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云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作為語文課堂中的基本學習概念。使用這三種方法能夠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下去。
關鍵詞:語文新課改;課堂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教學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使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情境中才能夠發掘出學生的潛能,豐富他們的個性發展。一般情況下,情境創設應該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并且在課程開始之前,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出師表》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的故事,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能夠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利用課外知識導入或者是視頻、設置懸念等一些導入辦法,能
夠有效地豐富學習內容。教材的導入在內容以及形式上會更加靈活,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導入,都應該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主要目標。
二、教師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夠進行,不然很容易偏離學習目的,教師在進行引導的時候,應該注重對以下內容進行引導:(1)意見分歧處,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難免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候教師不應該主觀判斷對錯,應該從課文內容、主旨上向學生提出意見,使學生通過自己領悟得出答案;(2)在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強調學生要有多元化理解,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必須要對文章有獨特見解,這樣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會削弱學生審美品位;(3)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朗讀課文是最主要的活動之一,教師聽學生朗讀就能夠知道學生對文章是如何理解的,教師可適當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推進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工作。
三、讓學生自由選擇語段學習,打破傳統的學習辦法
在傳統語文課程學習中,語文一直是以先來后到的講解順序在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力受到約束。這樣的教學現狀是與新課程標準要求背道而馳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積極進行改革,重視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做好引導者角色,有效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總之,教育工作任重道遠,隨著新課程標準不斷實行,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積極進行改革,敢于創新教學方式,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及獨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熱愛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劉艷.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74):23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