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潔
摘 要:國外對中國企業出口產品實行反傾銷已經成為中國出口的“攔路虎”,反傾銷這種“合法”的貿易保護措施已成為一些國家對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實施歧視性貿易壁壘的重要形式。認清國外對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指控的原因,采取相應對策化解反傾銷風險并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中國企業才能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
關鍵詞:反傾銷;反傾銷策略;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81-02
國外對中國企業出口產品實行反傾銷已經成為中國出口的“攔路虎”,而且隨著中國出口規模的逐年擴大,這一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知己知彼,認真分析中國企業屢遭外國反傾銷的原因,建立反傾銷的應對策略及預警機制將有利于中國產品出口的順利進行。
一、中國企業屢遭外國反傾銷的原因
(一)中國企業屢遭外國反傾銷的外因
1.從國際大環境來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近年來,由于歐美等國家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促使這些國家加強反傾銷的立法,擴大反傾銷的調查范圍,提高反傾銷稅的稅率,其目的就是用反傾銷來保護本國國內工業。
2.從一定意義上講,WTO規則本身導致了反傾銷案件增多。比較WTO成員國保護國內市場所能采取的幾種方式,反傾銷是最好用的。程序簡便易行,便于實施,能夠有效排斥進口又不易招致報復,因此,被各國視為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的最佳辦法之一。
(二)中國企業屢遭外國反傾銷的內因
1.中國出口發展快、順差大也是導致反傾銷訴訟增多的重要原因。
2.國內企業的無序競爭為國外進行反傾銷提供了口實,這也是中國企業受到投訴的重要原因。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例如中國一些企業缺乏自我約束機制,看到同行在某一國際市場出口獲得成功時便蜂擁而上,結果導致出口產品過分集中于某一國家或地區。
3.中國企業對國外的傾銷指控應訴不積極或應訴不力。最典型的是1994年美國裁定的“大蒜傾銷案”,起訴方律師抓住中方企業不愿應訴的弱點,又鼓勵美國蜂蜜行業對中國企業提起反傾銷訴訟。由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影響了中國高達3億美元的出口。
二、中國企業應對反傾銷的策略
認清國外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指控的原因,中國企業只有采取相應的策略,化解反傾銷風險,才能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
1.增強企業反傾銷應訴積極性。面對不斷增加的國外反傾銷投訴,保護自己的唯一途徑就是積極應訴。國外有關法律盡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進行抗辯的法律依據。只要中國企業能夠提供充分的數據,證實自己的產品不存在傾銷,或是沒有對某一國家的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損害性威脅”,那么涉訴產品可能免征或是少征傾銷稅,使出口市場得以保持。反之,如果對傾銷投訴不聞不問,只能被動挨打。目前,中國企業在北美的反傾銷應訴率達到100%,其中80%勝訴。我們的企業應該敢于應訴,并且積極地形成一套完善的應訴機制。
2.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第一,出口企業要重視非價格競爭。價格因素是各國確定是否構成傾銷的中心因素,中國出口企業大多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總體把握,單純依賴低價策略打入國際市場的居多,對非價格競爭手段重視不夠。事實上,現代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是建立在非價格競爭優勢上的,是在滿足消費者在產品質量、花色品種、品牌包裝、技術水平、售后服務和企業形象等多樣化消費需要基礎上的價格競爭。中國的出口企業在實施“以質取勝”的戰略之時,從靠價格競爭轉向靠技術、靠服務進軍國際市場,因此中國企業必須重視定位企業在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一定要在保證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條件下,盡量多地運用品牌、包裝等多種非價格競爭手段,在提高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產品的競爭能力。第二,商品結構調整。中國目前的出口產品多為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及機電、電子等低附加值的產品。絕大部分企業靠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獲得全球制造業加工工廠的地位,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極為有限。從傾銷的概念來看,與高附加值產品相比,勞動密集型等低附加值產品自然更容易受到反傾銷的指控。中國企業應該努力改變自己在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上處于中低端的不利格局,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等方法來獲取上游地位,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第三,出口結構調整。中國目前出口仍然以歐盟、美國和香港為主要目標市場,而經香港轉口的出口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到達歐美市場,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具體到某些出口產品,出口市場集中甚至單一的現象更為嚴重。市場集中導致出口產品在進口國更易成為反傾銷的對象,也降低了產品抵御反傾銷風險的能力。中國企業應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市場,改變中國出口貿易主要集中于歐盟、美國、日本的局面,加大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逐步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3.改善國際貿易關系。給予中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一直是中國近十年來不懈努力和抗爭的目標。西方國家對待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態度大致分為三類情況:一類以美國為首的少數國家繼續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原則上使用替代國制度??罐q重點:說明中國該產品和產業屬于典型的市場導向型,積極爭取被訴產品正常價值的直接適用。二類以歐盟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轉型經濟國家”,并制定了判定市場經濟的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仍使用替代國制度。三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為代表的國家基本上視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中國企業在對外反傾銷應訴時,應當依據各國法律制度的不同情況,有的放矢進行抗辯。同時,要聘請具有專業經驗并熟悉中國國情的律師,一定要找熟悉反傾銷業務的律師,最好是辦過有關中國或“非市場經濟國家”反傾銷案的律師。
4.中國企業要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的游戲規則,按國際貿易的規則辦事。中國業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如果國外調查機關的裁決對中國不利或者不公平做法,中國企業可以向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出上訴,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另外,由于國外反傾銷對華的不公平性和歧視性,尤其對于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應訴企業可以取得中國政府以及有關協會、商會的支持和配合,甚至在必要時通過政府施加一定壓力。endprint
5.實施“走出去”戰略,規避反傾銷。反傾銷的主動方式應是到有關國家和地區投資建廠,在當地生產,在當地銷售,這樣能有效地避免反傾銷稅的征收。但是也應注意使產品的新增價值達到一定比例。因為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反傾銷法中都有反傾銷規避和反規避的內容,如果僅僅是簡單組裝產品的低成本的“作坊工廠”,一旦被裁定存在規避反傾銷的行為,則同樣會被征收反傾銷稅。
三、建立有效的反傾銷預警機制
WTO游戲規則是國際貿易經過近二百年的實踐逐步完善出來的,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立場和利益,而且會被一些組織利用以維護其局部利益,但畢竟是現階段中較為公平的國際貿易平臺。不了解這些歷史和規則,就不可能明白反傾銷的因果關系;不理解對方的立場和聲音,就不可能取得相互的信任;沒有信任建立起的誠信作基礎,不可能以正確的方法在國際貿易中建立持久的信心。這是地方政府和企業應當共同適應的變化。
第一,建立有效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密切跟蹤目標市場進口同類產品的情況。按《反傾銷協議》第5條、8條規定:如傾銷幅度按出口價格的百分比表示小于2%,則該幅度應被視為微量。如來自某一國的傾銷進口產品的數量被查明少于進口成員同類產品總進口數量的3%,則該傾銷進口產品的數量通常應被視為可忽略不計,除非傾銷進口數量少于進口成員同類產品總進口數量3%的那些單個國家,其集體總量超過了該進口成員同類產品進口量的7%。如主管機關確定傾銷幅度屬微量,或傾銷進口產品的實際或潛在的數量或損害可忽略不計,則應立即終止調查。所以,通過企業動態定價系統及時調整出口產品價格,同時,與行業協會、商會密切合作,及時掌握中國出口到目標市場的同類產品數量,控制好出口產品數量的增長速度,以減少被反傾銷的機會。
第二,中國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底線,以結盟等形式尋找雙方共同生存的平衡點,努力將反傾銷的風險化解于矛盾之中不要以敵對的態度。目前中國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手段還相當單調,用得最多的就是價格競爭,忽略了對方的立場和利益。國內企業之間相互壓價的時候,不自覺中已經將國外競爭對手逼成了“敵人”。中國企業應當加強出口市場秩序的規范,事先預防國外反傾銷案件;中國企業也應當密切跟蹤國外動態,及時調整出口策略。定期對出口到美國、歐盟、印度、日本等地的商品價格、數量等情況進行監控;對于大型出口企業要定期收集東道國的相關產品信息;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進行相關培訓。還要借鑒國內外市場研究機構的成果和海關統計數據,通過政府網站定期向有關企業通報相關進出口國家的設限動態、市場價格等信息。協會和企業更應該對國外產品的傾銷行為保持警惕。及時公布預警指數。在遭遇國外的反傾銷調查時,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要發揮合力,共同應對,三者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虞汪日.WTO反傾銷法律制度的一體化法律分析[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2,(3).
[2] 陳秋蘭.入世后中國如何應對反傾銷[J].中國律師,2001,(12).
[3] 劉穎,宋瑞秋.市場本位:界定WTO反傾銷守則中相似產品的新思路[J].國際經濟法論叢,2001,(00).
[4] 薛華勇.入世后中國與替代國制度[J].國際貿易問題,2002,(10).
[5] 邢寶華,姚忠福.中國企業反傾銷機制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3).
[6] 李旭鵬.中國應對反傾銷策略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6,(2).
[責任編輯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