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現情景,激發興趣,打造“樂學”基礎。發揮優勢,突破難點,見證“有效”時刻。融合傳統,因地制宜,給課堂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效率如今的課堂教學,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切都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進步與發展。特別是教學手段的使用,從“黑板粉筆、實物、掛圖、音像設備到計算機,再到網絡”,從單一到多樣,從簡易到綜合,無所不用其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教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求知欲,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還會給課堂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展現情景,激發興趣,打造“樂學”基礎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前提,知識的積累與智能的發展,也多于無意識下完成。而小學語文,直觀的形象將會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性,使得本身缺乏親身體驗的學生有直觀形象的感受。所以,創設學習語文的愉快情景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恰當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知趣一體,增強知識的感染力,調動學生學習興奮點。
(一)音畫結合,啟動認知
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音畫一體,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生一種樂學的情感。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開課伊始,播放桂林的美麗風景圖片,背景設置優美的樂曲,巧妙地將音畫結合,積極調動了耳、眼、腦等多種感官,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除了了解桂林美麗的風景外,還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課件的播放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自然風光的向往及熱愛,增長了知識,擴大了眼界。體驗了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而且讓學生愿學、樂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渴求愉悅的心理狀態。
(二)動畫故事,以障起疑
在授課中,適當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等,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位教師講《田忌賽馬》一課時,播放動畫“朝三暮四”: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4顆栗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8顆改為7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3顆栗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4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4顆,晚上再給你們3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栗子已經由3個變成4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看完故事,教師問:你覺得猴子達到自己的要求了嗎?
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又蘊含著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與教學有關的趣聞、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為課堂教學成功鋪下基石。
(三)遷移學習與理解
精彩的影像遠比單一的語言描述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運用影像,有助于學生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展現客觀事物的關系,可以使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例如,在教學《趙州橋》一課時,考慮到文本內容距離學生的時代較遠,如果只靠傳統方式,讓學生讀、老師講,學生是無法體會到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因為現在的學生見到的高科技的大橋太多了,趙州橋相比現代高科技的大橋,實在不足為奇。但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趙州橋的創舉,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與趙州橋有關的圖片,歷史知識,課文朗讀,以及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既可以從圖片中領略到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又可以從歷史的源源長河中,領略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使學生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這種全新的開放式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傳統教學中無法實現的資源,多媒體技術能很好地實現,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學習與理解。
二、發揮優勢,突破難點,見證“有效”時刻
教師可以通過圖象、動畫、影象、聲音等多種媒體來直觀逼真地反映變化過程,吸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誘發學生思維。過去對抽象的、難理解的內容,教師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講解和示范,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就能用形象具體化的手段,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演示出來,使學生求知欲受到激發,注意力被畫面和動畫吸引過來,學生就在愉悅的心境中,進入了學習的佳境。師生也共同見證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價值。
(一)潛移默化
在學習《太空生活趣事多》這篇課文時,學生們只知道人在太空中是飄著的,對于他們怎樣生活還是十分好奇的。雖然課文中描述的已經十分詳細了,但總沒有看到直接的畫面來的震撼。在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在有趣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宇航員們的辛苦,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太空的求知欲,進而有了想去太空探險的想法。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迪性。
(二)強化觀察
在學習《鵝》時,要讓學生要認識到鵝的高傲,只有借助于視頻、圖片去理解。在出現畫面時,需要學生積極有效的觀察活動,觀察鵝的叫聲、步態、吃相……然而單憑教師講授理解是不夠的,造成對知識的掌握欠深入、透徹。多媒體教學,能將會解決這一難解之題。
(三)集中精華
借助課件可進行高密度知識傳授,對信息進行優化處理。如在學習《矛和盾的集合》時,我們可以先在屏幕上顯示矛和盾的圖形,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后,將坦克再展示出來。將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三、融合傳統,多邊互動,共創高效課堂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通過反饋信息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使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計算機可隨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判斷、選擇題型,學生回答正確,計算機如教師一樣,馬上來一聲“棒極了!”或是給你獻上一束鮮花,學生看了聽了自然高興,興趣盎然實踐證明: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結果比不了解積極性要高。
傳統教學中,如用黑板演示參與人數少,局限性大;如用練習本做,不利于及時糾正;教學效果往往要通過批改學生作業或測驗才能了解到,學生反饋的信息相對滯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練習形式多樣,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反饋信息。這樣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內實現形成性檢測,及時獲得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信息。
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系入手,合理選擇、精心設計、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擴展課堂時間和空間,優化教學環節,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提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設和提供參與機會,增添課堂教學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