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澤德 齊武訓
(汪澤德,大連遠洋運輸公司退休高級工程師;齊武訓,民革大連市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科員/責編 金綺寅)
“黃埔老人顏若童,錦官紹克三原翁。年方九五筆猶健,兩岸書壇泰斗隆?!边@首七言律詩是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程與天先生為馮樹國老人撰寫的,描寫的是馮老的黃埔戎馬生涯和書法藝術的造詣。馮樹國,1919年生人,黃埔17期學員,曾任黃埔同學會大連聯絡組負責人。雖已95歲的高齡,但馮老依然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行動自如。在與筆者幾個小時的交談過程中,老人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軍人坐姿:兩腳分開,雙手自然放在膝上,挺胸抬頭;言談之間,透溢出淡然從容、儒雅謙讓之氣,令人難以忘懷。說起當年為了抗擊日寇而報考黃埔軍校和后來組建大連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的事情,老人的眼神變得凝重而激動。
馮樹國191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是家里的長子,有兩妹一弟,大伯父在川軍當師長,父親經商,家有礦業、蠶絲廠、大百貨商店,家境殷實。6歲時練習書法,與書法為伴。1938年,武漢保衛戰失利,黃埔軍校自南京經九江遷到四川銅梁縣。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川渝兩地經常遭到日軍轟炸。當時,19歲的馮樹國在 《四川日報》上看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招收第17期新生的簡章,為救國救民,便約了其他5名同學一起報名、投筆從戎,但最終只有他與另一位同學被黃埔軍校校本部錄取,被安排在步科學習。當時黃埔軍校有步、馬、炮、工、輜五科,步科是培養指揮員的主科,也是熱門科。同年11月,黃埔軍校校本部遷到了馮老的故鄉成都。
1941年,馮樹國從黃埔軍校畢業被分到云南前線66軍,在時任駐滇第九集團軍司令關麟征中將麾下殺敵抗日。時隔不久,馮老又從前線調到四川銅梁剛組建的空軍入伍生總隊工作,給入伍的新生當教官。從1941年到1948年,馮樹國一直在空軍入伍生總隊工作,歷任中尉區隊長、上尉副官、少校參謀。他潔身自好,不抽煙,不喝酒,也不打麻將賭博,最大的愛好就是鍛煉身體和練習書法。也就在那時,馮樹國有幸拜國民黨元老、時任監察院院長、有“當代草圣”之稱的于右任為師學習書法,習得一手好書法。
1948年10月,時任黃埔軍校第二任校長的關麟征點名把馮樹國調到校辦當秘書。校辦是軍校的中樞,工作多涉機密,而那時他還不到30歲。馮老說,或許是他不多言不多語,文質彬彬、有素養、機靈敏銳的秉性,關麟征校長才會選中他到校辦工作。這時蔣介石雖已辭去校長職務,但還兼任著黃埔軍校的名譽校長,依然時常來校視察,只要到成都,總會入住黃埔軍校校長官邸。蔣介石在黃埔軍校視察期間,馮樹國是唯一留在官邸旁邊的中正堂負責與侍從室銜接工作的校務人員,可謂非常重要。
1949年9月18日,由軍校中共地下黨員徐幼長牽線,軍校的中共川西地下黨負責人唐新民與之前聯絡好的軍校李中永少將、肖本波少將簽訂了起義協議。中共方面為避免軍校起義人員的無謂犧牲,囑起義人士伺機行動。是年12月23日,胡宗南兵敗撤離成都,次日時任軍校校長的張耀明悄悄地離校,乘飛機逃往臺灣。看到時機成熟,馮樹國等黃埔軍校師生在舉校西遷的途中,于25日在郫縣參加了集體起義,原班人員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大學西川分校。縱觀馮老的黃埔生涯,雖沒有經歷奔赴前線、經歷槍林彈雨、與敵廝殺的悲壯慘烈,但身在軍校中樞部門,卻也掌握了學校眾多重要的信息與資源、見證了諸多重要的歷史人物,為他建國以后開展黃埔同學會的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礎。
1951年馮老應東北招聘團來到大連,在當時重點中學旅順中學執教體育,后輾轉至二中、十中教書,最后來到十六中任俄語教師。1956年9月14日加入了中國民主促進會。 “文革”期間,馮老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馮老得以平反,重新回到學校工作,一直工作到1983年64歲時才退休。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增強了團結、聯系海內外黃埔同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以此發揚黃埔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合力振興中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國各地陸續建立起黃埔同學會。1985年7月沈陽黃埔軍校同學會大連辦事處成立。當時在大連生活的黃埔人,論資歷,有黃埔6期的學員,堪稱前輩,較有威望;論在新中國成立后有建樹的,有23期的學員——有當教授的,有當工程師、研究員的,當時都五十多歲,可謂正當其年,事業有成。然而中共大連市委統戰部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委托馮樹國籌建大連黃埔同學會。一是馮老辦事認真,踏實可靠;二是因為他在軍校校辦工作過,對黃埔同學的情況比較熟悉,因此由他擔任首屆領導最為合適。當時,時任中共大連市委統戰部部長的康光祥親自動員馮樹國接受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考慮再三,馮老接受了這份 “新任務”。
因為工作需要,馮老于1985年11月加入民革,成為大連唯一的民革、民進交叉黨員。1987年9月沈陽黃埔軍校同學會大連辦事處更名為遼寧省黃埔同學會大連聯絡組,馮樹國負責主持工作,市里還配備兩名專職干部配合他工作 (作者注:當時聯絡組還有一位負責人是邊長泰,黃埔軍校23期學員,東北財經大學教師,也是一位民革黨員,由于他忙于教學工作和民革黨務工作,故聯絡組的工作主要由馮樹國負責)。
黃埔軍校的學生檔案大多經過時代的變遷已無處尋覓,逐一的摸底工作進展得并不那么順利。另外,在經歷過動蕩年月之后,加之當時有些統戰政策落實得還并不那么徹底,一些黃埔同學對自己的身份諱莫如深。摸底排查工作只能靠黃埔生自報、相互介紹情況和根據組織已掌握的情況緩慢推進,工作開展難度很大。馮樹國對此深有體會,但也明確了自己所擔負職責的重要性。在馮老看來,要調動黃埔同學們的積極性,首先得真正落實黨的統戰政策,幫助他們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通過漫長而細致的工作,會同基層統戰部門和有關單位的配合,在大連的黃埔同學中存在的各種歷史遺留問題逐個得以解決。如,對起義、投誠人員平反了冤假錯案,解除了親屬受株連問題,歸還了房屋財產,并安排了子女回城就業;對年事已高的,幫助辦理了離退休手續;對尚能工作的,幫助聯系解決了就業安置等。據馮老回憶,當時他親自參與幫助落實政策的就有24人件,成績很是可觀。
感受到環境與政策的變化,一些黃埔同學也逐漸愿意談論自己的 “黃埔”身份了,這對工作的開展是一大幫助。經過幾年的努力,大連地區共找到62名黃埔同學,按屆別分:黃埔6期1人、10期2人、13期2人、14期2人,15期3人、16期2人、17期3人、18期3人、21期2人、22期3人、23期29人、24期2人、各種培訓班學員8人,平均年齡已近73歲,其中44人是起義人員,約占大連黃埔同學的3/4。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黃埔同學對黨和政府落實了相關政策、改善了自己的處境表示萬分感激。黃埔10期學員崔澤民表示: “我一定盡殘年之力,為祖國統一多做一些事情?!绷硪晃?0期學員、曾任張學良部下的瀛云萍老人說: “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為祖國統一貢獻力量!”這些黃埔同學壯心不已,在各自領域盡可能發揮作用,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聯絡團結海內外黃埔同學添磚加瓦。其中,有16名黃埔同學先后擔任了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馮樹國本人也被選為大連市第五屆政協委員。而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馮老付出的眾多努力。
此后,在馮樹國的主持下,聯絡組充分發揮了黃埔同學的優勢作用,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大連的黃埔同學與臺灣各界人士49人取得了聯系,并與在日本、美國、中國香港、韓國、加拿大、毛里求斯等國家和地區的近78位校友保持了往來,接待海外同學50多人次,來往信件1000多封,聯系海外同學及親屬好友150余人。
1991年5月成立大連黃埔軍校同學會籌委會提上議程,這時的馮樹國已經72歲高齡。為聯絡組工作多年的他感到應該把機會留給較為年輕的同志,讓他們經受更多的鍛煉。同年6月11日,大連市黃埔同學會正式成立,馮樹國正式退出了領導班子。
馮樹國雖是武人出生,但喜好書法,毛筆功夫了得。幼時曾師從名家劉純藻,得其潛心培育,受益匪淺。進入軍校后,又以于右任為師,深得于體書法之精髓,書法水平有了大的飛躍。此后的日子里,他遵循于右任 “書無他法,多寫便佳”的訓導,潛心翰墨,筆耕不輟、勤學百家,藝術風格日臻完善,是目前于右任在大陸唯一健在的學生。
馮樹國的作品布局完美、超然灑脫、古樸蒼勁、形神兼備,彰顯其傳統功力、時代精神和個性品格追求的文化內涵,深受海內外書界的推崇。他的多篇墨跡先后被刻于中華海峽兩岸書法泰斗藝術碑林及全國多處旅游勝地,有些還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作為藝術精品收藏;文化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國藝術名家研究院等單位編輯的書法精品集中也收錄了不少他的作品; “中國書畫藝術家大典”、 “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和 “中國近現代書畫選”等大型叢書則將他的作品與齊白石、吳昌碩、趙樸初、于右任、毛澤東、梁啟超等書畫大家的作品同列入選。由于書法成績杰出,馮老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評為國家一級書法家。
如今馮老已是95歲高齡,正朝百歲邁進,每天過著粗茶淡飯的簡樸生活,做做自創的健身操、拿著毛筆練練字。他經常關注新聞,關注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通過書法聯系海內外朋友,為祖國的統一大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他告訴筆者,黃埔學生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將個人抱負融入國家民族發展之中,精誠團結,克難求行,不求私利,這是身為黃埔學生的自豪。他自己年歲已高,但仍愿意做些事情,為國家為民族發揮力量,通過自己的言行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黃埔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