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鳳旭
(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遼寧 鞍山 114007)
“知識就是力量”這一論斷在當今信息時代更被賦予了現實意義,誰擁有了不斷更新的策略性知識,競爭中就有了先發制人的優勢。以信息知識管理和傳遞為職責的圖書館,不能再囿于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應該樹立與時俱進的學習和進取精神,不斷掌握新技術,增強探究新知識的能力,為用戶提供不再是籠統的、名目繁雜的信息資源,而是經過圖書館員智慧處理、規范的增值的知識源,是一種富有技術內涵的智慧服務。
借助科學技術、信息網絡等現實條件的發展普及,智慧產業得以飛速發展,飽含人類智慧的眾多基礎設施和服務機制逐漸蔓延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智慧城區、社區的出現,互聯網、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務系統的普及應用,推動了科技創新發展和信息產業價值轉化。作為社會信息服務的組織者和實踐者的圖書館及館員,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視。眾多的科研機構和信息服務商加強了對數字資源整理、分析以及知識的發現和組織,形成與圖書館環境不同的信息領地,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正向多樣化、深層次化發展。面對如此境況,以收集、組織、傳遞文獻為己任的圖書館如何在信息組織與傳遞之間尋求平衡的支點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在這種新形勢的推動下,必須加強規范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智慧化建設和管理與圖書館員自身知識和技能修養相結合的高智慧服務,以適應知識信息時代的社會需求。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在《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明確提出圖書館的核心宗旨是智慧服務。開發人的智慧、陶冶情操、啟迪心靈,努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們更充分地用智慧為社會服務,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建設成文明、和諧、昌盛的人類社會[1]。圖書館智慧服務是以融入館員智慧凝聚的知識源為基礎,提供給需求用戶的智能化結構信息,其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模式
信息知識可以讓世界改變,為有效地促進信息資源價值的轉化,需要高素質、規范化的專業隊伍,智慧館員首當其沖,需具備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和知識修養的基地,館員成為知識和讀者的橋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肩負著“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的作用。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是各項工作快速發展的前提,以科學的理論武裝思想,樹立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明確具有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以實際為出發點的創新智慧服務精神。讓圖書館一貫奉行的向所有社會成員平等提供信息知識和資源服務的理念在網絡化、數字化的支持下成為現實。“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價值定位成為信息服務中的主流理念,推動社會每一位成員都平等、自由地取得知識、利用信息,它所承載的對人們平等關心、關切的人文理念在圖書館的智慧服務中永遠傳承[2-8]。
為適應智慧服務的現實,圖書館員的知識結構要順應時宜地調整、擴展和更新,培養優質、合理、現代化的復合型人才。以實際工作為導向,注重各學科基礎層面知識的學習,以圖書情報學的專門性、業務性知識為基礎,拓展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知識,熟練掌握智慧服務中的語言和計算機等工具性知識。注重人文科學的素質培養,把人文科學中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獨特知識,通過學習、熏陶等方式轉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潛移默化之中提升館員的內在文化氣質和精神品質,其具備的文化底蘊和社會視野直接促進智慧服務品質的提升。
智慧即指通常所說的能力,指人的聰明程度。智慧結構及程度直接影響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智慧的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兩個方面,實際應用需要智慧能力的支持,智慧能力的培養以知識為基礎,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開發和利用。通過日常工作和學習,培養館員的發現型智慧、再現型智慧和創造型智慧,從尋?;驈碗s的資源體系中發現信息,把科學的發現再現為現實資源,融合自身創新思維,在前人經驗和理論之上,結合學術業務觀、創新意識和現代理念的服務能力,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科前沿領域動態歸納出融入館員智慧的信息知識源。
圖書館的信息源是智慧服務的知識基礎,知識體系結構的建設和管理直接決定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的社會效果。
知識管理是服務的基礎,采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管理技術進行管理,對于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可利用價值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1.1 知識挖掘技術
現代圖書館應加強考察所擁有的資源信息與知識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把傳統的信息服務轉變為有針對性的智慧知識服務。從大量的信息資源中按需求整理出相應的信息知識,這就利用到知識挖掘技術,通過數學運算模式或非數學的演繹及歸納方法,從大量、繁雜的信息資源中提取出來有價值的信息知識。這種技術是面對知識信息時代用戶需求而采取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智慧服務功能。采用這種標準化、專業化的知識挖掘技術并結合館員智慧能力,把蘊藏于顯性信息資源中的隱性知識揭示出來,為用戶提供專門的實用的類聚知識。
2.1.2 學科知識管理
為適應科研學術的需求,圖書館應注重以學科知識需求為基礎的信息知識管理和建設,調整學科館藏,智慧型加工和管理信息資源,注重收集各學科專業的書目信息,跟蹤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建立與相關學術機構的橫向聯系,根據學科前沿動向和學術活動進行相關資源的搜集工作,經智慧館員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加工而成為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智慧型信息源。積極征詢學科資源需求人員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和相關知識服務的建議,完善圖書館智慧服務機制,提升圖書館對專業信息知識的服務能力。
2.1.3 專題性知識的提煉
現代智慧型服務決定了圖書館員既是知識服務的提供者,又是知識的組織加工者。圖書館員不僅為用戶提供經過篩選、加工的資源,還要從相應專業知識角度對信息資源進行分析,以更專業、更深入的智慧能力去剖析信息的內涵,用科學的方法、規范的標準對信息元素進行資源整合,形成具有實用價值的信息資料。例如圍繞國畫大師齊白石開展的專題知識整理,在館藏文獻中查找齊白石先生作品集、收錄有其作品的文獻資料、其生平資料和經歷故事以及書畫界和不同領域的人士對其和其作品的評價、回憶等盡可能收集到的資料,分類進行逐一整理、編輯、摘錄、標引等。這樣經過二次、三次深度提煉加工的資料既可直接作為資源查閱,又可作為索引而指向源文獻。類似的致力于知識深化的智慧型知識提煉,為探究、學習相關主題的問題提供了翔實周密的科學性專題知識。
智慧型服務的前提保障是知識的管理,基本目標是為用戶提供專業知識信息,實現圖書館傳遞信息資源的職能,知識管理應注意以下原則。
2.2.1 價值性原則
資源的選擇要考慮內容的可利用價值,符合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方向,還要考慮能否有針對性地面對讀者需求、資源內容的社會現實意義和相關專題資源的系統性與持續性。
2.2.2 規范化原則
信息資源要適應計算機系統處理和網絡傳遞的實現,規范化標引、著錄是信息資源賴以生存和利用的基礎。它關系到數據資源庫的建設和最終提供檢索服務的質量與效果。因此,要遵循“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與規范建設”項目組制定的各元數據規范及著錄規則,嚴格控制資源建設中元數據格式及描述語言的標準規范。
2.2.3 多維揭示原則
多角度描述信息資源的特征,方便用戶對其檢索、發現和利用。按照我國各專門元數據規范及著錄規則,分別從題名、責任者、日期、出版者、附注、標識符等條目對資源的特征加以全面揭示,建立規范且功能完善的檢索邏輯運算,便于用戶根據專業特點發現和定位所需資源。
圖書館的智慧服務可采用的形式,包括日常借閱過程中的直接服務,以知識推送等形式的間接服務。現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利用的便捷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鼻‘數乩孟到y或工具軟件來進行智慧服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館員可以利用網上提供的免費工具,主要采取通訊服務、聊天對話等方式,與眾多的用戶展開交流,方便快捷,功能強大。如應用廣泛的IM Reference、Trillian等,可在一個界面同時管理眾多的用戶并實時交流等,已被很多國外圖書館采用為知識服務的工具[9]。
網絡的發展促使圖書館逐漸改變傳統被動的服務方式為積極主動的服務模式。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讓用戶參與到資源建設和智慧服務中來,匯集眾家之智慧來充實圖書館的知識建設和服務。Web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多可以相互交流的平臺,為圖書館智慧服務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
3.2.1 博客空間形式
博客的推廣使用給圖書館的服務平臺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圖書館可以利用其開展各種服務,設立公告信息、資源推送和學術交流等功能項目,針對用戶提出的問題給出相關的答案,增加了一種圖書館可以利用的知識服務方式和問題討論、經驗交流的實用性網絡園地,加強了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聯系。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開展的面向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的學科博客[10],充分調動本館資源和服務,實現了對該學科資源信息和服務的整合,方便了師生對專業資源的使用。
3.2.2 Wiki知識分享平臺形式
作為Web2.0技術典范的Wiki是一種以知識檔案庫為中心的集體創作維護的共建共享的信息架構體系,在圖書館領域被廣泛應用。如同濟大學圖書館百事通Library Wikipedia,是以Wiki為基礎平臺建立起來的信息服務模式[11]。
3.2.3 社交園地形式的Facebook和Twitter
Facebook和Twitter作為社交聯系網站,被采用為圖書館服務交流的一種方式,以其方便、及時、快捷的特點,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臺灣大學圖書館的Facebook應用服務,建立了“臺大圖書館粉絲專頁”,并推出“臺大圖書館Facebook館藏查詢”與“臺大圖書館Facebook享書趣”服務,讀者在Facebook可追蹤圖書館的消息、查詢館藏目錄或將書目資料貼到個人涂鴉墻[12]。
2010年4月,美國國會圖書館因“Twitter對文化和歷史的影響”,將Twitter消息資源納入國會圖書館的“Web收藏”項目,用于學術和研究目的[13]。
圖書館智慧館員以圖書館知識信息為基礎,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模式,借助于現代網絡的便捷工具,構建起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體系,盡展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風采,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知識服務。
科技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和生活帶來各種史無前例的變化,這一切均來自于以人類知識和才能為基礎的技術突破,是人類創造與智慧發展的結晶。知識和智慧是技術發展的驅動力,知識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導,知識的創造和使用過程就是信息價值實現的過程,有效幫助用戶獲取有用知識信息的圖書館智慧服務成為信息用戶與資源的“橋梁”和“紐帶”。圖書館的智慧服務促進了知識向生產力的價值轉化,它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是建立在館員智慧基礎之上的信息知識成果的中繼傳遞,使用戶更高效、更迅速地獲取到有用信息,并進一步為各級決策部門提供相關信息資源,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實現圖書館作為知識經濟社會創造性、進步性和時代性的公共智慧寶庫的社會價值。
[1] 程煥文.圖書館精神[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2]王世偉.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建設,2011(12):1-5.
[3] 馬然.館員駕馭智慧圖書館的研究[J].情報探索,2012(9):109-111.
[4] 董曉霞,等.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及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2):76-80.
[5] 吳揚,等.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圖書館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圖書館學刊,2011(10):90-93.
[6] 趙曉芳.智慧圖書館的服務途徑實現與構建[J].圖書與情報,2012(6):46-48.
[7] 李顯志,邵波.國內智慧圖書館理論研究現狀分析與對策[J].圖書館雜志,2013(8):12-17.
[8] 張曉林.圖書館創新服務戰備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9] 范并思,胡小菁.圖書館2.0:構建新的圖書館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1):2-7.
[10] 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客[EB/OL].[2013-10-15].http://blog.sina.com.cn/newsisnewsblog.
[11] 同濟大學圖書館百事通[EB/OL].[2013-10-15].http://wiki.lib.tongji.edu.cn/wiki/.
[12] 臺大圖書館粉絲專頁[EB/OL].[2013-10-15].http://www.facebook.com/NTULIB.
[13] Library of Congress plan for Twitter:a big,permanent retweet[EB/OL].[2013-10-16].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4/15/AR201004150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