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勝++楊貴中
摘 要:萬州區歷史文化十分豐富,其基本構成可分為巴楚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景觀文化、軍事文化、民俗民間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碼頭文化、飲食文化等諸多文化表現形態,而如何有效地保護、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鄉文脈,使之與城鄉建設協調發展,已經成為萬州區城鄉建設融合發展中十分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萬州區;歷史文化;城鄉文化一體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77-03
重慶市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因“萬川畢匯、萬商云集”而得名。萬州的陽光雨露,造就了巴蔓子、嚴顏、甘寧、秦良玉等歷代忠烈戰將,哺育了劉伯承、林鐵、薛子正、彭詠梧等民族精英,養育了劉詩白、馬識途、何其芳、劉淑芳等天賦學子;萬州的名山大川,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諸葛亮、張飛、張獻忠、李來享等曾在這里演出一幕幕悲壯劇。朱德、陳毅在這里領導和推動了萬縣“九五”慘案后的抗英愛國運動,川東游擊隊在這里留下了戰斗的足跡。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萬州成為三峽庫區乃至長江上游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萬州歷史文化現狀
1.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代表了萬州最具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巴人發源于清江流域,建方國于三峽地域,之后受外來部族的擠壓才逐步退守到重慶、成都。戰國中期以后,楚國的邊境一度延伸至忠縣,故《華陽國志》記載:“江州(重慶)以東……其人半楚”。萬州亦巴亦楚,是巴蜀、荊楚、吳越、中原文化的交匯地。萬州區出土的從戰國至東漢時期大量的青銅器物,兼具巴、楚烙印。出土于甘寧水庫的虎鈕金享于是典型的巴人杰作,鈕為虎形,而白虎正是巴人的圖騰;鈕蓋鑄有太陽神船等巴人圖語。出土的陶器、瓷器也融合了巴渝、吳越和中原文化的風格。其中在駙馬墳冉仁才墓出土的唐代青瓷極其精美,有100多件被評為一級文物。
2.三峽文化
三峽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峽地區的人類團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三峽文化因其內容豐富,異彩紛呈,深受萬州居民的青睞,在課題調研問卷調查中,有40.7%的居民把“三峽文化”作為在萬州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最突出的文化。主要有: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的山水景觀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托的水電旅游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的建筑文化;以風土民情為代表的的民俗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的飲食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為代表的名人旅游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宗教文化等。
3.抗戰文化
作為八年抗戰期間連接前線與大后方的萬縣地區,為抗戰支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也是萬州現代文化中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據《民政志》記載,1937年8月9日,萬縣各界兩萬多人集會,通過了“后援”、“募捐”、“對日經濟絕交”三項提案。9月10日,萬縣人民歡送駐軍獨立十五旅出川抗日。 抗戰期間,10余家后方醫院遷至原萬縣地區。社會各界成立了傷兵慰勞委員會,并舉行義賣活動,將收入慰勞傷兵。為支持前線抗日,萬縣共為前線捐贈飛機四架,分別命名為“萬縣金陵號”、“萬縣青年號”、“萬縣文成青年號”和“萬州大公中學號”。1939年10月14日,蘇聯援華空軍大隊長庫里申科犧牲在萬縣江面,成為萬州人民永遠懷念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
4.軍事文化
萬州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萬州天子城是一孤峰突起,四壁如削,僅寨門一路可通的古寨,名天生城。據傳說,三國時期蜀皇劉備伐吳時,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守將上官夔在南宋歸順元朝兩年之后還在天生城與蒙軍殊死戰斗。1926年9月5日,英國帝國主義軍艦“嘉禾”號、“威警”號和“柯克捷夫”號開炮轟擊萬縣人口稠密的繁華市區近3個小時,發射炮彈和燃燒彈300余發,造成了“萬縣慘案”。9月6日,朱德、陳毅推動召開了萬縣各界萬人抗英大會,并組織了萬縣慘案后援會,通電全國,要求嚴厲制裁英帝國主義,為國雪恥,為死難同胞復仇。中共四川省委書記楊暗公等共產黨人聯合國民黨左派人士在重慶成立了“萬縣九五慘案后援會”,發出快郵代電,宣傳群眾,發動和組織群眾,掀起了抗英高潮。
5.移民文化
萬州是歷史上“小北川路”的始發地,通天府連大江,自東漢以來就是華夏民族移民遷徙的大通道。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萬州的移民人口和實物淹沒總量居庫區各區縣之首,被譽為“三峽移民之都”。三峽移民“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可歌可泣,全國人民支援庫區建設的真情實意情暖人間。移民文化是萬州乃至重慶文化的重要,為了記錄下萬州移民搬遷輝煌的歷史,萬州區將移民文化列為萬州旅游發掘的核心文化,積極抓住移民題材發掘移民文化,通過移民主題公園、移民廣場、移民浮雕、移民歌曲、移民前后的圖片表現移民文化。
6.商業文化
近代以來,萬州商業發達,商業文化繁榮。萬州于1902年開埠,1917年設立重慶海關萬縣分關,1926年改設商埠局,1928年成立萬縣市。萬縣不僅有水路輸出之便,且可直接報關出口,成為川東、陜南、鄂西、湘西桐油出口的重要集散地。外國商人來萬縣設置以收購桐油為主的洋行、公司即達30余家,本地經營桐油的店鋪多時曾達400余家,桐油出口量約占全省的2/3,占全國的1/3,成為名符其實的“萬國油都”。萬縣開埠以后,商貿日益繁盛,特別是抗戰時期,淪陷區人員、工商企業、學校醫院大量內遷,成為四川第三大城市,有“成渝萬”齊名的輝煌。
7.碼頭文化
萬州占有“萬川畢匯”之利,自古就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川江航運源遠流長,繁盛時期有五六萬條木船。1898年英國小火輪“利川號”在川江首航,1908年國內官商合辦“川江行輪公司”,翻開了川江輪船航運的新篇章。萬州的歷史,是世世代代的纖夫拉出來的,也是一代代商船運出來的。碼頭文化、船幫文化,是萬州本土文化最具特色的板塊。占碼頭、結幫會,所謂“船入幫會、人入袍哥”,是那個時代川江航運的生存法則。而川江的險惡、生死的難料,又演繹出船工們重情義、輕生死的許多人間悲喜劇,為碼頭文化、船幫文化賦予了許多神秘的色彩,衍生出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峽江的歌舞、船工的炊飲等都聞名遐邇。endprint
二、萬州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鄉文化發展程度差距明顯
根據《2014年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萬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81∶1。從經濟發展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這一角度來看,萬州城鄉文化發展差距較大。從現實情況分析也不難發現,文化中心、圖書館、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主要集中在城鎮,廣大農民使用機會微小。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落后,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成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原因。
2.城鄉文化資金投入差別較大
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萬州城鎮與農村在公民收入、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正逐步縮小差距,文化融合工作也在不斷推進。 但從現實情況看,目前全區部分地區鄉鎮文化站和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基本沒有設備維護費、經常性活動經費以及內容建設經費,農民群眾自辦文化活動以村里自籌為主,與城市文化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差距很大,這依然是影響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
3.城鄉文化隊伍建設參差不齊
農村宣傳文化人員不足,以兼職居多,專職文化工作者寥若晨星,且調動頻繁,不穩定,不利于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農村文化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不少地方存在制度“盲點”,文化人員缺少學習、培訓機會,思想政治素質、文化藝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制約了農村文化發展。受經濟狀況和地區文化特點的影響,農民文藝團隊的發展不平衡,一些文化底蘊豐厚的農村文藝團隊發展較快,大部分農村則基本處于空白,而農村文藝團隊“走出去”后很難再“走回來”為廣大農民提供文化服務。
4.城鄉文化交流互動嚴重不足
“送文化下鄉”等文化交流活動在部分地區還未實施,或者缺乏長期性和連續性。農村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夠,向城市宣傳和擴散難度大,社會影響較小。城鄉文化在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城鄉文化融合難度加大。城鄉文化交流不夠、互動不足,且不平衡,是城鄉文化融合發展中面臨的又一難題。
三、萬州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建設融合發展對策
針對萬州當前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鄉建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應按照“強基礎、建體系、創品牌”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強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整合全區文化資源,創建萬州特色文化品牌,率先探索出一條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著力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文化保證。
1.轉變觀念,樹立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新觀念
萬州和其他地區一樣,在城鄉文化方面,不僅在文化基礎設施和投入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城鄉文化本身之間也存在差異。我們進行城鄉文化融合,必須首先樹立一種新的觀念,那就是作為不同性質的個體,城市和鄉村都不可能取代對方,只是各自以更好的形態存在。對于城鄉文化的不同也要客觀看待,有的方面可能有先進落后之分,也有許多方面不存在優劣之分,只不過是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創造出的不同文化內容和形式。所以,我們認為城市和鄉村這兩種文化之間,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在文化發展中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2.統籌規劃,確立城鄉文化融合發展新目標
大力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就是要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著力打破城鄉文化的二元結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使廣大城鄉群眾的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城鄉文化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資源共享、文化融合,使城鄉群眾享有同樣的文化權利。
3.重點突破,加快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設施是確保文化事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加快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既要長遠著眼、明確目標、抓好規劃,又要眼前著手,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抓起,以重點突破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進程。萬州區應成立文化設施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在區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編制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方案,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動“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項目建設。 爭取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實現區有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文化藝術中心(含影劇院、音樂廳);鄉鎮(街道)有一站(文化站);村(社區)有一中心(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目標。
4.以城帶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按照“城市文化抓提升、農村文化強基礎、城鄉統籌抓互動”的要求,大力整合城鄉文化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一是要開拓新形式,確定新主題,豐富活躍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 二是要“以城帶鄉,以城促鄉”,實施城市文化反哺農村。 三是要實行“群眾消費、政府買單”的文化消費模式,保障基層群眾的基化權益。區財政按每人每年不少于2元錢的投入為基層群眾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消費。同時,免費讓農民群眾觀看和參與,打造我區文化事業的新亮點。
5.貼近實際,打造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特色品牌
文化品牌是城鄉文化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文化強區的重要標志。要充分挖掘、整合獨具萬州特色的城鄉文化資源,在宣傳策劃上進行整體包裝,在發展中重點扶持、強力推動,通過活動、項目擴大影響,提高感染,打造萬州城鄉文化融合特色品牌。大力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要通過保護、支持他們的創作激情,使之通過活躍的文藝節目形式,教育和愉悅城鄉居民。要適當地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獎勵,鼓勵其影響和帶動其他居民,使之在組織、策劃、參與精神文化活動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榮譽感,不斷激發其表演欲望和創作熱情。
6.深化改革,建立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要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一是創新文化領導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區、鎮(鄉)領導班子任期責任制的考核機制,確保文化建設在議程上有位置,內容上有安排,資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標,措施上有保證。 二是創新文化投入保障機制。逐步增加文化建設事業費占全區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和占全區文化事業費的比重,確保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全區水平。 三是創新農村文化人才培養使用機制。采取有效措施,不斷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舉辦培訓班、業務指導、進修提高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文化從業人員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高善春.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的制約因素及應對策略[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3):68-70.
[2] 趙淵.城鄉融合背景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J].經濟論壇,2012,(3):99-101.[責任編輯 王玉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