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作主題演講時表示——
今年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包括房地產股票,出現了一個不錯的表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外投資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硬著陸風險降低,不會出現崩盤的情況。房地產在中國如果崩盤的話,政府肯定會救,因為從美國的次貸危機來看,一旦房地產出現了問題,它會出現劇烈的動蕩,然后對整個金融、經濟都產生深入的影響。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8月8日在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表示——
對房地產的金融創新來說,商業地產資產證券化是未來創新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首先是商業地產內在發展要求長期資金的支持,很多開發企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要靠散售解決資金回籠問題,但散售也帶來未來經營的困難;其次,資產證券化保持了物業經營權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經營水平和最大化地提升商業價值;再次,資產證券化實現了眾多投資者的參與和選擇,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復次,資產證券化分散了商業地產的風險,促進了行業的穩定發展。

經濟學家巴曙松8月7日在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二手房崛起的條件已逐步具備。城市家庭房屋自有率已很高,考慮到中國城市常住人口超過2.5億是農村流入的非戶籍人口,多數并沒有進入商品房市場,如果把這一部分扣除的話,重新計算中國城鎮戶籍家庭的住房,2015年會超過70%。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是二手房市場崛起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新一輪人口流動的趨勢正在形成,人口在不同城市,以及中心和郊區之間的流動會帶來二手房交易,特別是租房市場的巨大需求。這不是一個下行通道的市場,而是一個在上行的起點上的新的房地產市場。二手房市場的空間和機會主要表現在三個領域,一是交易傭金,二是廣告支出,三是配套服務。
經濟學家連平8月8日在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隨著經濟運行增長速度從一個高速增長,現在到了一個中高速增長,未來還有可能慢慢進入一個中速的增長,整個風險環境對商業銀行來說壓力可能比過去要大。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下,銀行成本進一步大幅度上升,而貸款上升的幅度趕不上成本上升的幅度,所以商業銀行一定要選擇能夠帶來相對較高收益的客戶、行業和項目。所以銀行一定會選擇那些能夠很好地控制風險的行業和客戶。房地產就是一個很好的對象,因為它能帶來抵押,它有抵押物。未來5年到10年,銀行業對房地產業的金融支持不會減弱,只會加強。
經濟學家向松祚8月8日在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我們的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為什么中國股市表現世界最差?就是我們不賺錢。銀行賺錢、房地產賺錢,這兩個行業賺的錢加起來超過85%,但是投資者不相信這個行業,認為這個行業總有一天要完蛋。有人做過測算,如果房價現在平均下降25%,整個銀行業將面臨全部虧損的局面。說到根本上,股市不好是因為企業利潤太少。2000家上市公司的利潤,除去銀行和房地產企業的利潤,剩下的公司的利潤比不上美國前10個科技公司的利潤之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轉型、升級換代。此外,證券監管部門這些年,幾乎是無所作為。高成長性的公司沒有一家在中國上市,這難道不是一個可悲的現象嗎?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8月5日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間進行解讀——
中國煤電雙方是長期互相依存的上下游關系,實際上應該是非常密切合作的,誰不好都會影響整個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所以國外的煤電雙方,基本都采取長期協議,價格波動很小,雙方關系是非常穩固的,不會因為價格漲了很多就會漲價,也不會因為掉了很多就降價,中國煤炭雙方之間就是互相博弈造成了這個問題。我主張煤電雙方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尤其通過股權的方式互相介入對方,相互持股,實現一個風險的對沖,當煤不好的時候,可以用電力部分來對沖利益,相反當電不好的時候,用煤來對沖。

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8月7日在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我不認同中國的房地產處于下行通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想不明白這樣一個市場的產業為什么需要拯救。社會發展到今天,老百姓的利益訴求正在從提高收入向提高收入與私人財富的累積并重階段過渡。人人都在從無產階級向有產者階段進發,這個過程中的房地產業需要拯救嗎?需要拯救的是政策體系。過去10年,中國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政策體系是嚴重滯后的,對客觀規律的主動把握嚴重不足。如果在今后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不能夠把握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脈搏,那么我們永遠不能夠在這個市場經濟里成為一個主動改變者。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7月30日表示——
國務院推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體現以人為本的方針,是涉及億萬農業轉移人口的重大舉措,對解決戶口遷移中的重點問題具有指導意義,是實現中國人自由遷徙夢想的重大突破,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幸福感,利于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穩定股市,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經濟學家劉煜輝7月26日在CMRC中國經濟觀察第38次季度報告會上表示——
目前央行的“錨”已悄然發生變化,維護金融穩定的權重在顯著上升。而央行近期構建利率走廊“SLO+SLF”和中長端利率指引(PSL)的動作,表明其判斷未來宏觀經濟將進入一個非常規時期,需提前構建非常規的貨幣操作機制,即量化寬松。美聯儲的QE前半程主要是針對經濟存量的調整,大量購買不良資產,反應的是政府將其它部門的杠杠轉移過來。但是中國目前定向操作的發力點仍然是穩增長,還在制造新的增量,甚至是制造新的無效投資。建議量化寬松機制少用于基建投資,多用于幫助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其他部門的杠桿調節。例如可收購商業銀行的按揭貸款,或直接收購銷售不動的房地產庫存,轉為保障房。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日前在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
隨著財稅改革拉開帷幕,就稅制而言,有六項比較突出的改革任務,分別是營改增、房地產稅、資源稅、消費稅、環境稅和個人所得稅。其中,營改增、消費稅和資源稅這三項改革有望先行。營改增在實現區域全覆蓋后,下一步將走向行業全覆蓋。消費稅改革包括兩方面:一是在征收上從生產環節后移到零售環節,并改由地方征收,類似于美國的銷售稅。二是對稅目進行調整,把一些對資源環境有壓力的商品如電池,和近兩年興起的奢侈消費品如私人游艇、飛機等納入征收范圍。資源稅改革方向也非常明確,就是推動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7月22日接受《金融界》專訪時表示——
國企改革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都是很好的政策概念,方向都很重要,但是在實施中都非常難。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國企自身改革的動力不足,很多國企不是主動認識到改革對自身的重要性,而是迫不得已,因為上面說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只好做些事情應付一下。問題之二是很多民營資本也普遍不愿意去被混合。所以,國企如何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政策指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因為國企改革的主力軍還是國企本身,只有國企愿意去改,真正主動去改才能改好,但是國企長期以來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習慣、規則,真正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還需要很長時間。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7月21日接受經濟之聲欄目采訪時表示——

從提示上講中國的財稅體系在中央與地方之間不對稱,導致地方事多權少收入少,所以地區總是缺餉,而公積金可以由地方保管,成為可以使用的資金池。另外很多地方政府都特別著急進行籌措資金,還有一些官員在權利尋租方面,會把公積金作為一個工具來使用,所以就導致公積金成為地方某些官員、某些政府部門所謂的小金庫和資金池。我認為要徹底改革,公積金制度已經無法與中國現實情況與時俱進,它已明顯滯后于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廢除,另起爐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