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硯濤
摘 要:從基督教教堂建筑裝飾研究中國元素在基督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具體的元素有著不同的寓意,在被用到教堂裝飾后所代表的精神等。通過對梅蘭竹菊建筑裝飾所使用的圖案,來剖析每個對應的精神追求,并與基督教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融合,達到宣傳基督教的目的,為基督教的本色化進程起到加速作用。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可以說早已有之。最早的文獻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存在的景教是基督教的雛形,在之后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變遷,到了清朝發展比較快。而基督教在中國的本色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在默默地進行中,其表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裝飾風格,有傳統意識,無論是從歷史看還是現實看,基督教的本色化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從建國開始,本色化、三自運動和自立運動一脈相承,并將愛國與愛教緊密結合的精神宗旨,初步完成了中國各教會的自治、自養、自傳,這使得中國基督教變成中國自己的基督教。
關鍵詞:梅;蘭;竹;菊;基督教教堂;建筑裝飾
中國的基督教堂建筑裝飾也隨著宣傳的需要融合了中國的各種吉祥元素,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中的“自傳”必將融合中國人熟知的元素進行宣傳這就勢必找到中國各種吉祥元素。梅、蘭、竹、菊在中國被譽為四君子,其正面含義不言而喻,在當時中國大眾看來,就能代表了一定美好的寓意,再加上口傳等方式,其宣傳效果將大增。基督教的中國化是讓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
梅、蘭、竹、菊自古以來都為中國人所喜愛,已達到雅俗共賞。之前文人詩句從梅蘭竹菊方面著手的可謂之不計其數。梅蘭竹菊在中國畫中的使用尤為多見。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一直被我國古今文人所推崇。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四君子”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是不可動搖的思想代表。梅的孤傲、蘭的幽靜、竹的堅韌、菊的恬淡,均是中國古人的人生觀表現。
關于梅的詩句流傳下來的中達到“百詠”的詩人最多。梅花的孤傲氣質,是一種“凌寒獨自開”的傲氣,迎合了國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基督教在其中國化過程中使用了梅花這個中國人認為高人格代表物的元素作為基督教教堂建筑裝飾中的圖案進行使用,以拉近基督教與中國人的距離,使之有種無形的親切感,使得在內心排斥感減弱,再加上傳教人員的傳教,結合當事人的思想波動,為其能進一步加入基督教做了推動作用。被傳播人在看到梅花后有種“沖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清逸”不單是古代隱士的品格,且是文人傳統的文化品格。梅所能代表的正是中國相當一部分人的品質,因而在基督教中國化過程中修建教堂不可缺少的建筑裝飾元素。梅的氣質還包括“高標獨秀”,倜儻超拔的形象,使中國文人有著無限企慕和一往情深的想象與傾心。
蘭,同樣為中國人所喜愛,空谷生幽蘭,蘭最讓人敬佩便是“幽”了,因蘭花其生長在深山野谷里面,這種“幽”的氣質不僅僅是屬于林泉隱士的氣質,同時他又是一種文化的通性,是一種的君子風范,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為自己的志向做努力,有種遠離政治,實現完美自我的優秀人格品質。蘭花被譽為“空谷佳人”、“君子美人”等,不取媚于人,遠離繁華市井。蘭花只適宜生長于人跡罕至的幽深之處,只開于人們的理想境界中。有著如此人生境界代表的蘭花自然為基督教宣傳所看中,將其植入基督教教堂的裝飾中就不足為奇了。在基督教教堂的裝飾面上制作蘭花的代表紋樣,為傳教士傳播教義過程,以蘭花做代表,自然與中國人的距離大大拉近了,減少了對基督教的排斥心理,及其有力的為宣傳做著符號作用的功能宣傳。
竹,在風霜凌厲中依然高貴的品格,更讓人隱喻為高尚品格的代表,所以中國文人的居所大多都種有竹子。蘇東坡曾提到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幾句話顯示竹子在中國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思想,有種不可替代的代表作用。教堂裝飾中使用竹子也就不難理解了,竹子的高尚品格能代表基督教的美好,讓追求竹子高尚品格的人同樣認可基督教,在對教徒的宣傳中,最重要的還是精神方面的宣傳,這種精神的宣傳往往寄托于具體的物象,基督教教徒活動的場所往往就是教堂,所以在教堂的裝飾中必須考慮到對教徒的影響,最核心的就是精神影響。先前的高聳、通天的感覺難以拉近不同文化境遇的中國人,然而竹子的出現,讓他們感覺這不陌生,思想上也拉近了和基督教的距離加上有力的教義宣傳,對基督教的傳播起到了莫大的推動作用。
菊,具有烈士和高士兩種品性。菊花能在嚴霜中傲然開發,不畏懼嚴霜,不懼怕寂寞,足夠顯示其可貴的品質。中國兩千年來,儒道兩種思想一直左右著影響著中國的文人、士大夫,中國的文人多懷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教堂使用菊花的想法其實源自于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此類思想追求,菊花足夠體現這種人格的追求,是完美人格的象征符號。
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品格分別是:傲、幽、堅、淡。梅、蘭、竹、菊是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其圖案的使用也是充滿生活周邊,也正是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與追求。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以此類題材作畫的數不勝數。使用傳統寓意紋樣,為基督教教堂做裝飾不僅在宣傳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在本色化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是一個“細微”的修改也是一個“重大”的修改,他承載著一個國度的文化與另外一種外來文化的融合,這種高境界的融合是精神內在的融合,是升華的精神品格是永恒的無限的。中國的教會活動在歷史特定時期被中斷。根據西安出土大秦景教碑的記載可以知道早在公元635年,基督教就已經由波斯傳到中國。問題在于沒有跟中國的文化社會結合以至于在后期沒有得到發展而幾乎消失。再后來19世紀,重新從西方傳入的基督教才真正與中國本土的文化扎根,結合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融合在一起后,擴大了其精神影響,精神的影響遠超乎其他方面的宣傳。在這宣傳中,是各方面的力量的作用。在先進的農村基督教教堂建筑裝飾中還大量使用梅蘭竹菊的圖案進行裝飾宣傳。這種裝飾一般是采用浮雕形式的,更適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諸多視覺因素形成一種精神的追求,為基督教的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圖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