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鋒
甘肅省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了大量的新課程改革的培訓和交流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我們學到了不少的新理念、新方法,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新課改有了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從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談了學校思想政治課的改革探索。
新課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學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改革實踐中,就必須改變觀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才能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一、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新課改最大的最直接的改變,就是教材的編排面貌一新。高中的政治教材從過去的五本必修,轉變為四本必修和六本選修,表面上看必修的教材數量上減少了,但是內容上卻增加了一個過去所沒有的“文化生活”模塊,而且增加的選修內容也都是全新的領域。新教材的編排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體現“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改變以往圍繞政治基礎理論的系統知識要求組織教學內容以便適應考試的傾向。第二,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改變以往以學科教材為本的傾向,強調教材既是教師的教本,也是學生的學本。第三,體現“以行動引導為導向”。改變以往過分強調“落實雙基”的傾向。突出強調知、情、意、行的統一,并把重點放在“行為指導”上。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養都落實到行為實踐上。第四、體現“以實踐活動為突破口”。改變以往忽視實踐活動的傾向,突出實踐性,實現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教材的改變促使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
在課改中,由于教材的改變,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給學生更多自主發展和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切實地行動起來。新課程的政治教科書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它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具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上課是汲取知識的主要活動,是身心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學科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盲目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模式,認為只有“討論”才叫課改,只有“合作”才叫轉變觀念,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
所謂“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老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探討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滿足了高中學生思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高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有著積極的作用。而教師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教會他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主體地位的重新認定
新課改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意義,因此必須確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觀念。現代教學評價標準也相應當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要求教師更加注重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從課堂的主講轉變成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和引導者,要求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實,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對教師則是一種新的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一要做到三個“突出”:(1)突出“精講多練”,哪些精講,講到什么程度;哪些要練習,怎樣練習效果好,都要重新定位、重新研究;(2)突出“學生活動”,設計擴展性、發散性、創造性、訓練性的教與學的綜合交流方式,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聽、說、讀、寫、議;(3)突出“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使之有效地獲取知識。
二要堅持四個“并舉”:(1)“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舉”,不僅要看在課堂上怎樣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要看怎樣培養學生能力,怎樣有機地滲透德育、健康衛生等教育;(2)“教學結果與教學過程并舉”,在重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從而在參與中構建自己的認識結構;(3)“教師指導與學生會學并舉”,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教師的指導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4)“一般能力培養與創造品質形成的并舉”,既要讓學生形成一般能力,又要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形成走向創新的創造品質。
三要滲透五個思想:(1)要“關心”每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2)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對學生要施之以愛心和耐心;(3)要“善待“每個學生,允許和正確善待學生在學習和個體發展上存在的差異;(4)要“信任”每個學生都能創造性地進行學習;(5)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四要達到六個體現:(1)體現“引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教會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2)體現激勵,發揮激勵作用,將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激發熱情,激勵產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培養其良好的意志品質;(3)體現參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4)體現表現,培養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勇于自我探索、自我思索、自我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學生善于表現、善于爭先的良好心理素質,讓學生的聰明全部表現出來,生動活潑地發展。(5)體現創造,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學,敢于在教學方法手段及藝術形式上進行創新,教得生動、機智,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學;(6)體現成功,教學的始終,教師都要運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語言評價藝術,使學生的見解得到鼓勵和肯定,讓失敗也成為成功的寶貴資源,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給每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中學政治課教學出現了新的矛盾和變化。改革的洪流、社會、家庭的環境多變性,伴隨著學生們的成長。新課改是基礎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因此,必然會引發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材處理及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