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毅

摘 要:近年來,中國突發事件頻頻發生,對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學術界對于突發事件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武警部隊由于其職能特征,使得突發事件有其特殊的含義。2001年3月,武警部隊頒發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處突規定》(試行)中,指出:“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危害國家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違法事件,主要包括叛亂事件、騷亂及暴亂事件、群體性治安事件、群體性械斗事件、劫持事件、襲擊事件等。”處突資源在武警部隊處置突發事件行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依據其特征與用途,處突資源可分為物資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等三大類別。從需求動態性、復雜性和分級性三個角度對處突資源需求特性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對武警部隊遂行多樣化處突任務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突發事件;資源;需求;武警部隊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98-02
一、處突資源的需求動態性
1.資源配置目標的選擇。武警部隊處置突發事件的總體目標是維護社會穩定,最大程度減少由突發事件造成的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而為保障總體目標的實現,每個階段資源配置目標的選擇都是一個動態過程,突發事件現場情況的變化又強化了目標選擇的復雜性,比如處突行動初期器械類、裝備類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等需求最大,進入行動中期軍需類、維護類、油料類、醫療保障類等物資需求急劇增加。因此處突資源需求無論在空間與時間上都具有很強的動態性,不同階段處突資源需求的數量、種類與次序也是存在差異的,如果處突資源配置只集中于某一次部署和配置,顯然與現實情況不符,必須進行全過程、全覆蓋的資源配置。
2.處突資源需求的非結構性 。突發事件一旦發生,現場情況往往瞬息萬變,因此處突過程中的資源需求不可能按照固定的數量比例和種類結構進行變化。若同一地區同時發生多起突發事件,不同突發事件對資源的需求數量和比例存在一定的的差異,處突資源又具有稀缺性,這必然要求決策者在行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資源配置的優先次序和配置結構。因此,處突資源需求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單一或靜態的資源配置方法必然不能適應物資需求的非結構性,基于需求動態性的資源優化配置勢在必行。
3.處突資源需求的非穩定性。需求非穩定性首先表現為處突資源消耗的連續性,而且在行動過程中資源消耗的速度也是不斷變化的。其次,需求非穩定性還表現在突發事件事態發展趨勢是無法預測的,局勢也是不容易控制的,這些因素都會引起處突行動過程中的需求突變。從資源配置角度分析,資源需求的非穩定性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條件會不斷發生變化,那么在處突行動的全過程中資源配置方法也應相應調整。
總之,處突資源需求的動態性主要表現為時間序列上的數量、種類、結構的變化,必須以不同階段差異性需求為對象,結合供給特點給出特定階段配置方案,給出不同供需條件下的配置方法,綜合為全過程、全覆蓋性的物資配置。
二、處突資源的需求復雜性
處突資源配置與處突資源需求兩者之間是供與求的關系,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決定了處突的效率。在實際處突行動中,資源的需求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數量、種類以及變化上的復雜性。
1.處突資源需求的影響因素。影響處突資源需求的因素有許多,筆者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1)突發事件的規模。選取群體性突發事件為研究對象,規模越大說明整體危害程度越強,處突資源的需求量則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同等規模的突發事件,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危害程度和資源的需求量會有所不同。而且突發事件的規模只能對處突資源的需求總量做出大致判斷,具體的配置方案還需要進一步科學的分析決策。(2)突發事件的發生環境。處突資源需求量的大小也與突發事件的發生環境存在著很大聯系。這里的發生環境主要包括:一是發生地理環境,主要表現在發生地人員的密集程度,發生地人員密集程度越高,處突資源的需求量越大,反之越小;二是所處的人文環境,確切地說,就是人文環境造成的矛盾,比如宗教矛盾、民族矛盾、政府與群眾矛盾、勞資矛盾、社會階層矛盾等。存在的矛盾越嚴重,越容易激化,潛在的危害風險越高,對于處突資源的需求量也越大,反之越小;三是天氣環境,突發事件發生時,其危害程度也會受到當時氣候條件的影響,進而影響處突資源需求的確定。比如夏季天氣炎熱,相比于春秋季節,突發事件的參與者情緒更容易失控,造成更大的危害,處突資源的需求量也會隨之增加。(3)距離(D)。這里的的距離因素是指突發事件發生的地點與擔負處突任務的武警部隊駐地點之間的實際運輸距離,如果距離越遠,部隊到達事發地點開展行動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越長。突發事件發生地將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風險,其危害程度也會更嚴重,最終增大了處突資源的需求量。同時,如果運輸距離過大,突發事件發生地對處突資源的需求由于得不到及時滿足而形成一定的累積,就需要一次性投入更多的運輸器材、人力、裝備等資源,影響處突資源在時間上配置的比例。
2.處突資源需求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的微弱變化能夠引起系統長期、巨大的連鎖反應。不同地震災害應急救援物資在救援工作中承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不同物資之間存在支持、配合等關系,這種緊密的關系會造成物資需求之間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地震災害應急救援物資需求符合動力系統特征,當某一種物資需求發生某種改變時,會引起其他物資需求的規律性關聯變化,最終導致需求總量的巨大變化。
處突資源需求的蝴蝶效應是指當突發事件的損失發生變化時,會直接引起某種處突資源的變化,并以不同處突資源之間匹配關系、需求關聯為路徑,將突發事件對于資源的需求不斷外延、擴大,最終導致處突資源整體需求發生整體性的巨大變化。
從蝴蝶效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處突資源配置過程當中,當出現突發性需求變化時,不能只考慮其直接引起的某類資源需求變化,而應當形成全局性、系統性、動態性觀念,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損失,實現處突資源的優化配置。endprint
三、處突資源的需求分級性
在處突行動中,不同處突資源在不同階段的作用與價值是有所區別的,也就是說,處突資源需求是存在分級性特點的。處突資源的需求級別與該資源對于處突行動的重要程度成正比例關系,明確處突資源的分級性,處突行動中的資源儲備工作和配置工作會變得更加有針對性,提高行動的效率。同時,資源需求分級是資源配置的基礎。在處突資源稀缺性的條件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處突資源的需求級別,對于需求級別高的物資進行優先保障,有助于實現處突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1.處突資源需求分級的評價標準 。筆者認為,影響處突資源需求分級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處突資源的次序性、時效性稀缺性。(1)處突資源的次序性。次序行反映的是不同處突資源之間在投入上的先后順序。不同的投入次序必然會對處突效率產生影響。比如在處突行動中,部隊出發到達事發地點之前,運輸資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這個階段,運輸資源的需求次序應當處于最優先的級別。而部隊到達事發地點,對突發事件開始進行處置后,運輸資源相比于人力、信息、裝備器材等資源,其優先級別必然處于弱一級的位置。即使在同一階段,如果某類處突資源作用的發揮需依賴于另一類處突資源的提前投入并發揮效用,那么處于被依賴地位的該類處突資源的需求次序理應優于處于依賴地位的處突資源。(2)處突資源的時效性。處突資源的時效性是指在處突行動中的某一階段或某一時刻,對資源需求的緊迫程度。時效性反映出隨著處置時間的推移,處突資源需求的變化情況。毫無疑問,在不同時點上,處突行動對于某類物資的需求是有明顯差異的。因此,時效高的物資往往意味著需求級別越高,就越應當盡快滿足。同時,當在處突行動中,某類處突資源與其他處突資源在需求上發生沖突時,應首先對時效性強的資源進行保障,以獲得最大的處突效用。(3)處突資源的稀缺性。如果某種處突資源可供應量(包括儲備)低于處突行動對于該資源的需求時,就可以認為這種處突資源是稀缺的,在實際情況中,由于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種供不應求、局部短缺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某種處突資源的稀缺性恰恰反映出該處突資源效用的大小,供需缺口越大意味著處突效用越大,該類資源的需求級別也就越高,應優先進行保障。
2.處突資源需求分級的梯次配置模型 。處突資源需求分級的梯次配置是在有足夠運輸能力的前提之下,按照處突資源需求的順序梯次,進行資源的籌措、分配與部署。在這里為了方便分析,筆者將稀缺性因子與次序性因子綜合為重要性因子,并以資源的重要性為坐標縱軸,以次序性為坐標橫軸,對處突行動某一時段進行資源需求分級(如下圖所示):
對于某一處突行動而言,按照一級到四級的需求次序進行處突資源籌措、部署與投入,需求級別越高,該資源越應當優先滿足。
參考文獻:
[1] 計雷,池宏,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秦啟文.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3] 林原.武警部隊處突成本管理研究[D].西安:武警工程學院,2011.
[4] 唐林霞.地震災害應急救援物資配置模型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責任編輯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