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康
(四川省電力公司,成都 610000)
智能電網是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低碳經濟的核心。繼美國之后,我國有望成為第二個將智能電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國家。在現代輸電網中,大部分傳感器和執行機構等一次設備,以及保護、測量、控制等二次設備皆安裝于變電站中。作為銜接智能電網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大環節的關鍵,智能變電站是智能電網中變換電壓、接受和分配電能、控制電力流向和調整電壓的重要電力設施,是智能電網“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三流匯集的焦點,對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據四川地區的智能電網建設情況,分析了智能變電站建設管理、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等各環節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目前,四川地區的智能變電站建設幾年來,在智能變電站的建設管理過程中仍存在管理人員專業知識不足、施工調試控制難、驗收經驗略顯不足等問題,需要在不斷的學習總結中逐步解決。
四川地區2011年及以后設計建設的變電站全部為智能變電站,經過這兩年的建設管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四川地區的絕大部分地市公司,工程參建的建管、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在智能變電站的基礎理論、電氣安裝及調試、高級應用、建設管理流程等方面還是存在專業知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還需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進一步提高工程的建設管理水平。
智能變電站相比常規變電站,在土建階段的驗收差異較小,但在電氣安裝及調試階段,差異明顯。當前,針對智能變電站的驗收,國網公司出臺了相關驗收標準,部分省公司也出版了自身的驗收標準,建設人員對驗收標準熟悉程度不夠導致驗收工作進展緩慢。
智能變電站建設初期存在的問題,采用標準化管理的思路可較快解決。按照國網公司“三通一標”的要求,在通用設計、通用設備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典型的變電站設計方案,可出版對應典型設計的物資需求標準,解決設計面臨的初設中物資提報的問題,對智能變電站的聯調及后期的驗收階段的問題,可在收集相關資料后出臺相關的標準,如聯調規范、驗收標準等,減少目前智能變電站建設過程中重復出現的問題。
由于四川電網智能化變電站建設推行時間較短,因此,在智能化變電站設計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開關柜二次室空間問題。智能變電站中,安裝在開關柜二次室的設備除一體化智能裝置、電度表外,還有交換機、光纖熔接盒等。開關柜二次室空間與常規開關柜相同,空間尺寸較小,不能適應智能變電站的要求。建議確定國網設備標準時將智能變電站開關柜二次室空間加大。
(2)智能組件柜內光纖熔接。智能組件由多個廠家的智能裝置組成,每個智能裝置均附帶光纖熔接盒,數量較多。建議在10 kV開關柜旁增加一面母線轉接柜來安裝二次設備。
(3)110kV戶外設備的合并單元安裝在戶外端子箱內,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很大,容易出現裝置故障。增加智能空調來調節端子箱的溫濕度,保證二次設備的正常運行。
智能變電站與常規變電站施工最大的區別在于光纜的敷設。使用光纖將智能終端柜連接至GOOSE過程層,最后到后臺,實現各種數據的傳輸。
3.1.1 交叉作業頻繁,安全生產壓力巨大
智能化設備安裝處于工程中后期,現場易出現建筑電氣、電氣安裝、調試、廠家、各小專業人員在同一施工區域同時作業的情況,交叉作業繁多。此時變電站的交直流系統已經啟動,部分施工環境已經帶電。這些問題給施工現場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對建設管理在現場的安全管理部分提出新的要求。
3.1.2 新設備、新技術出現,質量控制壓力加重
智能化設備在在線監測、通信、測量等領域與傳統施工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工程參建人員對新技術、新設備不熟悉,將無法做到高水平的質量控制。如光纖焊接不規范,將影響二次系統的調試。
以220kV團結變電站為例,全站共敷設多模保護光纖將近10公里光纖,數量大、根數多,在以前的常規變電站,施工過程中還從未施工過數量如此多的光纖。由于光纖的韌性及強度都不如電纜,因此施工過程中需謹慎施放。
智能化變電站因為存在較多的光纖,設計為了考慮防潮及防鼠等問題,保護光纖必須施放在最上層。依據以往的施工經驗教訓,由于土建設計的電纜溝和支架寬度比較小,光纖施放后占用了電纜溝的上部空間,施工人員在電纜溝行走比較困難,電纜施放耗費更多的人力資源和時間,并且光纜敷設施工質量和施工進度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在施工中盡量先施放電纜再施放光纖。
智能變電站光纖熔接多,與常規變電站相比,光纖熔接的工作量要大得多,在目前智能站施工尚處于初期,熔纖人員的技能培訓必須加強,提升光纖熔接施工力量,保證施工質量。光纖施工完成后,必須使用光功率計進行測試,確保光纖衰耗滿足要求。在施工中遇到過光纖施工質量問題,主要檢查手段有以下方面:
(1)檢查合并單元光纖是否插好,尤其是FC頭的功率光纖是否對準缺口擰緊。
(2)用光纖放大鏡檢查光纖陶瓷插針斷面是否潔凈,如果發現纖芯有灰塵,請用光纖清潔器清潔。
(3)檢查光纖是否有明顯折痕,熔點是否異常等。施工中有時候為了美觀或尾纖不夠長,容易出現過度折彎的問題,導致光纖損壞。
(4)用光功率計測試光纖損耗,發現問題進行檢查。采用更換遠端模塊、光纖輸入板卡等方式解決光傳輸問題。
(5)在插拔時,一定要注意對板卡上激光器尾纖的保護,因尾纖很細,哪怕受一點外力,都可能遭到破壞。
與常規變電站相比,智能變電站電氣二次設備出廠聯調是變化比較大的內容。一方面聯調可對設備進行檢測,另一方面在廠家內模擬現場環境進行設備調試,解決問題比較容易,減少施工現場的調試量。以四川團結220千伏變電站聯調為例,在組織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廠內聯調發生的費用無責任主體,在合同中未明確,目前只能暫時采用設備廠家自己承擔的方法;二是廠內聯調的時間規定在土建階段,但具體時間未定。該聯調時間要從施工進度、電氣二次圖紙出版、廠家設備生產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后確定;三是不同廠家的設備不能按規定時間運送到聯調廠家,影響調試進度;四是聯調規模需進一步明確,對聯調是采取全站所有設備聯調還是采取典型間隔設備聯調,需出具相關規定。
例如,軟壓板的問題,是否所有的保護裝置都要設置SV接收軟壓板,GOOSE發送和接受軟壓板,并沒有完善的規范來考證。根據對其作用的解析并和相關人員的探討,我們認為:對于主變和母差這種跨間隔的保護,最好設置SV接收軟壓板,而對于線路單間隔的保護,可不設置。當檢修該間隔時,可投入SV檢修硬壓板并退出相關保護。GOOSE發送軟壓板發送跳合閘的功能應全部保留,而GOOSE接收軟壓板可取消。
(1)電子式互感器發展不成熟,應用中尚存在問題。在智能站發展初期,電子式互感器因其具有消除磁飽和現象、對電力系統故障響應快、消除鐵磁諧振、絕緣性能優良等特點,在智能變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然而經過運行實踐證明,電子式互感器仍然存在較多問題:首先技術不夠成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其次,設備穩定性差,故障率偏高,易受外部干擾出現數據異常;再次,入網管理不到位,運維難度較大。由于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傳輸光線受損、光模塊故障、AD采樣無效等情況,嚴重影響到設備正常運行,220kV團結站已將電子式互感器換成常規互感器。
(2)保護裝置就地化存在的散熱問題。智能站的發展趨勢是保護裝置宜采用就地化,以解決環境、電磁干擾等對保護裝置的影響,減少了數據傳輸環節,提高就地裝置的運行可靠性。但是對于室內GIS變電站,就地化配置使得GIS設備、合并單元、智能終端及保護裝置全都集中在GIS室內,特別對于多間隔的220kV保護雙重化配置的GIS室,多個兩套智能終端和合并單元集成在同一面GIS匯控柜里,設備和裝置發熱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盡管設計也考慮到通風等熱交換手段,但目前就單個的匯控柜而言,其內部的通風散熱設施并不完善,且調試過程沒有專門的試驗來驗證耐熱性能,實際運行過程中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裝置發熱嚴重的情況下,保護是否會出現拒動和誤動的情況也需要時間來證明。
(3)運行維護人員在合并單元維護檢查、智能終端故障處理、保護裝置故障處理、檢修壓板的設置等專業技術方面仍存在不熟練、理解不深、經驗不足等諸多問題,應不斷的加強相關知識的培訓。
隨著智能電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智能電網系統中的其他環節相比較, 我國智能變電站已經開始大規模建設。針對目前智能變電站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 IEC61850 標準和智能變電站技術的理論研究,進行標準化設計,研究新型的互感器技術,對在線監測和電氣設備的智能控制技術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逐步開展能夠適應于智能電網系統的智能變電站更高層次的應用,不斷加大示范工程的建設力度,通過不斷解決智能變電站的建設各個環節的具體問題,促進智能電網的快速發展。
[1]胡學浩.智能電網一未來電網的發展態勢[J].電網技術,2009,33(14):1-5.
[2]常康,薛峰,楊衛東. 中國智能電網基本特征及其技術進展評述[J]. 電力系統自動化,2009,33(17):10-15.
[3]Q/GDW 396.IEC 61850工程繼電保護應用模型[S], 2009. [4]Q/GDW 383.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S], 2009.
[4]Q/GDW 394.智能變電站設計規范[S], 2009. [6]Q/GDW XXX.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技術規范[S].2009.
[5]張沛超,高翔.數字化變電站系統結構[J]. 電網技術,2006,30(24): 73-77.
[6]高翔,張沛超.數字化變電站主要技術特征和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
[7]申屠剛. 智能化變電站架構及標準化信息平臺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 2010.
[8]李巖松,楊以涵.高精度自適應光學電流互感器及其穩定性研究[D]. 華北電力大學,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