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露露,袁國宏,員曉文
(海南大學 旅游學院,海南 海口570228)
旅游物流就是以物流產業為支撐,針對旅游需求定制和提供的個性化物流綜合服務,[1]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創造時間效益和空間效益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2]發展旅游物流,不僅可以利用物流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保障全程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開拓物流業的新市場。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意見》指出要“發揮海南特色優勢,全面提升旅游業管理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意見還明確指出,要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逐步將海南建設成為國際購物中心。”這已成為推動海南發展現代旅游物流業的強大精神力量與政策支持。
旅游物流屬于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交叉領域,其目的在于應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推動旅游產業中涉及流通領域的轉型升級。目前已有相關文獻研究物流業對旅游業的促進作用[3-6]以及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互動關系,[1、7-9]學者們對二者的融合都持肯定態度。國內對旅游物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物流的概念辨析、[2、10-11]市場價值探討[12-13]和一些發展建議[1、14]上,而對于旅游物流的市場發展特征和服務運作模式尚未涉及。
近幾年相關研究不斷增加。鄭州大學旅游資源規劃中心在2009年初針對景區游客進行了市場調查,結論指出:“物流業不配套是影響旅游產品市場發展的瓶頸之一。”[15]另有學者結合山西、廣西等地的旅游業發展特點進行了一些針對性的旅游物流發展探索,但缺少指導旅游物流運作實踐的系統性研究。[16-18]目前,廣東省珠海市的“品尚”旅游物流平臺是國內唯一一家旅游物流平臺,是首家運用旅游物流模式建立的大型門戶網站,[14]實現了真正的“一站式”旅游產品服務。“品尚”的建立必將加快旅游物流的產業化發展。
國外公開發布的研究成果對旅游物流提及較少,學者主要從旅游流的角度認識旅游物流。[19-20]在實踐中,旅游業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旅游者的購物需求和旅游廠商的市場需求支撐起了龐大的旅游物流產業。例如,日本的“宅急便”公司所采用的“門到門”快遞服務,由于迎合了旅游物流對于小件物品配送的高要求,目前已成為日本旅游物流服務的主導模式,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旅游業的發展。[21-22]總之,國內外學術界和實業界都有必要對旅游物流的內在機理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挖掘并實現其學術和實踐價值。
旅游物流是傳統旅游在物流領域的新提升,它的出現既豐富了旅游和物流學科的理論體系,也促進了實踐中二者的產業融合。
現代旅游業正在逐步向個性化“定制”服務邁進,但是這又會帶來服務成本的提高。供應鏈資源整合,可實現在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降低旅游物流成本:[23](1)優化物流全過程。旅游物流供應鏈中,物流成本是以相反方向相互影響的,因此要注重各部門或環節的相關性,將分散的物流環節進行整合,通過價值鏈治理形成新的旅游物流系統。(2)減少結點數目。經過的結點數目越多,物流成本越大,物流時間越長,物流設施要求越高,同時還易導致管理分散,影響商品的最終定價,因此應對傳統旅游商品的服務要素進行分解和重組,減少供應鏈內發生的旅游商品處理費用。
旅游產品指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動所需的各種服務的總和。旅游物流所提供的產品服務突破了傳統旅游的內容范疇,拓展延伸到了游客的隨程行李和輔助物品的供給等,可以說是對旅游產業營銷角度的創新。旅游物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旅游產品的流通效率:(1)跨越了旅游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割性,提前或延遲了旅游產品的購買消費時機。(2)大大削弱了旅游產品易折損的屬性,提高了旅游企業主體生產計劃的可預見性和科學性。(3)改變了旅游產品不可存儲的屬性,使得旅游產品可以像其他實體產品一樣建立自己的庫存系統。(4)適應了旅游產品動態、多變的特性,提供了車輛配載、線路優化、旅游者定位等諸多增值服務。(5)完美地契合了旅游產品消費的連帶性,提高了整個旅游消費環節的流暢性,增強了旅游消費者的價值感受。
旅游業與物流業同屬于服務業,但前者的需求更加多樣和易變,因此更需要靈活、敏捷、快速反應。旅游業可以借鑒現代物流理念,吸取物流和供應鏈理論的精髓,強化旅游服務質量。例如:(1)物流柔性化指為了適應消費的“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趨勢,而制定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物流綜合服務,將之應用于旅游企業中,可以形成靈活、機動的經營模式,提高服務績效。如除傳統的包價旅游外,還可靈活地推出半包價旅游、小包價旅游、組合旅游等,滿足旅游者差異化的心理需求。(2)擴充物流增值服務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13]旅游業已步入市場競爭白熱化的階段,為游客量身打造個性化物流增值服務已經成為旅游企業競爭的新法寶。如增加機場行李速遞業務、實體店的代客郵寄服務、特殊行程中的輔助性器材寄送、隨團攝像等。
旅游信息化變革已經成為旅游產業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互聯網實現了在虛擬環境中對旅游產業鏈中的業務聯絡進行重構,這是物流供應鏈理念應用到旅游產業中所發生的重要實質性改變。因此可以借鑒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分步驟、全方位地構建起旅游信息網絡,為旅游企業創設新的物流解決方案。例如:可以調用地圖數據庫,為游客提供必要的3D旅游景點、交通、設施信息指導;GDS全球分銷系統 (全球旅游行業主要的預訂系統)與航空電子信息系統、電子貨幣交易系統的結合,使得游客可以在網上輕松預訂機票、酒店和門票等,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GPS全球定位技術可以對游客、車輛進行實時定位和全程跟蹤,實現安全管理和控制;TPS事物處理系統與旅游客源地市場數據庫的結合,可以及時發布信息和處理各種投訴,實現快速反應。
未來區域競爭的焦點將逐漸轉向流通環節,大力發展現代旅游物流業是增創新優勢的迫切需要。旅游物流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1)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可以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良好的商品供銷和運輸網絡,通過物流的及時開展,實現旅游物資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價值。(2)擴大旅游經濟外延。將旅游、物流資源加以整合,帶動周邊遠程旅游。(3)規范旅游物流市場經濟秩序。經營主體的組織化、規模化必然帶來經營行為的規范化和經營作業的標準化,這種流通體制的創新可以增強市場本身的約束力和市場主體的自律。(4)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旅游物流不僅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同時還將向文化、體育、房地產、金融、保險等行業輻射,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別具特色的人文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四方五港”格局和“臨港工業區”產業集聚,是發展旅游物流的理想之地。但在旅游業和物流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弊病也正在吞噬著海南旅游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際旅游島建設以來,海南一直呈現出“東重西輕”格局,中東部的特色旅游資源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掘,而西部的旅游資源開發卻不盡如人意,這就導致了海南的“半島游”。為實現海南全局的協調發展,應采取措施,打破多年來傳統的“海口—興隆—三亞”旅游觀光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環島游”。
海南旅游資源屬于易損型資源。作為海南島自成獨立的地理單元和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和破壞的承受力不強,自我調節恢復的功能也較為薄弱。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多,加之長期存在的一些不良傳統習慣和不適當開發,海南的生態資源已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諸如毀壞海防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現象屢禁不止。海南傳統物流業對海南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不容小覷:旅游景區中,大批游客、車輛涌入,不但造成基礎設施緊張,而且汽車尾氣排放、噪聲污染、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包裝等,都對海南景區自然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使游客旅游的品質大打折扣。例如,前幾年的案例就是個沉痛的教訓:海南省旅游管理部門忽略了可持續發展,旅游景點被垃圾包圍,污濁不堪,形成垃圾中的景點,景點中的垃圾,一度使游客望而卻步,大大影響了旅游業的效益。
旅游休閑購物已經成為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消費檔次和品味已經成為衡量旅游業成熟與否的標志。然而,海南存在著旅游購物商品定位不夠新穎獨特、價格高、質量差、單調雷同等問題,這既影響了旅游者的購物欲望,又阻礙了旅游業的多層次發展。在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旅游購物收入一般達到了旅游業總收入的45%以上,如新加坡為62.3%,美國為58.5%,法國為51.7%,我國香港地區為50.3%,甚至在一些旅游業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其旅游購物收入也達到了旅游總收入的25%以上。[23]而我國的旅游購物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長期徘徊在20%左右;海南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1998年—2011年的海南入境旅游者人均天消費中,購物消費平均只占到了總消費的13.25%,詳見表1。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十大旅游客源國之一,出游人次達1億。[6]顯然,要應對這股巨大浪潮的沖擊,海南需要做好旅游業、物流業等多個方面的準備。

表1 1998至2011年海南入境旅游者人均天消費情況 單位:美元/人天
由于地理與歷史原因,海南物流產業發展整體而言相對滯后,由此也制約了海南旅游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海南傳統物流業,存在著管理條塊分割、市場分散、缺乏橫向聯合、企業規模偏小、管理人才缺乏、綜合性服務水準低、物流專業化水平低等制約因素,嚴重影響著海南省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1)體制問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組建起來的物流企業,產業分散,部門多頭管理,且各自為政、互不協調。(2)傳統物流產業準入門檻較多,利潤率低。外資和民營資本難以進入物流產業,在稅收金融等方面亦難以得到政策傾斜,導致積累功能有限。(3)傳統物流產業的設施差,結構單一。傳統物流企業所依托發展的硬件設備相當落后,改制后的現代物流產業的硬件雖有一些改革,但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集成物流”指按照物流系統的內在要求對現實中分散的、隔離的物流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加強各要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物流系統的本來聯系以及總體效益。“一體化物流”就是以物流系統為核心的由生產企業經由物流企業、銷售企業直至消費者供應鏈的整體化和系統化,從而實現物流運營的無縫連接,使產品在有效的供應鏈內迅速移動,達到供應鏈企業群體獲益的目的,贏得競爭優勢。[24]
旅游產業具有跨行業的綜合復雜性以及多環節配合的服務消費特性。利用物流中的 “集成”和“一體化”思想可有效破除海南旅游發展中的“東重西輕”格局。由此,一方面,海南應該應用“集成”思想,將東西部旅游起來。另一方面海南可以借鑒“一體化”思想,整合生產制造、建筑、交通、商業、營銷、金融、接待、游憩、旅游智業等行業的優勢資源,聯合一艘“旅游航母”,達到優勢互補;這樣,才能開發海南“大環島游”,組建整合旅游資源優勢的集團公司,進而使海南以整體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綠色物流是一種與環境相協調的高效運輸配送系統,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綠色化。[6]綠色物流在追求提高物品的運輸效率的基礎上,改變運輸方式,使用綠色物流使用專用車輛使用清潔能源,減少燃料消耗和廢氣排放,防止泄漏;在運輸線路上,綠色物流要精細規劃,減少污染,防止景點被垃圾包圍的“悲劇”發生。
旅游商品物流中心即從事旅游商品物流活動的場所或組織,是一種多功能的管理主體型倉庫,是組織、銜接、調節、管理物流的較大物流據點。一方面,旅游商品物流中心改變了傳統倉庫維護、保管的靜態功能,實現了動態管理,使得進貨與發貨同期化;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物流中心要求的配送條件更高,表現為:較高的軟、硬件管理水平、“配”與“送”的結合、“門到門”的服務等。
海南構建與培育新型旅游商品物流中心,還需注意:(1)要匯集海南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名優特產等,可建在毗鄰海南大型旅游景點的城區或交通樞紐處;(2)鑒于部分旅游商品不便隨身攜帶,還應開展電子商務和物流遞送業務;(3)要從整個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考慮,整合物流業、制造業、旅行社產業鏈,做到既有利于制造業標準化、規模化,又有利于旅行社多元化發展;(4)不僅要完成有形旅游商品和無形價值從供應者到旅游者的轉移,還要及時從消費者處獲得反饋信息,作為旅游商品和服務質量改進的依據。[13]
第三方物流更加專業化,已成為國際物流業發展的大趨勢。它可以靈活運用新技術,實現以信息換庫存,降低成本;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加速資本周轉;提供靈活多樣的服務,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海南從事旅游物資運輸倉儲、貨運代理、多式聯運等業務的企業應積極向第三方物流轉化。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海南應:(1)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企業活力;(2)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加強網點建設;(3)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集團,實行集約化經營;(4)強化增值服務,發展戰略同盟關系;(5)重視物流人才培養,實施人才戰略。
再服務理念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同屬于服務業的產業,因為價值鏈的交叉,相互支撐發展的一種狀況。[25]交互的產業在交匯點相互學習、融合、優化重組,并產生出更為優質的服務理念,這個優質的服務理念反過來又將引導交互的產業各自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海南的旅游業和物流業同屬于服務業,旅游物流作為兩者交互的產物,汲取了旅游和物流的服務特性,促使物流主動為旅游業提供支撐、保障和服務,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物流水平的提高。具體而言,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可以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如加快旅游配套運輸網絡的建設;新的旅游類型,也可以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契機,拓寬其業務范圍,如商務旅游;旅游業的發展還有利于物流業的繁榮,如旅游紀念品等的暢銷直接刺激了物流量的增大。
物流管理模式與現代旅游企業相結合,催生了新的旅游物流模式。一方面,這種嶄新的商業模式自身尚處于一種無意識的自發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受海南旅游業和物流業發展水平的制約,海南旅游物流業的發展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可見,作為特定的行業物流企業,海南旅游物流企業要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還面臨著諸多困難。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國內旅游需求會持續增長;同時伴隨著各種國際大型會議、會展、體育賽事在海南的舉辦,海南入境旅游需求也會進一步增長;另外,國家對海南的政策傾斜,更為海南旅游物流整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傳統旅游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大力發展旅游物流服務于旅游業,未嘗不是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擴大物流服務市場的一條新途徑。因此,有必要繼續開展對旅游物流機理的研究,挖掘并實現旅游物流的價值增值,海南旅游物流業也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1]潘文軍,王聞慧,胡珊珊.淺論旅游與物流的結合與發展[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2):44-47.
[2]吉良新,林德山.旅游物流辨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9,(7):130-131.
[3]成江.物流業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研究與探討,2012,(266):124-126.
[4]孫玉琴,劉新偉.論現代物流業對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作用[J].行業探討,2008,(5):113-115.
[5]蘇潔.論物流業在貴州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J].商業時代,2009,(33):118-119.
[6]詹麗.淺談綠色物流對旅游業的促進意義[J].經濟論叢,2007:226.
[7]郭榮朝.物流業與旅游業互動研究[J].物流技術,2004,(10):37-38.
[8]李耀珍.物流業與旅游業互動探討[J].研究與探討,2012:105-106,217.
[9]李敏.中國國內旅游業發展與物流業發展的動態協調性研究[J].物流技術,2013,32(6):176-178.
[10]賴斌,楊麗娟.旅游物流:從理論到實踐的困惑與解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6,(3):62-64.
[11]賴斌,彭其淵,楊麗娟.對旅游物流的再認識[J].生產力研究,2006,(10):193-195.
[12]杜亮.論旅游物流的價值及實現[J].中國市場,2010,(36):11-12.
[13]潘文軍,葉新才.論旅游物流及其價值實現[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192-194.
[14]吳東.淺談旅游物流的發展[J].科技信息,2010,(14):433.
[15]張玲.旅游商品開發中的物流瓶頸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9(6):80-82.
[16]彭光竹.山西省旅游物流發展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0,(35):85-86.
[17]秦立公,蔣俊美,袁媛.桂林旅游物流協同性優化集成模式研究[J].廣西輕工業,2011,(8):146-147.
[18]秦立公,董津津,吳嬌等.利豐模式下桂林旅游物流價值鏈分解及優化研究[J].商業時代,2011,(29):39-40.
[19]DPearce.Tourism Today: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gman Scientific&Technical Press,1987.
[20]Robert.McIntosh.Tourism[M].NewYork:John Wiley&SonsInc,1995.
[21]猶靜.淺析日本旅游物流服務[J].中國商貿(物流商論),2011,(26):138-139.
[22]田宇,傅慧.日本“宅急便”模式對中國旅游物流實踐困惑之解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12):49-52.
[23]張杰,張宗書,楊惠玲.基于現代物流理念的旅游產業供應鏈資源整合問題研究[J].物流技術(供應鏈管理),2013,32(2):256-258.
[24]王勇,羅富碧,李奔波,李傳昭.應用現代物流理念提升旅游業管理水平[J].軟科學(管理科學),2006,20(2):84-87.
[25]李云.基于再服務理念優化旅游物流研究[J].物流技術(研究與探討),2012,31(12):154-15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