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新
縱觀現在的各種教育報刊,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新世紀擺在我們面前首要的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教育問題。一個道德情感貧乏、缺乏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人真誠合作、也無法適應未來的社會。這種看法深深地觸動了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是有所缺失的,特別是忽視了學生的愛心教育。
新課程改革德育教育愛心教育記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課,班上的一位女同學怕挨罵,竟然把大便拉在了褲子里,臭味充滿了整個教室,每一個同學都用手緊緊地捂住鼻子偷著笑。無法繼續上課的我宣布下課,同學們逃也似的離開教室,看著空蕩蕩的教室和那位女同學留下的大便,我無言以對。50多名學生竟沒有一個留下來自覺的幫助我,他們的愛心在哪里?追根溯源:主要是我忽視了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但僅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喚回他們的愛心,我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叵胛覀兩蠈W那時候,班里有同學不舒服,吐的滿地都是,我們會自覺的拿著掃把,鏟來土掩蓋起來把它掃干凈,不需要老師安排。為什么現在物質條件這么好,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反而缺失了最基本的愛心?是什么讓我們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接班人如此的冷漠,缺乏愛心?結合生活和工作淺談兩點自己的認識。
一、愛心教育,應從小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為何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的改變?由最初的善良變得冷漠、沒有愛心,我認為和我們的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首先,學齡前兒童,生活的重點圈子是家,交往的重要人員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我們的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在孩子們的眼中,父母所作的一切似乎都是天津第一的,是父母自愿的,這讓孩子們怎能體會到何謂愛?又怎能知道在何時何地如何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其次,我們的孩子進入學校,各科教材都要求挖掘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據我了解,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的成績還是依據成績評定的情況下,德育教育只不過是走過場罷了,那愛心教育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的班主任根據學校德育計劃在每周一的班(隊)會課進行教育,根據班集體中發生的情況隨時進行教育,但抵不過學生打幾次架、幾個同學嘲笑有困難的學生帶來的影響大。從我自己而言:一學期的班隊會有一半是流于形式,一半是根據情況實實在在進行的,在愛心方面的教育實在是少之又少,出現上面的情況也是正常的。如果我們重視了,把工作做扎實了,我想我們孩子的愛心也會隨之被喚醒并發散出去。正是因為家長和教育者的疏忽,才會看到公交車上,老人拉著扶手搖搖晃晃的站著,一些年輕人安然自得的坐在座位上:才會看到落水兒童無人救助,周圍都是圍觀的人:才會看到大街上蓬頭垢面乞討的老人。
我們的生活中太需要愛心了,一顆愛心,可以融化冰封的雪山。寒冷中一聲問候,困境中伸出的援助之手,時刻感動、溫暖我們的心靈。2008《春暖》中一個個感人真實的故事,103個孩子的老師中那無助的眼神,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愛心的偉大,同時也讓我們捫心自問:這樣富有愛心的人有多少呢?同樣的人,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做?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獻出自己的愛心,那么就會如歌里唱的: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有愛才會轉動。
二、愛心教育,從實踐中體現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一個人有無愛心,不是夸出來的,是靠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出來的。在新課程改革下,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來自教材的變化,以中學的《品德與社會》為例,課程改革前,教材的名字是《思想品德》,就教材的名字而言:《思想品德》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的思想品德,而《品德與社會》可以理解一個人的品德的好壞是體現在社會活動中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就內容而言:以前的《思想品德》理論性的知識和事例多,比較枯燥,學生不太感興趣:《品德與社會》更富于社會生活化的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有些可能是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但學生在課堂上學的和社會生活中做的結果卻不一樣,原因就是缺乏實踐,使學生沒有改變看法,這與課程改革前的《思想品德》沒什么區別。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家有兒女》中,夏雪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一次,老師布置的作業是為父母洗腳,然后寫一篇自己的感受。這可難壞了眾人眼中無所不知的夏雪,幾次對策都以失敗告終。為父母洗一次腳就這么難?是的,緣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只知道收獲愛心,不知道播灑愛心的種子。我們的每一個成年人,正常情況下有幾個為父母洗過腳,真正體驗過給父母洗腳的人,哪一個不是思緒萬千。沒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鋤禾,怎能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艱辛:沒有撒播過愛心的種子,怎知種子的力量有多大?如果我們讓學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以實踐,才真正體現了新課改的思想。
剛剛過去的冬天,讓國人的心又一次被感動了,一句溫暖的問候,一杯熱氣騰騰的開水,一碗普通的面條……讓國人感受到去年的冬天不再寒冷。假如我們的孩子是在探親的路上親歷了雪災,假如我們的孩子家鄉遭受了雪災,他受到的愛心教育不是我們在課堂上所能給予的,我相信這次的經歷會讓任何一個人萌生愛心的種子,這顆種子會在今后的生活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讓我們唱起那首老歌:“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弊寪坌膮s失的孩子,萌發出愛心的種子。星火相連,愛心相傳!
參考文獻:
[1]楊志娟.民族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適切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3.11-13.
[2]劉娟.新課程實施下的德育教育[J].才智,2012,(08).
[3]胡媛.論朱熹道德思想與新課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D].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