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研究性學習是針對當前教育中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而提出的。把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討了在初中數學教育中融合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以及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初中數學教育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研究性學習”日益成為倍受關注的焦點。研究性學習是針對當前教育中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而提出的。許多學生在學校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學習中偏重于機械模仿、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這與素質教育的著眼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去甚遠。為了把素質教育的著眼點落在實處,就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樂于探究的積極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有利于開展研究、培養創新精神和挖掘創造潛能的問題,主動地、合作性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這種學習以學生的行為為載體,有機地融合了學生的認知、情感及社會化的參與方式。其中,“研究”的核心就是探究。綜合來看,研究性學習旨在開發每個人的創新潛能,培養創新人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現和開拓個人生命的價值,從而使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開發和提升。
二、初中數學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證明、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它不僅能給予人們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育中突破原有的學習方式,提倡并開展研究性學習,對于增強數學意識、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學生學習數學的優點在于解題能力很強,但數學學習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脫離,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好,與現代科學技術脫節,學生無法認識到現代數學的力量。初中階段的學生按照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習數學,再加上細心和毅力,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數學認知成績,但未必能夠發展高層次數學能力?!把芯啃詫W習”在數學教育中的開展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現實世界中感知數學、接受數學、應用數學,從而實現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那么,應用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育中是否可行呢?首先,數學的廣泛應用性和其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其次,從認知發展角度來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各種能力及智力品質的形成期,可塑性很強。再次,我國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對數學、學生和社會重新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將數學教育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與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致,為在初中數學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保證。
三、在初中數學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提倡“科學”與“人文”并重
科學主義取向注重的是“物”的世界,是事物本身內部的客觀規律;人文主義取向注重的是“人”的世界,它強調人的主體性,注重情意等非理性因素的培養和陶冶,注重教育的發展性。一直以來,研究性學習所指的“研究”是“科學研究”。在學習過程中強調科學概念、科學方法的獲得以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但這只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方面,如果予以過度強調,就會忽視個性發展,抑制學生興趣的注意點和創造潛能的發揮,同時也會造成學習內容的窄化,使得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多樣性無法得以體現,學生的個性化探究方式也會被抹殺。因此,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科學”與“人文”并重。這種“科學”與“人文”的并重實際上是強調在學習中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運用,將二者有機地融合將會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2.開展研究性學習應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目前,研究性學習比較流行主題式研究,這對于增強社會責任感固然是好事,但每一個研究課題都往這方面靠攏,就顯得有些過于牽強了。畢竟處于思維活躍期的青少年的頭腦中都充滿了幻想和夢想,千篇一律地解決社會問題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把每個人的想法都表達出來,哪怕有些荒唐,但確實反映了客觀實際的想法,反映了他們的思維、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即使出現錯誤,也會為成功積累經驗。所以,研究性學習課題應更多地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和自身的承受能力,以便于學生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為自己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3.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應體現出序列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由一系列的主題單元構成的。其優點是研究主題選擇的靈活性強,有利于不同學校、教師、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進行實踐。但同時也暴露出隨意性大,內容不系統的缺點,即不容易體現出學習內容的序列性和研究層次的遞進感,且易造成與部分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相脫節的情況。因此,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又要照顧學生之間的層次;既要體現出內容的多樣性,又要反映出內容之間的有機的、內在的聯系。
4.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師應適時轉變自己的角色
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應從絕對權威者轉變成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角色的轉變說明,“教師的權威不再是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與討論,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應學會適時地轉變自己的角色,在適當的時機介入學生的活動,充分地為他們提供合作、討論、發表意見的時間和機會,盡可能地讓他們多思考、探索,并在他們遇到困難、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予以及時的指導。
四、結語
本文概述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從實證的角度討論了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可行性,并探討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措施。但這些只是初步研究,其中有許多不足之處應進一步改正,同時還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例如,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有效策略,如何提高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研究技能,信息技術如何盡快在研究性學習中落實等問題。
參考文獻:
[1]趙蒙成.研究型課程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科學,2001,(8):20-23.
[2]李煒.關于研究型課程開發的構想[J].中國教育學刊,2001,(8):33-36.
[3]周青.數學發展現狀與中小學數學教育[J].數學教學,2000,(1):8-9.
[4]章淳立.上海開發中小學研究型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 上海教育,2000,(1):4-6.
[5]安桂清.“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與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