為各社會產業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日益擴大,且危害到人類健康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
根據人地關系的領域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大,社會活動內容多,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應該引起很大的重視,并且刻不容緩。
(二)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體者,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生存棲息地。濕地能夠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濕地公園可以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突出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三大特點,集濕地生態保護、生態觀光休閑、生態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三)城市濕地公園建設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原始領土特征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地帶來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并以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游人提供自然親近的、多樣隨和的游憩空間。因此,建設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于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在于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并協調水域與植物的關系。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總目標在于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并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二、濕地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濕地沙化和草場退化嚴重,自然景觀嚴重喪失,生物多樣性銳減
目前農田開墾和城市開發仍是濕地面積銳減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沿海和沿湖區域,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發展,建筑物、道路、油田、鹽田、魚蝦池等都向濕地要地,使濕地遭受嚴重破壞。森林過度砍伐和草地植被被長期破壞,再加上過度放牧,導致中國的濕地沙化和草地退化嚴重。例如在青海湖的湖岸階地上,沙化情況已經是日益嚴重。草場退化和沙漠化影響到了草場的生產能力和生態效應,而且也影響到了生態系統的水源。濕地沙化和草場退化嚴重制約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濕地一般處于地勢相對較低地區,所以能接納不同方向的來水。長期以來由于中國森林植被被破壞、大量不合理耕種方式,造成了大量泥土流入各級濕地,導致江河、湖泊淤積大量濕泥,濕地的環境功能嚴重退化和喪失。
(二)濕地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功能急劇下降
濕地是可再生資源,本身對環境有一個自凈能力,但是這個能量也不是無限的,當污染物的排放量超過其自凈能力時,濕地就將受到破壞。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發展和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的迅速增加,忽略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大量的工業廢水廢渣、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藥等有害物質排入濕地,這些有害污染物不僅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為害,也對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環境造成影響,使水質變壞,寄生蟲流行,造成供水短缺。endprint
(三)掠奪式經營加速濕地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隨著利用濕地開展生態旅游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一些地方不斷在湖泊周邊地區興建賓館、游樂場所,基建和城市化逐漸成為威脅濕地的主要因素。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形成了大規模、高密度、全封閉的投替、投餌、投勢的惡性循環,致使漁業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湖泊自身的水草、浮游生物等已消失殆盡。
(四)大量相關人才和成熟技術的嚴重缺乏
目前,國內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尚處于探索與發展初級階段,在中國,技術人才的缺乏首當其沖,還有待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檢驗。另外,濕地公園建設還沒有系統和成熟的配套技術可以推廣使用,尚未形成完善的濕地公園評價體系和方法,這勢必為大規模實施的濕地公園建設帶來技術失敗的風險。
三、濕地公園維護的福利分析
(一)在生態方面
經濟在長期高速增長,創造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世界銀行在其權威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每年環境污染的經濟損失(不包括生態破壞損失),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生態環境損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的成果,對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和社會生活福利的持續提高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濕地是地球上具有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人口和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濕地保護也已不再局限于建立濕地保護區和與水禽有關的濕地管理的狹隘認識,而是從景觀和生態系統范圍的保護與管理,進行跨地區與全球范圍的相互合作。根據外部性理論,建設濕地公園不僅能對日益減少的城市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降低生態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濕地原有的自然生態功能,降低城市環境污染,提升城市環境質量;還能通過發揮城市濕地特有的社會服務功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效益,從而推動城市經濟健康、有序的持續發展。
(二)在居民方面
城市濕地是城市周邊最具美學和生態價值的自然板塊之一,是城市綠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城市旅游業的重要載體,現代化、人工化的都市景觀與濕地公園共同構成和諧豐富的城市人居環境。
濕地的水汽蒸發和植被葉面的水分蒸騰,使得濕地和大氣之間不斷進行了物質和能量交換,對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具有明顯的作用。科學研究顯示,濕地周圍的氣溫比周邊遠離濕地地區平均低3度,濕度高14%,沙塵暴天數減少25%,使區域氣候條件穩定,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同時,濕地公園還具有凈化空氣、減少噪音、暴雨排水、污水處理、休閑娛樂等功能。
濕地公園為廣大居民提供了一個賦有特色的休閑環境,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閑、健身、娛樂的空間,展現在居民面前的每一株植物,每一塊草地,都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使居民在快樂中享受著公園的美景和自然。對于游客而言,使游客能在原汁原味的娛樂體驗中,促進人們在道德、知識、審美等方面的能力。
(三)在觀念方面
濕地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人工濕地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物——生態治污技術,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低投資、低運行費、低維護技術、基本不耗電等優點,在國內外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濕地公園是當今蓬勃興起的兼濕地功能和公園功能為一體的人工旅游項目,它靠人工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來降解污染,調節恢復生態涵養空間。濕地公園極好地抑制了生態災害的過度發展,是改善生態環境的絕佳途徑。人工濕地公園除了具有治理水體污染、修復生態環境的功能以外,還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應和生態旅游價值,能夠促進生態環保的可持續發展。
四、對目前濕地及濕地公園存在問題提出的建議
(一)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的法制體系
長期以來,除部分地方法規外,中國在濕地保護立法方面一直處于空白狀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濕地保護的進程和力度。
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的法制體系是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管理的基礎。從中國濕地保護管理所面臨的現實看,急切地需要有更完善的濕地保護專門法律法規,以嚴格規范濕地開發利用管理方面的政府、組織或個人行為,保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依法利用和管理濕地資源,保障濕地功能的可持續發揮。
(二)加強對濕地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及監督
目前中國雖然已建立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制度,但在生態影響評價的管理方面仍很薄弱,特別是對于已經明確需要采取生態恢復和補救措施的,也因缺乏法律保障而難以執行。目前中國應當圍繞國家生態建設工作重點,建立生態影響評估制度,不斷完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保護好現已為數不多的天然濕地。應嚴格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對資源開發規劃和資源開發項目中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進行重點監督,防止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資源開發規劃和項目的立項、實施。
(三)控制土地利用方式
從濕地區域現有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比例、空間配置等對區域生態安全的影響角度,考慮土地經營方式和使用制度的調整,重新審定土地使用證、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利用規劃。通過綜合平衡和充分協調,提出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方案,確定農用地保護、建設用地、生態建設、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的規模、范圍和重點項目。科學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區、中心城區管制分區,制定區域土地利用調控政策、中心城區管制規則。對縣級規劃提出要求,明確縣(市、區)土地利用調控目標,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四)加強科學研究,提高保護水平
濕地科學在國內外均屬于新興學科。需要及時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擴大合作領域,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要發揮濕地資源優勢,必須搞好濕地資源的調查,積極開展濕地環境、水禽資源、候鳥遷徙、水禽保護、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隨著濕地功能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濕地科學研究正在從資源考察向濕地自然過程研究發展;從對單一類型的沼澤研究擴展為對多種濕地類型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從將濕地作為水禽棲息地等單一功能的研究擴展為對濕地整體功能的研究。
(五)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意識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中,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這就為我們在濕地保護開發中確立了“保護第一,保護重于利用”的基本原則。在每年的“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和“世界環境日”等宣傳活動中,將濕地保護作為重要的宣傳內容,進行大力宣傳,進一步提高全民的濕地保護意識。要從科學的角度、用科學的方法,讓人們了解和認識濕地與人類的關系,特別要加大警示宣傳力度,使濕地保護成為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形成全社會支持濕地保護事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邱燕,黃金玲,鄧小飛.湖泊類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對策——以廣東連山天鵝湖自然保護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1):
268-269.
[2] 李里,周圍,陳亮明.淺議千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駁岸景觀設計[J].科技資訊,2010,(25):70.
[3] 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EB/OL].http://biodiv.coi.gov.cn/fg/gy/04.htm,2013-06-20.
[4] 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人文地理,2008,(1):74-79.
[5]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
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2013-06-20.[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