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群
中國書法教育源遠流長,繼承和發揚古代書法教育的合理內容,對中小學生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培養高尚道德情操、提高藝術審美趣味等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書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充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喚醒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書法教學自主探究能力道德情操如何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進一步發揮書法的育人價值,是筆者一直以來探索的目標,本文就《半包圍結構字的練習》一課為例,談談個人的思考。
一、現階段書法教學的現狀分析
保護和傳承書法文化,教育首當其沖。隨著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書法教育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培養人才的層次上都超過古代。書法的傳承發展主要由各級書法家協會、藝術院校和研究機構承擔,在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尚未確立,大多數老師也只是在語文課堂上以生字教學的形式呈現,把寫字要點教給學生,讓他們勤加練習,以達到寫字教學目標。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未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進行系統的培訓,因此有一些學生雖然會寫2000多個生字,卻總也寫不好。
二、書法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書法教育并不僅僅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書寫教育,同時還貫穿著審美與道德教育。
首先,自主探究能力的養成有助于形成良好心理品質。趙孟頫云:“朝學執筆,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此乃至言,初學書者當深戒之。”學習書法貴在勤學苦練,貴在堅持、一絲不茍,對培養學生認真刻苦、細致耐心、意志專一、循序漸進的良好學習習慣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自主探究能力的養成有助于提高藝術審美趣味。宗白華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優秀的書法作品能夠給人帶來審美愉悅,學生可以透過優秀作品的點畫、結體、章法等具象構成,領略其力感、情感、氣韻、風格等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并在此感染和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再次,自主探究能力的養成有助于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孟子所謂“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數千年的傳統形成了書法審美的一種心理定勢:人品即書品。中小學時期是個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重要的階段,也是學習知識、掌握各種技能的重要階段。在中小學書法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具體書寫技能教育,還必須從培養人、塑造人的角度來認識它,明確書法教育“以道立人”的育人價值。
三、書法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實踐過程
(一)從教材選擇入手,體現“循序漸進”的過程
所謂書法的“循序漸進”,即讀帖觀察、分析結構,總結方法。根據新課程標準,鋼筆字教學的重點是:鞏固并熟練運用筆畫筆順、偏旁及各種字形結構;掌握書寫楷書的基本規律;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據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就思考,能不能結合本課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教給學生一種如何觀察漢字、分析漢字、寫好漢字,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編排,突出半包圍結構左上包和左下包結構字的教學,從扶到放,將右上包作為課后的自學作業來完程。
(二)在設計教法時,突顯“學生主體”的地位
以泰州歷史介紹的導入詞和學生熟悉的旅游景點——老街牌坊上掛著的對聯導入,立即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書法藝術是人們情感交流的語言,感受到原來書法藝術就在身邊,明白“生活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給相同結構的漢字歸類”,是寫好同類型字的關鍵。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給了學生學書的坡度,降低了學書的難度。緊接著,從“導學左上包兩面包的字”開始,指導學生讀帖,“讀”就是要精確地觀察、牢牢地記住字形、加上豐富的聯想,將字的章法“觀之入眼,銘記于心”。讀帖的過程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可畫可寫,可圈可點,教學生學會“讀帖”可以較為深入與全面地來分析、研究、體會與掌握所讀字帖的法度規矩與神采氣韻特征。一般而言,在臨習活動中由于“一邊看一邊寫”,對所臨碑帖的具體特征不可能作較為深入而全面的思考與分析。而讀帖恰恰可以彌補臨帖活動的這種“美中不足”。
在“匯報交流”的環節,老師的一句“現在講臺就交給你們了,誰上臺講一講?比一比誰最勇敢。”讓學生自信滿滿地走上講臺,邊講邊分析,說不清就用動作表示,再不行,就請伙伴幫忙,討論氣氛非常熱烈。這個環節以學生實踐為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一步說出書寫要領,還能結合平時寫字的實際,講出了如“間距勻稱”“上緊下松”“舒展”“右上取勢”等一些書法術語,這都是難能可貴的。
書法貴在有“神韻”,它是一個習慣的養成和水平逐步提高的過程。將讀帖與臨帖緊密結合起來,讀而后臨,臨而后再讀,兩者配合,才是學書的關鍵。“評析”是再“讀帖”的過程,教師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觀察、分析,總結出錯誤病例。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挖掘出左上兩面包書寫精神的本質,是讓人欣喜的。這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學會了“分析”的方法,為接下來的“自學”提供了保證。
(三)以學法指導為重點,突出“書法能力”的培養
學習的方法是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的,新課程也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課進行了“學案”教學的初步實踐和探索。教者教給學生“左上包”的字的學習方法,延伸到學生自學“左下包”的字。在導學“當小老師環節”,學生的講解可謂是步步入微,比如,“斤”這個字要寫得很突出,要寫得比“走之兒”的點高,“走之兒”的捺要寫得舒展一點。“斤”不能碰到下面的“走之兒”,碰到就不好看了。還有,橫畫要比平撇長。學生還嘗試運用了畫輔助線的方法幫助理解。教學過程是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是師生間互動的、是師與生交流與合作的,形成了立體、多元、全程的評價體系。
(四)在藝術創作中,提升“自主探究”的層次
欣賞書法作品,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作,讓學生通過少量的書寫,鞏固書寫技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鼓勵學生汲取更多的書法文化,延續書寫的興趣和熱情。在裝裱時,學生可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動手動腦,做出更加精致、更加美觀、形式多樣的作品來,將自主參與提升審美的層次,與書法教育的初衷相得益彰。
(五)板書設計彰顯“書法藝術”的氛圍
書法就是藝術,板書也是一門藝術。關于本課的板書設計,是規范、嚴謹,又不缺生動表現的。包含學書的步驟總結,重點難點的揭示,學生作品的展示等,整體美觀、大方。
筆者基于多年的書法教育實踐,對書法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的必要性和實施過程進行了初步探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書法更是深不可測。以后,筆者還將與書法教師一起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更好地發揮書法在學生成長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