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生活中人們往往以為炎癥就一定是感染,因而盲目使用抗生素,其實不盡然,炎癥在醫學中包含著感染、物理化學因素、過敏、中毒、缺血、增生、萎縮等因素引起的組織病理性改變,常見炎癥有以下幾類:
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癥:這是最常見的一類因細菌、病毒、霉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炎癥,常引起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
物理因素引起的炎癥:這類疾病均有明顯的物理或化學因素致病,如食管擦傷引起的食管炎、暴飲暴食誘發的胰腺炎、紫外線引起的電光性眼炎等。
過敏引起的炎癥:這類疾病常以組織水腫為主,通常是對花粉、藥物、化妝品、某些食品等引起的變態反應。如過敏性結腸炎、日光性皮炎、過敏性結膜炎等。
缺血壞死引起的炎癥:這類疾患,通常是無菌的,因此也稱作無菌性炎癥,原因是由血管痙攣、栓塞引起的組織壞死。例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結節性動脈炎、結節性血管炎、靜脈炎等。
組織增生引起的炎癥:這類疾病皆因組織增生或萎縮而導致功能障礙。如肥大性鼻炎、肥大性胃炎、骨質增生引起的骨關節炎、脊椎炎及萎縮性鼻炎、萎縮性胃炎等。
神經原因引起的炎癥:這類疾病常因外傷、增生、中毒、感染、營養缺乏等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如外傷或骨質增生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坐骨神經炎、維生素缺乏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也有感染引起的視神經炎及神經根炎。
無菌性炎癥,可用抗炎藥物治療,以抑制炎癥反應,減輕疾病癥狀,防止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常用的有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撲濕痛及強的松、可的松等。一些物理因素,或外傷引起的炎癥也可采取物理療法來進行治療,以減輕炎性癥狀。
感染是炎癥中的一種類型,它與無菌性炎癥的根本區別在于——感染是由細菌或其他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而無菌性炎癥有許多因素如創傷、溫度傷、化學傷等引起。感染治療需根據不同的病原采取不同的抗感染藥,若為病毒感染,則需用抗病毒藥物,若為致病細菌等微生物感染,則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對細菌等致病微生物有效,對其他感染及非感染引起的炎癥無治療作用。
由此可見,炎癥不等于感染,治療上更應對癥用藥。
(摘自《中國老年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