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溪
新課程改革中,課程組織要求教師將選自文化的教育內容創造性地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經驗,并對學習經驗進行安排、組合、整合的過程。那么,在現代文閱讀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閱讀方法,就需要教師關注到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具體來說,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找到“閱讀路徑”,并持續穩固地進行教學引導,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的“學習經驗”,這更是“以學生為本”,教會學生閱讀方法的教學實踐。
學習經驗閱讀路徑以學生為本一、學習是原有經驗的遷移
“學習經驗”一詞是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他指出:學習通過學習者具有的經驗而發生。杜威認為“一切學習來自于經驗”。在這里,我們指出學習經驗對學習對象的重要意義,而這里經驗是指動態的實踐、行動、做的過程。
人們應用他們所知道的去建構新的理解的學習,被解釋為“所有的學習都涉及到原有經驗的遷移”,可以說“學習是原有經驗的遷移”。因此,學生利用相關知識作為知識遷移或解決新問題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學生在閱讀文本后,會自然生成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感知。如在讀完魯迅的《故鄉》后讓學生談談閱讀感受時,學生往往根據自己當前的知識構建新的理解,如“我覺得作者是不喜歡他故鄉”“我離開故鄉時是悲傷的”“作者筆下的閏土變化很大,讓人同情”“作者表達對當時的社會是不滿的”“楊二嫂非常小市民”……學生基于已有閱讀經驗給出的閱讀感受中,一類是沒有方向性的泛泛而談,另一類是比較有切入點的閱讀文本。照成閱讀方式差異的一方原因在于學生缺少解決閱讀問題的“學習經驗”
課程改革中,課程組織要求教師將選自文化的教育內容創造性地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經驗,并對學習經驗進行安排、組合、整合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產生和形成是必要的。
二、閱讀“路徑”和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的缺失導致學生發展的片面性。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好的“經驗”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變得直觀,要尋找方法幫助他們更改錯誤的閱讀概念和思路,形成正確的閱讀概念和思路,這里教師的“活動”目的是需要幫助學生建構一條穩固的閱讀“路徑”。讓學生沿著某條較穩固的“閱讀路徑”上持續性去經歷,這樣才能達到對“學習經驗”積累。
且從《轉身(李漢榮)》的課堂教學的問題鏈設置為例,來看老師引導的“閱讀路徑”。
問1:看到這個標題“轉身”,你會對文章內容有哪些猜想?
問2:當你讀完全文后,你覺得你的預想和文章內容間有什么不同?
問3:文章寫了幾次轉身?并具體闡述其內容。
問4:說說你對這幾次轉身的閱讀感受。
問5:這幾次轉身讓你產生的相同感受是什么?文章具體表現的相似點是什么?
問6:作者是怎么表現他對這幾次轉身的感受呢?
問7:……
從“問題鏈”設計上,不難看出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的“閱讀路徑”:首先,這條“路徑”選擇從題目入手,因為標題乃文章之眼,是提綱挈領之處,是調動閱讀經驗的第一對象。通過題目,學生可以初步猜想文章的內容,進而通過閱讀來檢驗自己的預想,當預想和文章發生差異時,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對文章的閱讀思考中。其次,從標題深入到對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結構;再次,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和文本表現內容的差異中去深入理解。
這樣的閱讀“路徑”,有利于調動學生“原有經驗”,更有助于形成新的“學習經驗”。同時,課程組織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學習經驗”的動態生成需要連續性。杜威說:“有了生長的積累,經驗才具有生命力。”教師持續性的外部刺激,有助于穩固經驗的生成。
這點實踐在議論文閱讀教學表現的尤為突出。教師往往指導學生經歷一條議論文閱讀的一般性“路徑”: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在文章的哪個部分可知?
(2)本文論證思路是什么?請分別理清引論、本論、結論的段落層次。
(3)本文的引論有什么特點?
(4)細致閱讀本論部分,分析本論側重于論述“為什么”,還是“怎么做”?并概括段落具體論述的內容。
(5)本論部分段落之間的論證結構是什么?
(6)本文結論有什么特點?
而當學生自行閱讀時,只要沿著這條“閱讀路徑”就能夠較好解決議論文閱讀問題。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擁有好的“學習經驗”,就是要在實踐中有目的性的引導,并且這種引導要有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固性,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時,能用自己的“學習經驗”來應對問題,總結方法。
三、“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就是具體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用教材教”,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但是老師傳授的“方法”往往是外化存在,怎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方法呢?這就需要關注到學生“學習經驗”的生成過程。只有當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學習經驗”,才能以此來總結出適合自己、為自己所有的學習方法。
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直到學習方法的內在生成,這需要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指明“閱讀路徑”,需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去經歷、去積累、去生成經驗,去總結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2]饒愛京,饒素琴.有意義的學習:建構主義追求的學校教育目的[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
[3]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英漢對照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約翰·杜威.經驗與教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