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施楠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應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強調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可分以下四步進行:第一步,情趣開講,初步感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課堂。第二步,活動誘導,逐顯精彩。在課堂中合理設計各種活動,同時符合學生的天性,那么課堂教學將是有趣而又有效。第三步,任務驅使,步入高潮。惰性即是人性,好奇心、好勝心也是人性,有了目標才能更主動積極追求。第四步,游戲結束,意猶未盡。好動愛玩是孩子的本性,有效利用游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潛意識記憶,為學生自我展示提供空間和時間。
一、情趣開講,初步感知
小學生喜歡生機勃勃而又有真情實景的課堂,為此教師應在開講之前將課堂情景化。例如,在講Animals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貼些動物圖片(rabbit,dog,tiger,lion等),然后在黑板上畫上一些花花草草和樹木,或者制作一些多媒體課件(動物園、農場的圖片)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創設出本課教學內容的活動情景,或者播放幾首相關的Flash歌曲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情景中。讓學生能初步感知這節課的內容,再加上教師情趣性的語言導入,這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迫切地想進入后面主課堂的學習,這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活動誘導,逐顯精彩
愛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捆住了學生的手腳,就如同抑制了學生的發展與創新。合理地運用活動能很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對教學活動設計的要求較高,要將課堂中各個環節設計得“人性化”,靈活而又有效,活動設計要隨著活動的開展,知識內容逐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那么教師的知識內涵要豐富,在課堂上的隨機性要高。讓他們在活動的誘導下大聲地說、高興地唱、開心地練、暢快地交流。這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精彩場面不斷涌現,學生的亮點時時閃現。同時要求教師能抓住亮點,更好地將亮點運用在課堂上。這樣學生就會學得開心,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在不自覺中得到了提高。
三、任務驅使,步入高潮
新課標提倡任務型的教學途徑,這是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訂的。每個學生都有好勝心理,喜歡去迎接一個個任務,而任務型教學模式既能激勵他們的信心、磨煉他們的意志、鍛煉他們的情感,還能給他們以成就感。為此,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任務(任務要存在整體性和差異性),讓學生在感知和活動后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任務。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就得到了激發,各個層面的學生在攻關打擂的過程中學會了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這也滿足了各層面學生的要求。還可以在課堂上適時適量地進行知識拓展,滿足部分學生的知識需求。這樣課堂教學就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步入了高潮,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在不自覺中得到了鍛煉,這也有益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
四、游戲結束,意猶未盡
游戲是一項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后(通過以上的三個步驟),教師可采用游戲來復習這節課的內容。讓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靈活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學會合作學習,讓他們的情感得到交流。如,拼圖將新授內容,把star的圖片分成幾塊,然后讓學生進行拼接,其他學生則根據該生的成果用不同聲調進行提示。這樣生與生之間互動教學內容也得以鞏固,同時學生的潛意識記憶在游戲過程中被逐步開發。在游戲中,他們的才情得到外顯,個性得到張揚,他們會帶著一種滿足感和一顆依戀的心走出課堂。
實踐證明,通過英語課堂教學四步曲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體會到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帶給他們學習的無限樂趣,從而使他們學得開心、學得快樂!這不正是我們各位同仁理想而又人性化的教學模式嗎?
參考文獻:
楊蘭芳.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J].赤子,2009(24).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