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慧彬

摘 要:瑞典90年代的就業率發生了很大波動,在90年代初期,瑞典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期,就業率也因此降低,然而,在90年代后期,瑞典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比較高的水平。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的不景氣,中國的就業形式也比較嚴峻,因此,研究和借鑒瑞典的相關經驗對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促進就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詳細分析瑞典90年代后期就業率提高的原因:通過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嚴格規范失業保險制度和實施工資補貼政策。最后根據瑞典政府的經驗提出提高中國就業率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瑞典;就業率;政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17-02
就業率(就業人數占工作年齡人口的百分比)是用來衡量一個市場為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工作機會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就業率是任何政府觀察經濟的四大指標之一。通過就業率的比較可以反映出當前就業狀況和潛在的就業能力。
瑞典的宏觀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在許多重要方面發生了變化。就業率也在這一時期隨之波動。在90年代初經濟處于上升階段,但是在隨后幾年里瑞典出現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瑞典進入了一個就業困難的時期,這一階段大約持續了四五年。就業率迅速下降,超過50萬的工作崗位在勞動力市場消失,失業率達到了10%的水平。1996年及以后幾年,經濟復蘇。瑞典政府通過實行相關政策,經濟增長強勁,就業形勢得到了轉變,同時失業率降低到了4%左右。
一、瑞典90年代后期就業率提高的原因
1.通過增加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在瑞典,勞動力市場培訓計劃從1918年就開始實行,是所有計劃中實施最早的。職業培訓是提高就業率的基礎,它是由企業和政府部門共同承擔的。通過職業培訓,能夠使失業者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素質不斷得到提高,以便可以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和企業需要,增加再次就業的機會。瑞典的培訓包括職業培訓和非職業培訓(主要是教育培訓)。通常來說,職業培訓的效果十分明顯,這是因為它與勞動力市場緊密聯系,勞動力市場需要什么類型的勞動力,職業培訓就可以迅速、準確的培訓出來,使勞動力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程度更高。私人職業培訓與公共職業培訓也是職業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比,私人職業培訓的效果更加明顯,主要原因是由于參加私人職業培訓的失業者與企業接觸更多,更能夠確切地知道企業的需求,更加符合就業的要求。而公共職業培訓相對來講只是提供一般性的職業培訓,不能夠及時地了解勞動力市場需求。基于這個原因,按理應該采取措施擴大私人職業培訓,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是因為參與培訓的企業并非想象的那么多,大多數企業并不愿意拿出時間和金錢提供培訓。而且勞動者在接受培訓以后,由于工作能力的提高可能會導致人才流失,這才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所以,勞動力市場培訓主要還是由公共部門承擔。勞動力市場培訓最初主要包括職業培訓,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培訓也被包括在內。提高技能是教育培訓的主要目的。瑞典在更大的范圍內使用了教育培訓計劃,以此來吸收20世紀90年代明顯增加的失業人員。瑞典勞動力參加教育培訓的比例從1990年的0.1,增加到1992年的1.9%。在經濟困難時期,教育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對人力資本的破壞,降低人力資源的流失,幫助失業人員度過經濟危機,并減少生活壓力,提高總體就業狀況。
2.嚴格規范失業保險制度。合理的失業保險改革必須能夠確保失業者失業之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還要通過給付額度和給付期限的限制,使失業者在享受失業保險的同時還能夠積極地尋找工作,將失業保險的作用合理地發揮,并加以利用。1991年普通工人失業后獲得的失業保險津貼與工資的比率是88.1%,而到1999年下降到69.5%[1]。2002年7月開始,失業保險金每天不得超過680克郎。但是,在失業的頭100天里,失業保險金可以達到每天730克郎。失業保險金的給付是有時間限制的,一周支付5天,54歲以下的失業者享受失業保險的時間是300天,55~64歲是450天。領取失業救濟有5天的等待期。失業者領取的具體金額是由雇員的工資等級確定的,最低為每天230克郎,最高每天不超過564克郎[2]。
3.實行工資補貼政策。增加就業崗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最常用的方式是為雇主雇傭失業者提供工資補貼。當然,要具備一個前提,即這些失業者必須是長期失業者,或者由于缺乏技能、殘疾、年齡老化或種族等極有可能成為長期失業的人員。國家對雇用6名失業青年以上的企業,提供60%的工資補貼;對雇用殘疾人或其他特困群體半年以上的企業,提供105%的工資補貼;對培訓內部富余人員而不裁員的企業,提供每人每學時40克郎(1美元約8克郎)的培訓補貼;對雇用失業者,填補因培訓而出現空崗的企業,提供每小時75克郎的補貼,但每年每人最多不超過3萬克郎,并免征企業460克郎的社會保險費;對由高失業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的求職者,提供就業遷徙補貼;對自謀職業或開辦微小型企業的失業者給予一次性補貼。改革后的工資補貼,在很大的范圍得到了使用。大多數工資補貼計劃與職業培訓計劃相結合,使雇主能夠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二、對中國的啟示
1.健全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從2001—2003年,通過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共組織了1 530萬下崗失業人員參加再就業培訓。1998年以來,在全國30多個城市開展創業培訓工作,2003年,全國共有近28萬人參加了創業培訓,其中有近14萬人成功創業或自謀職業[3]。
針對中國目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仍有幾點問題需要注意:一是要將國家的行政干預轉為國家引導,通過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來進行管理,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職業教育的方向和內容;二是在職業教育的資金問題上,要改變國家獨自承擔的方式,逐步使參與者分擔教育費用,從根本上解決國家職業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尤其是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加強農村富于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除此之外,還要多借鑒國外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將其轉化為適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endprint
2.改革失業保險制度提高就業水平。失業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失業保險是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失業保險能夠為失業者規避風險,被稱為“安全閥”和“減震器”,失業保險與促進就業相結合,是促進就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的失業保障制度與瑞典的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仍可以從中得到借鑒。
在失業保險資金的籌措上,應該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瑞典在這方面的經驗是:政府提供補貼為主,企業和個人為輔。基金本身的資產收益除了用于保險給付外,余下的大部分被用于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等促進就業的工作上。而在中國,政府用于失業保險金的經費占GDP的比重偏低;許多企業以各種方式拖欠、抵制失業保險費的繳納。中國用于就業培訓等促進就業資金的支出比例較低,2001年失業保險支出157億元中,用于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這兩項就業補貼的支出僅為13.5億元,所占比例只有8.6%,與瑞典、英國、法國等相差甚遠[4]。
按照中國《失業保險條例》的規定,月平均失業保險金水平應為各省、市最低工資的70%~80%,全國平均約在150元~450元之間[5]。而且中國失業保險的給付期限為24個月。較低的失業保險水平和較高的給付期限,一方面會導致在工人一旦失業以后,微薄的救濟金很難保障工人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會造成“養懶漢”的現象發生。因此,通過對中國失業保險金保障水平的提高和給付期限的減少,能夠從最大程度上保證失業者的生活水平,同時也通過有限制地領取失業保險,激勵他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高再就業能力,加快他們重返勞動力市場。
3.健全勞動力市場的法律體系。立法是瑞典推進再就業的主要手段,是失業保障能夠貫徹落實的基本條件。中國在這方面的法律還不健全,這同目前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是不相適應的。在中國,要加大執法力度,全面貫徹實施《勞動法》,并針對中國經濟生活中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勞動關系趨于多樣化、復雜化的情況,不斷改進和補充勞動關系調整的政策措施及法律,切實保護企業和勞動者,特別是臨時工、農民工以及非公有制企業的員工的正當合法權益,促進平等競爭、統一通暢的勞動力市場的真正形成和高效運作。杜絕雇用童工及歧視婦女、殘疾人就業的現象。通過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的法律體系,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證,才能促使勞動力積極就業。
參考文獻:
[1] Jon Kvist.Scandinavian Activation Strategies in the 1990s:Recasting Social Citizenship and the Scandinavian [J].Welfare Model,2010,
7:136-142.
[2] 馬永堂.瑞典的促進就業長效機制[J].中國勞動,2007,(5):52-55.
[3] 陳麗.發揮失業保險制度的預防失業促進再就業功能的優秀經驗總結——基于國際視角[J].才智,2013,(2):76-80.
[4] 姚瑞芳.中國失業保險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2):32-35.
[5] 高雁.中國失業保險促進就業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5):31-34.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