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平感對災民參與恢復重建行為的影響:基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實證研究

2014-12-25 02:12:18吳蘇錦
天府新論 2014年6期
關鍵詞:分配程序受眾

張 歡 吳蘇錦

一、問題的提出

災區群眾是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主體,因此,他們是否積極參與,對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至關重要,直接影響災區恢復重建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并且可能還會影響到災區的和諧和穩定。

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的行為顯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研究,則更關心那些系統性的因素,如恢復重建規劃、組織制度和相關政策等。這些因素會影響災區群眾對恢復重建工作的認知和態度,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有關態度和行為間相互影響的研究中,普遍認為公平感對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此類研究主要集中于組織公平感領域,發現組織成員的公平感可以有效預測他們的多種行為。〔1〕

公平對于公共政策亦非常重要,因為任何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于是,公共政策相關利益方對于所涉及的利益分配的不同看法或觀點構成了公共政策中最為尖銳的沖突,此時,公平必然成為沖突各方均孜孜以求的目標。〔2〕因此,在關于公共政策公平的規范討論之外,每個政策受眾亦會對公共政策公平與否給予最直接的評價,這就是公共政策公平感。顯然,公共政策涉及的分配沖突越激烈,政策受眾的公平感就會更強烈,并會更大程度地影響他們的行為。

公共政策公平感研究之所以具有較高政策實踐價值,是因為可以通過改善政策受眾的公平感,影響政策受眾的行為,提高政策績效。因此,通過研究公平感對災民參與恢復重建行為的影響,可以幫助政策實踐者通過提高災民的公平感,引導災民參與恢復重建的行為,維護災區和諧,提高災區恢復重建績效。

與組織公平感研究相比,對于公共政策的公平感直到近年才有系統討論。〔3〕〔4〕張歡等針對災害救助政策進行了公平感研究,不僅對災害救助政策公平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理論討論和實證研究,而且基于玉樹地震災害救助政策的實證研究,設計和驗證了包含五個維度的公平感量表。〔5〕〔6〕本文將借鑒這個五維度公平感量表,測量汶川地震災區群眾對恢復重建補償政策的公平感,探討公平感對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行為的影響。

二、汶川地震恢復重建補償政策

2008年汶川地震是破壞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人員傷亡重,經濟損失高,災區面積大,受災群眾數量龐大。相關各級政府均對汶川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高度重視,制定和實施了空前規模和目標宏大的恢復重建政策。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明確規定了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工作的方針、原則和恢復重建涉及到的過渡性安置、規劃、實施、資金籌集與政策扶持等內容。之后,國務院又頒布《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中央財政建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扶持政策、土地和礦產資源政策、就業援助和社會保險政策和糧食政策等九類恢復重建政策措施。其中多類政策都包含直接對災區群眾進行利益分配的內容,如中央財政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支出,采取對居民個人補助、項目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對城鄉居民倒塌毀損住房和工農業恢復生產和重建等給予支持;對受災地區個人取得的救災款項、接受捐贈的款項、與抗震救災有關的補貼收入等,免征個人所得稅;對受災居民安居房、住房倒塌農民重建住房等免征相關的土地使用稅、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印花稅和契稅等;對企業招用當地因災失去工作的城鎮職工、受災嚴重地區因災失去工作的城鎮職工從事個體經營的扣減相關稅費;加大對受災地區“三農”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對受災地區實行住房信貸優惠政策;對因災出現的就業困難人員加大就業援助,并對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和從事靈活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提供社會保險補貼;在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和城市低保等方面,實行特殊政策,提高待遇支付等。2008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進一步細化了國務院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內容,同樣包括了大量直接向災區群眾的利益分配內容。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中大量直接向災區群眾利益分配的內容可統稱為恢復重建補償政策,這是各級政府考慮災區群眾因地震災害造成大量損失,為了加快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恢復與重建的速度,而提供的特殊的利益補償。顯然,恢復重建補償政策會引發災區群眾直接的、強烈的政策公平與否的感受。這種公平感對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行為有直接影響。

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已經完成,既有成績和經驗,也有瑕疵和教訓。本文基于汶川地震恢復重建補償政策,討論公平感對災民參與恢復重建行為的影響,對重大災害恢復重建相關政策以及其他類似公共政策的改進具有重要價值。

三、文獻綜述

(一)公平感及其維度

公平是一種重要的倫理價值,但其首先來源于普遍化的個體感受。基于行為實驗的研究甚至表明,個體對于公平的意識及對不公平的懲罰意愿甚至是獨立于文化意義而由基因決定的人類心理特征。〔7〕但在學術研究中,遠遲于倫理價值層面的討論,直到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才開始關注基于個體主觀感受的公平,稱之為“感受到的公平”(perceived justice),并區別于作為倫理標準的公平概念而被稱為公平感。〔8〕

公平感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公平感的結構問題,也即公平感的維度,這是解釋人們產生公平感知的原因和解釋人們公平感知形成過程的基礎。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從理論上分解出公平感的四個維度。對公平感的研究首先提出公平感主要取決于分配結果,認為人們是計算自己的貢獻或投入(如才能、學識、技巧、經驗等)與分配結果之間的比率,然后對比其他人的這一比率,從而產生公平感知,這一維度被稱為“分配公平 (distributive justice)”〔9〕。分配公平之后不斷擴展,增加了新的分配原則,但仍不脫基于分配本身形成公平感知的范疇〔10-12〕。1975 年,Thibaut和 Walker結合法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提出過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可取代決策控制 (decision control),即如果個體覺得自己有對過程的控制,他們會認為程序是公平的,而不論最終結果如何。〔13〕這一公平維度被稱為“程序公平 ((procedural justice)”。程序公平很快得到許多研究者的認同,被引入非法律的領域,主要是組織情境中。〔14〕之后,研究者又注意到分配過程中人際互動方式對個體公平感知的影響。〔15〕Bies和Moag從程序公平中區分出人際互動方式對公平感的影響,并且給出互動公平的明確定義,即在組織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個體由其中的人際互動方式產生的敏感程度。〔16〕這一維度被稱為“互動公平 (interactive justice)”。之后,Greenberg又提出互動公平除了包括程序公平的社會關系的內容,還應有其他內容,進而將互動公平分為人際公平 (interpersonal justice)和信息公平 (informational justice),前者反映在程序實施或決策過程中,第三方或權威對個體禮貌、尊重對待的程度;后者反映第三方或權威就有關信息向個體解釋的程度,這些信息包括分配程序采取方式的原因,以及采取何種分配方式等。〔17〕Greenberg在后來的研究中對信息公平作出進一步解釋“信息公平是權威向組織成員提出有關結果和程序問題解釋的適當性”。〔18〕。

對于以上四個公平感維度間的獨立性,研究者曾有長期爭論。目前,Greenberg主張的“四因素”論〔19〕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可,特別是Colquitt等回顧公平感文獻的元分析研究〔20〕和基于兩個獨立樣本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21〕都為四因素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國在組織公平感方面的實證研究也支持四因素論,只是劉亞等認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人際公平”是不對稱的,權威地位更突出,因此用“領導公平”代替“人際公平”。〔22〕

張歡等討論了汶川地震災害救助政策的公平感問題,提出災民公平感受分配公平 (又包含分配結果和分配方式兩個方面)、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三個維度的因素影響,而因為災民無法參與相關政策制定過程,所以,程序公平對災民公平感無影響,這一觀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證驗證。〔23〕之后,張歡等又以四因素論為理論框架,借鑒Colquitt(2001)和劉亞等 (2003)的測量項目,設計了包含27個項目的災害救助政策公平感量表,以玉樹地震災害救助政策為對象,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測量和區分出五個公平感維度,除了四因素外,信息公平又區分出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和水平的信息公平兩個維度。〔24〕這兩項研究結論雖有差異,但是,同一邏輯框架的合理發展,揭示了中國情境下公共政策公平感區別于組織公平感的特征,五維度公平感符合中國公共政策公平感的特性。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公平感對災民參與恢復重建行為的影響時,主要借鑒五維度公平感測量方法,針對災害恢復重建補償政策對各個項目重新調整,共計27個測量項目。

(二)公平感的效果變量及其作用機制

1.公平感的作用機制

公平感的效果變量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中,作用機制是核心,主要有三個模型:分配優勢模型(distributive dominance model),二因素模型 (two-factor model),代理—系統模型 (agent-system model)。

分配優勢是最早提出的模型,認為分配公平與其他公平感維度相比占支配地位,即對個體的行為具有更強的預測力,如Leventhal認為,在“整體公平判斷”(Overall fairness judgment)的決定中,分配公平的影響強于程序公平,〔25-32〕Conlon 認為,對權威的申訴者的公平感而言,分配公平的解釋力強于程序公平。〔33〕二因素模型是在對分配優勢模型質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認為分配公平更多地對特殊的、個人相關的結果,比如個體對報酬、升職的滿意度和業績評價的影響大,而程序公平對個體對系統或權威的評價影響大,〔34-39〕,特別,程序公平是兩個“組織結果”(organizational outcomes)——組織認同和下屬對上司的評價最為重要的預測源。〔40〕代理—系統模型提出了第三個解釋公平結果的預測源——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的重要性,認為當個體決定如何對權威做出反應時,就會動用人際和信息的公平感知,而當他們考慮決定如何對整個組織做出反應時,則會動用程序公平的感知。〔41〕。基于此,Masterson等結合社會交換理論提出,組織中的個體涉及兩種類型的交換關系:他們與直接上司的交換以及與更大層級組織的交換,〔42〕互動公平能夠預測與管理者相關的結果,比如績效的權威評價,而程序公平則更多預測與組織相關的結果,例如組織認同等。

2.公平感的效果變量

公平感的效果變量通常分為三類,好的影響、壞的影響和令人厭惡的影響。〔43〕其中較為重要的影響有如下幾類:

(1)組織承諾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大多數對組織承諾的測量都是評價感情認同,即個體認同組織,并且將組織的目標作為他們自己的目標。〔44〕這方面較早的研究來自 Tyler(1990)的貢獻,他認為程序公平比分配公平對個體的組織承諾的支持更強。這一結論與二因素模型一致,并得到了許多其他研究的支持。〔45-47〕另有一些研究支持代理-系統模型,認為程序公平比互動公平對組織認同的預測更強。〔48〕

(2)權威評價 (evaluation of authority)

對權威評價的研究首先來自一些有關第三方調解糾紛程序的研究,權威評價就是要求爭議者對第三方做出的評價。〔49〕此外,在其它一些研究中,權威評價則是指要求被訪者評價他們的主管或其他管理人員的可接受程度。隨著二因素模型的提出,Tyler等 (1990)的研究提出程序公平與權威評價的關系強于分配公平與其的關系。這一結論得到了不少實證研究驗證,〔50-51〕但也在許多研究中遭到駁斥。〔52-53〕此外,根據代理—系統模型的觀點,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對于員工比照一般意義上的管理人員而對自己上司做出的評價的影響更大。〔54〕

(3)組織公民行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

OCB是指未被正常的報酬體系所明確和直接規定的、員工的一種自覺的個體行為,這種行為有助于提高組織功能的有效性。〔55〕OCB包括很多維度,主要歸為七類:助人行為 (helping behavior),運動家道德 (sportsmanship),組織忠誠 (organizational loyalty),組織遵從 (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個人首創性 (individual initiative),公民道德 (civic virture)和自我發展 (self-development)。〔56〕從對象而言,組織公民行為又可分為針對組織的公民行為 (OCBO)和針對個人的公民行為 (OCBI)。Organ認為,OCB很大程度上受公平感的驅使。〔57〕一般而言,程序公平比分配公平對OCB的預測更強。〔58〕另外,交互公平也被認為是OCB 的重要預測源。〔59〕

(4)服從和參與

服從主要指工作表現中的服從性。在早期研究工作表現和程序公平的文獻中,往往將參與作為程序公平的一個重要前提,盡管已經有研究表明參與和程序公平有強的相關性,但是,程序公平與工作表現的關系卻還不明確。Earley和Lind通過實驗數據證明,如果向員工提供保證其過程控制的參與就可以增強他們的程序公平感,進而改善其工作表現。〔60〕之后,Douthitt和Aiello在研究中提出參與操作而非監督操作影響程序公平,而程序公平和工作表現之間正相關。〔61〕其他一些研究的實證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結論。〔62-63〕還有研究者認為,分配公平也是影響員工的工作表現的重要因素。〔64〕

值得強調的是,服從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一般研究關注兩種形式的服從,一種代表一種態度,個體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決定或結果時,更愿意接受而不是拒絕;另一種則指個體延續的一系列行為。〔65〕,大部分研究認為,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與員工對決定或結果的接受與否呈正相關關系。〔66〕而Lind等認為,正向的程序公平判斷會增加員工對權威決定的接受,因為程序公平判斷會極大地影響個體是否背叛權威的決定。〔67〕

(5)退縮行為 (withdrawal behavior)

組織中的退縮行為具體表現為人員流失和曠工。實證研究表明,當員工產生低反饋的程序公平感時,就很有可能會做出離職的決定;在工作計劃中的較低的程序公平感也會導致員工離職;〔68〕另外,離職也與分配公平存在負相關的關系。〔69〕曠工是退縮行為的另一種形式,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曠工行為都是退縮行為,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員工的曠工行為是比較消極的行為。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都是曠工行為有力的預測源,〔70-71〕而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也會影響曠工行為。〔72〕

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行為與組織內個體的行為或效果變量有較大差異。從研究問題而言,顯然從災區群眾具體的參與恢復重建行為入手界定他們的行為類型更符合研究目的,也更具政策價值。因此,本研究并沒有直接借鑒組織公平感研究中效果變量,而直接測量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的多種行為。

四、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的行為

(一)災區群眾行為及分析

災區群眾是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主體,因此,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會對恢復重建的效果有一定影響,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他們的主動性和與恢復重建政策直接相關的行為。本研究主要歸納了如下一些災區群眾的行為:

(1)遵守政策行為

從政策實踐的角度而言,值得關注的不是作為客觀過程的恢復重建,而是作為政策效果的恢復重建。因此,首先值得關注的災區群眾針對恢復重建政策的反應,其中最直接的反應是對恢復重建補償政策的反應。本研究采取的陳述是“你會按照恢復重建的有關規定來領取補償”。

遵守政策的行為受災民對政策認可程度的影響,災民認可恢復重建補償政策,就會按照政策相關規定來領取補償。這類似于一種組織承諾行為。從二因素模型分析,分配公平對遵守政策行為有最大影響。而從代理—系統模型分析,因為是個體對具體政策反應,所以人際和信息公平會有更大影響。

(2)支持干部行為

災后恢復重建政策的執行主體是災區基層干部,因此,災區群眾對這些干部的支持程度是影響恢復重建政策效果的重要行為。本研究使用陳述為:“你積極支持恢復重建中干部的工作”。支持干部行為屬于權威評價行為。從二因素模型分析,程序公平對支持干部行為有更大影響,而從代理—系統模型分析,信息公平和人際公平對支持干部行為有更大影響,其中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的影響又會更重要一些。

(3)發表意見行為

災區群眾作為主體參與恢復重建政策過程對于政策最終效果也很重要,其中,首先是對政策發表意見。本研究使用陳述為:“你會向干部提出有關恢復重建的意見”。發表意見行為屬于參與行為。一般而言,程序公平對參與行為有最大影響。

(4)積極重建行為

政策實踐其實更關注的是災區群眾消極參與重建的行為。但是,為了保障測量的有效性,使用正向的積極重建行為代替消極行為。本研究使用的陳述是:“你積極工作重建家園”。消極參與重建屬于退縮行為,因此,我們也把積極重建行為歸入退縮行為。五個公平維度都可能會影響積極重建行為。

(5)利他行為

災區群眾間的互幫互助對于恢復重建也很重要,可歸納為利他行為。本研究使用陳述:“恢復重建中,你積極幫助你周圍的人”。利他行為屬于OCB行為。程序公平和交互公平對利他行為均有影響,其中水平的信息公平對利他行為有更大影響。

表1(附后)匯總了五類行為及在不同模型中它們的主要公平感維度預測源。

表1 五類災區群眾行為與在不同模型中公平感維度預測源

(二)研究假設

雖然不同模型對不同行為的公平感預測源不一致,但基于對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行為的分析,本研究不妨假設:(1)五個公平感維度對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的遵守政策行為、支持干部行為、發表意見行為、積極重建行為和利他行為等具有顯著的預測;(2)分配公平對遵守政策行為,程序公平對發表意見行為,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對支持干部行為,人際公平和水平的信息公平對利他行為具有更強的預測力。

五、研究數據與方法

(一)樣本情況

本研究使用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四川汶川地震災后社會重建居民需求調查”(2010)入戶調查數據作為研究樣本。該調查執行于2010年7月,跟蹤調查了北師大社發院2008年7月對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居民入戶調查樣本。原樣本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在綿陽市9個縣 (區)分別隨機抽取兩個社區,再在社區內隨機抽取家庭入戶調查,其中又將震災最嚴重的北川縣和安縣的樣本量加倍。原樣本共2003個被訪者。由于一些被訪者未能跟蹤到,2010年樣本共729個被訪者。

樣本地區災后恢復重建政策實施的時間、內容一致,因此,被訪者對恢復重建補償政策公平感來源于同一政策,并無政策差異。

樣本人口學特征見表2。

表2 樣本人口學特征 (N=729)

大專及以上10 1.37健康狀況 好415 57.48一般160 22.16差147 20.36是否有工作 有544 75.14沒有180 24.86自評家庭經濟情況 上41 5.63中330 45.33下357 49.04變量 均值 標準差年齡52.61 12.72

(二)研究工具

借鑒張歡等 (2011)編制的五維度公平感量表,修訂后總計27個項目,具體見表3。每個項目均采用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五分測量。

表3 恢復重建補償政策公平感量表的因素和項目 (N=729)

人際公平P14.發放恢復重建補償的干部對你以禮相待P15.發恢復重建補償的干部對你很尊重P16.發放恢復重建補償的干部會考慮你的需要P17.發放恢復重建補償的其他人對你以禮相待P18.發放恢復重建補償的其他人對你很尊重P19.發放恢復重建補償的其他人會充分考慮你的需要0.943水平的信P20.你和你周圍的人能夠及時獲得恢復重建補償的信息P21.你和你周圍的人能夠及時獲0.963 4 3.07 1.00 2.78 1.06 2.63 1.11 2.99 1.05 3.01 1.06 3.09 1.05息公平得恢復重建補償程序的信息P22.你和你周圍的人能夠及時獲得恢復重建補償結果的信息2 3.28 0.98 3.26 0.98 2.98 1.03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P23.在恢復重建中,干部能給你提供支持和幫助P24.在恢復重建中,干部能夠與你坦誠的交流P25.如果你對恢復重建補償的結果有意見,干部會耐心地解釋P26.如果你對恢復重建補償有疑問,會得到滿意的回答P27.干部很關心你對恢復重建的想法,并能夠及時與你溝通0.9432 3.31 0.94 3.31 0.95 3.00 1.01 2.84 1.07 2.75 1.07

對于災區群眾參與災后恢復重建的行為,調查上一節分析的五類行為,具體項目表述參見上節,也采用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五分測量。

六、結果與討論

(一)公平感問卷的描述統計結果

公平感各維度的描述統計結果列在表4。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公平感維度間差距較大,分配公平和人際公平較高,而程序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較低。這與作者對災區群眾公平感的直觀感受基本一致。公平感各維度間的相關矩陣顯示:各維度之間有較高的相關,且均在0.01水平顯著,說明公平感各維度之間有較緊密的聯系,但各因素之間的相關又沒有高到可以相互替代的程度。

表4 恢復重建補償政策公平感各維度描述統計及相關矩陣 (N=729)

(二)行為變量的信效度分析

行為變量描述統計結果列在表5。從表5可以看出,五類行為間都有顯著的相關,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行為項目之間具有較高的同時效度。從各行為測量結果來看,發表意見行為得分很低,其他行為得分都很高,這也符合一般的預期。

表5 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補行為描述統計及相關矩陣(N=729)

表6 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行為回歸結果

(三)公平感與行為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

為了進一步分析公平感的各個維度對不同行為變量的預測情況,將五類行為分別作為因變量,將5個公平維度作為自變量。由于回歸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公平感不同維度對不同的行為變量預測時的相對重要性,因此,只呈現標準化的Beta系數及其顯著性指標,而將截距省略。考慮災區群眾行為可能受到個人特征或家庭災前社會經濟特征影響,在回歸模型中考慮了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況、工作狀況、戶籍以及自評災前家庭經濟水平等控制變量。①考慮本研究回歸模型特點和數據情況,這些控制變量均采用兩分的啞變量形式。因為5個公平維度間有很強相關性,所以,采用VIF診斷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同時,為了比較不同公平維度對行為預測的相對重要性,本研究采用比較每個自變量對線性回歸模型R2的影響來選擇最主要的預測源,標準是ΔR2明顯高于其他變量的一個或兩個自變量。五個模型的回歸結果見表6(見上頁)。

從回歸結果看,模型中所有自變量VIF值在1-4之間,最大為3.24,均值為1.68,可認為多重共線性問題并不嚴重,模型回歸結果有效。五個模型中,大多數控制變量都是不顯著的,只有戶籍、教育程度、自評健康狀況和自評災前家庭經濟水平等控制變量在部分模型中顯著,并且對因變量的解釋貢獻都非常小。因此,可以認為災區群眾的個人特征及其家庭社會經濟特征不對災區群眾參與恢復重建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

總的來看,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際公平和水平的信息公平對遵守政策行為有影響,其中程序公平是負向影響;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際公平、水平的信息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對支持干部行為均有影響,其中程序公平是負向影響;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對發表意見行為有影響,其中分配公平是負向影響;分配公平、人際公平、水平的信息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對積極重建行為有影響,其中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是負向影響;人際公平、水平的信息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對利他行為有影響,其中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是負向影響。這一結果與本研究假設(1)并不一致,說明公平感與災區群眾行為間的關系具有復雜性,不同的行為受到公平感不同維度的影響,也驗證了公平感不同維度間具有獨立性。其中,水平的信息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同樣呈現出相互間很強的獨立性,特別如這兩個維度對災區群眾積極重建和利他行為的預測是相反的,說明張歡等在四因素論的基礎上,將信息公平又區分出水平和自上而下信息公平兩個維度,是中國公共政策公平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73〕

五個模型中,從對因變量的預測力而言,分配公平和人際公平是遵守政策行為主要預測源;分配公平是支持干部行為的主要預測源;程序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是是發表意見行為的主要預測源;人際公平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是積極重建行為的主要預測源;人際公平是利他行為的主要預測源。這些結果部分與假設 (2)符合,另一些則與基于理論分析的理解不同。

分配公平是遵守政策和支持干部行為最主要的預測源,而對發表意見行為是負向影響。這表明,在中國對待公共政策的直接和個體化應對策略方面,政策受眾的行為更符合分配優勢模型,也就是說,政策受眾認為公共政策分配給自身的實際利益是公平時,就會對這一政策予以支持,并較少怨言和意見。

程序公平是發表意見行為最主要的預測源,可解釋為政策受眾認為政策程序是公平時,會相信自己發表意見等參與政策過程行為可以對政策結果有影響,反過來,能夠向政策權威者直接提出意見,也會感到程序更公平。程序公平對遵守政策和支持干部行為均是負向影響,表明在中國政策受眾大多并不重視政策程序公平。總體而言,二因素模型不適用于公共政策公平感。

人際公平是遵守政策、積極重建和利他行為最主要的預測源。這表明在中國,人際公平對政策受眾行為的影響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待公共政策的間接和社會性行為方面。由此來看,中國公共政策公平感的行為影響更符合代理—系統模型。這與劉亞等認為,在中國,組織中領導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其他公平方面的結論,有一致之處,但在公共政策公平感中,政策中的干部更具代理人的特征,這是與劉亞等認為中國組織中領導者不能歸為代理人的結論不一致之處。〔74〕

水平的信息公平對除了發表意見行為以外的4類行為均有正向影響,但都不是主要預測源,說明水平的信息公平雖然是獨立的公平感維度,但對政策受眾行為的影響并不是很重要,或者說政策受眾也很關心從一般的渠道,如人際網絡、新聞媒體等獲得政策信息,但不如對從政府或干部直接獲得政策信息那么重要。

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是發表意見和積極重建行為最主要的預測源,并且對積極重建和利他行為是負向影響。自上而下的信息公平對發表意見行為的影響表明,來自政策權威者的直接信息才能有效鼓勵政策受眾參與政策過程。負向影響可能是因為汶川地震后各級政府對恢復重建工作的投入力度非常大,特別是對口支援政策,援建省份不僅支援力度大,而且承擔了從資金到建設的全方位工作,結果導致災區群眾對政府恢復重建政策越了解,依賴心理和等待心理越重,反而成了恢復重建的旁觀者。

比較而言,5個維度中,程序公平較為特殊。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張歡等認為一些公共政策中政策受眾沒有機會影響政策制訂和決策過程,所以,程序公平不同于其他公平感維度的結論。〔75〕

總之,五類行為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是遵守政策和支持干部行為,它們是政策受眾對政策的直接和具體化反應,符合分配優勢模型。第二組是積極重建行為和利他行為,它們是政策受眾對政策的間接和社會化反應,符合代理—系統模型。第三組是發表意見行為,這是政策受眾參與政策過程的行為。這類行為在中國更多受到政策過程本身的影響,并不是一種普遍性的政策受眾行為。

七、幾點建議

本文借鑒災害救助政策公平感五維度27項目量表,對汶川地震恢復重建補償政策公平感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公平感是災區群眾普遍存在的、具有內在規律性的心理感受。通過線性回歸分析,本研究也驗證了災區群眾對恢復重建補償政策的公平感的各個維度,對他們遵守政策、支持干部、發表意見、積極重建和利他等參與恢復重建行為變量有顯著的預測力,即政策受眾的公共政策公平感能夠預測與政策相關的政策受眾的行為。這一結論部分驗證了本研究對公共政策公平感對政策受眾行為影響的假設,證明了研究并針對性地提高政策受眾的公平感確實有助于改善政策受眾響應政策的行為,從而提高公共政策的績效。這一結論也進一步說明了公共政策公平感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理論和實踐價值。

本研究的回歸結果表明:政策受眾對于公共政策直接的和個體化的應對行為更符合分配優勢模型,總體上,分配公平對這類行為的預測力最強。政策受眾對于公共政策間接的和社會化的應對行為則更符合代理—系統模型,總體上,人際公平對這類行為的預測力最強。而無論程序公平,還是政策受眾參與政策過程的行為,則受到公共政策制訂和決策過程本身是否向政策受眾開放及政策受眾對此的理解的影響,對它們的操作和測量,需要持更為謹慎的態度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的結論對公共政策實踐有如下幾點建議:

(1)無論政策決策者還是執行者,都應高度重視公共政策公平感,因為公平感會直接影響政策受眾的行為,而影響政策的實際效果。

(2)政策受眾對于政策的公平感包含復雜的維度,可以通過優化分配結果、完善政策程序、尊重政策受眾、廣泛公開政策信息,以及加強對群眾直接的交流解釋等多種方式,提高政策受眾的公平感。

(3)讓政策受眾配合和支持公共政策,根本上還是要依靠利益分配結果的公平性。

(4)建立和諧融洽的干群關系和社會氛圍是普遍性提高公共政策績效的根本基礎。

公平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即便是研究非常廣泛和深入的組織公平感領域,對于不同組織公平感維度對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也存在大量相互矛盾和對立的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所呈現出的公共政策公平感不同維度與政策受眾行為間的復雜關系也證實了公共政策公平感的復雜性。

本研究是作者研究災害政策公平感一系列研究的延續。災害政策有一定特殊性,包括災害救助、災害補償、恢復重建政策等都有直接的利益分配關系,相應政策受眾的公平感很強烈。進一步的公平感研究可擴展到其他類型的公共政策,如利益分配更強烈的拆遷政策和利益分配不太強烈的交通管制政策等

〔1〕〔43〕GREENBERG J,COLQUITT J A.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M〕.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2〕STONE D.Policy paradox: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M〕.Norton New York,2002.

〔3〕WU X N,WANG E P,XU H,et al.Post-Disaster Risk Manage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Acceptance of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China〔M〕.QI E S,CHENG G,SHEN J A,et al.2009 Iee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s 1 and 2,Proceedings.2009:1269 -1273.

〔4〕LEUNG K,TONG K-K,LIND E A.Realpolitik versus fair process:moderating effects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on acceptance of political decis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 476 -489.

〔5〕〔23〕〔75〕張歡,任婧玲,劉倩.析災后救助政策公平感的影響因素——基于汶川地震的實證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1,(3).

〔6〕〔24〕〔73〕張歡,任婧玲.災后救助政策公平感的測量——基于玉樹地震災區的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哲社版),2011,(6).

〔7〕WALLACE B,CESARINI D,LICHTENSTEI P,et al.Heritability of ultimatum game responder behavior〔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104(40):15631 -15634.

〔8〕〔9〕ADAMS J 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M〕.BERKOWITZ L.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267 -299.

〔10〕DEUTSCH M.Equity,equality,and need: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5,31(3):137 -149.

〔11〕LERNER M J.The justice motive:Some hypotheses as to its origins and for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77,45(1):1 -52.

〔12〕REIS H T.Levels of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justice〔M〕.BIERHOFF H W,COHEN R L,GREENBERG J.Justice in social relations.New York;Plenum.1986:187-226.

〔13〕THIBAUT J,WALKER L.Procedural justic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M〕.L.Erlbaum Associates,1975.

〔14〕LEVENTHAL G S,KARUZA J,FRY W-L R.Beyond fairness:A theory of allocation preferences〔M〕.MIKULA G.Justi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0:167-218.

〔15〕〔25〕LEVENTHAL G S.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M〕.GERGEN K,GREENBERG M,WILLIS R.Social exchange: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Plenum Press.1980:27 -55.

〔16〕〔26〕〔41〕BIES R J,MOAG J F.Interactional justice: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M〕.LEWICKI R J,SHEPPARD B H,BAZERMAN M H.Research on negotiations in organizations.Greenwich;JAI Press 1986:43-55.

〔17〕〔27〕〔34〕GREENBERG J.Organizational justice:Yesterday,today,and tomorrow〔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0,16(2):399-432.

〔18〕〔19〕〔28〕〔35〕GREENBERG J.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M〕.CROPANZANO R.Justice in the workplace: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illsdale,NJ;Erlbaum.1993:79-103.

〔20〕〔29〕〔36〕〔54〕COLQUITT J A,CONLON D E,WESSON M J,et al.Justice at the millenniu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25 -445.

〔21〕〔30〕〔37〕COLQUITT J A.On the dimens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A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meas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386 -400.

〔22〕〔31〕〔38〕〔74〕劉亞,龍立榮,李曄.組織公平感對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3,(3).

〔32〕〔39〕〔49〕LIND E A,TYLER T R.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M〕.Springer,1988.

〔33〕〔52〕CONLON D E.Some tests of the self-Interest and group-value models of procedural justice:Evidence from an organizational appeal proced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5):1109 -1124.

〔40〕〔45〕 〔50〕MCFARLIN D B,SWEENEY P D.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s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626 -637.

〔42〕 〔48〕 〔62〕MASTERSON S S,LEWIS K,GOLDMAN B M,et al.Integrating justice and social exchange:The differing effects of fair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on work relationship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738 -748.

〔44〕ALLEN N J,MEYER J P.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90,63(1):1-18.

〔46〕FOLGER R,KONOVSKY M.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eactions to pay raise deci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9,32(1):115 -130.

〔47〕SWEENEY P D,MCFARLIN D B.Workers'evaluations of the“ends”and the“means”:An examination of four models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3,55(1):23 -40.

〔51〕BALL G A,TREVINO L K,SIMS JR.H P.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punishment:Attitudinal outcomes of disciplinary events〔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3,6(1):39 -67.

〔53〕TAYLOR M S,TRACY K B,RENARD M K,et al.Due proces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A quasi-experiment in procedural justi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40(3):495 -523.

〔55〕ORGAN D W.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The Good Soldier Syndrome〔M〕.Lexington Books,1988.

〔56〕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PAINE J B,et al.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3):513 -563.

〔57〕ORGAN D W.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M〕.STAW B M,CUMMINGS L L.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 Press.1990:43 -72.

〔58〕MALETESTA R M,BYRNE Z S.The impact of form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on organizational outcomes〔M〕.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St.Louis,MO.1997.

〔59〕MOORMAN R H.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1,76 845-855.

〔60〕EARLEY P C,LIND E A.Procedural justice and participation in task selection:The role of control in mediating justice judgm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6):1148 -1160.

〔61〕DOUTHITT E A,AIELLO J R.The role of particip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monitoring on fairness perceptions,task satisfaction,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5):867 -874.

〔63〕ROBBINS T L,SUMMERS T P,MILLER J L,et al.Short Research Note:Using the group-value model to explain the role of noninstrumental justice in distinguishing the effects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73(4):511-518.

〔64〕WEAVER G R,CONLON D E.Explaining Fa?ades of Choice:Timing,Justice Effects,and Behavioral Outcom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11):2217-2243.

〔65〕GREENBERG J,COLQUITT J.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M〕.Lawrence Erlbaum,2005.

〔66〕GREENBERG J.Using socially fair treatment to promote acceptance of a work site smoking ba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79(2):288-297.

〔67〕LIND E A,KULIK C T,AMBROSE M,et al.Individual and corporate dispute resolution:Using procedural fairness as a decision heuristic〔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38(2):224 -251.

〔68〕DAILEY R C,KIRK D J.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s antecedents of job dis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turnover〔J〕.Human Relations,1992,45(3):305 -317.

〔69〕ROBERTS J A,COULSON K R,CHONKO L B.Salesperson perceptions of equity and justice and their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intent to turnover〔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99,7(1):1 -16.

〔70〕COLQUITT J A,NOE R A,JACKSON C L.Justice in teams: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cedural justice climate〔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2,55(1):83-109.

〔71〕NAUMANN S E,BENNETT N.A case for procedural justice climate: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multilevel mode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881 -889.

〔72〕GELLATLY I R.Individual and group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absenteeism:test of a causal model〔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1995,16(5):469 -485.

猜你喜歡
分配程序受眾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試論我國未決羈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4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樣
英國與歐盟正式啟動“離婚”程序程序
環球時報(2017-03-30)2017-03-30 06:44:45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级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性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激情综合五月网|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九色最新网址|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不卡视频国产|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天堂网国产| 色婷婷成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色网站在线视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亚洲黄网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538国产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1系列在线观看|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 99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一级小视频|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AV网站中文|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国产免费a级片| 青青青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