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在朗讀時存在著各種弊病,其中尤以頓讀現象最為嚴重。小學低年級朗讀中“頓讀”的現象十分嚴重。只有了解了頓讀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分析清楚產生學生頓讀現象的成因,從而找到糾正學生頓讀現象的對策,徹底讓“頓讀”遠離學生,學生終生沉浸在閱讀的幸福之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會不斷地得到提高。
關鍵詞:頓讀;影響;成因;對策
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我們:語文教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而是引導學生讀書的。讀,它本身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方法——一種學習語文(或者說訓練語文能力)的根本方法,小學低年級朗讀中“頓讀”的現象十分嚴重。“頓讀”并非習慣上說的“唱讀”,“唱讀”指的是讀書拖腔,讀到一句話末尾處有明顯的“尾音”,唱讀只是聽起來讓人覺得有點軟綿綿的。而“頓讀”則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嘣。我們要如何分析產生的原因,并結合朗讀訓練的基本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而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使朗讀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呢?
一、頓讀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1.頓讀不利于語感的培養。語感簡單地說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覺,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有的人一讀書就能迅速地與文章的作者實現潛在的溝通,就能很快地與作品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這就是語感能力強的重要表現。然而一個養成了頓讀習慣的學生,幾乎沒有任何的語感能力。
2.頓讀不利于表達思想感情,我們說的有感情朗讀,就是要求學生能夠用適當的速度、語調、節奏讀出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讓別人聽了受到感動。而頓讀的方法把一句話讀得支離破碎,連句子的基本意思都受到了破壞,更談不上表達思想感情了。如前面提到的“你怎么不好好練習本領呢?”一句,如果用恰當的節奏和語氣連貫地來讀,聽起來就是埋怨之中透著關愛,關愛之中透著督促;而用頓讀的方法去讀呢?那最多不過是一種漫不經心的詢問。可見兩種讀法所產生的情感效果大不相同。
二、學生產生頓讀現象的成因
流利地讀,是指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讀得通順流暢,不頓讀,不讀破句子,不中斷朗讀,并能根據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確定合適的朗讀速度。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朗讀時經常出現頓讀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1.有低年級指讀慣性的影響。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時候,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識字的能力及注意能力還比較差,因此在初學讀書的時候,為了減少錯讀、漏讀或添讀等現象,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用手指頭指著讀,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指讀依賴癥,一讀書就想用手指著,即便不用手去指了,讀書仍然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嘣。這種指讀的方式使讀書的連貫性受到了嚴重的制約,通常我們讀書的時候是心、眼、口和諧一致,而指讀的時候,眼睛則必須服從于手指,只要是用手指著讀,就必然形成頓讀,不管你指得有多么快。
2.頓讀的形成也有老師教法不當的責任。我們在聽課中經常會看到有的老師用小黑板出示一段文字,用教鞭逐個字地指著讓學生讀,有的老師甚至掛出小黑板上的詞語也要單個字地指著讓學生讀,學生必須隨著教鞭的移動有節奏地去讀,硬是把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詞語活生生地劈成了意義各不相干的幾個字。有些老師常常讓學生齊讀課文,為了照顧到那些讀得慢的孩子,大家就只好慢慢吞吞的一個字一個字地嘣,結果又是把齊讀變成了集體頓讀。由于老師教學的粗枝大葉,這些細微的問題便得不到及時糾正,結果便導致朗讀指導中的低效或無效教學。
三、糾正學生頓讀現象的對策
學生一字一頓地讀,是因為教師范讀太少,尤其是教師沒有通過范讀引導學生注意到句中大停頓與小停頓。要防止或糾正這一錯誤,我們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頓與小停頓,課文中有時也會出現一些長句子,如果一口氣讀完會很吃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時學會恰當斷句。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朗讀時間,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反復地得到鍛煉,并在朗讀交流中通過示范、檢查等方式,使學生逐步意識到該怎樣在句中停頓。另一方面,這一能力的形成也與學生的語感密切相關。而低年級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方面恰恰是比較缺乏的,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過高的要求,但也要逐步培養。因此,從低年級起,提前閱讀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它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又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他們朗讀水平的提高更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2.教師可采用范讀的方式來進行朗讀指導。通過“范讀”可以讓學生領會句子的停頓、重音及語調的變化,對于那些字數較多的長句子,“范讀”是最好的方法。領讀是教師范讀和學生自讀之間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教學研究表明,在低年級朗讀教學中,教師領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最初的朗讀往往頓讀、唱讀,甚至讀破句子,此時不可忽視技能技巧的訓練。訓練發音、念詞、咬字、吐字等朗讀基本技能,側重引導“讀得正確”;訓練停連、重音、節奏、語氣等朗讀技巧,側重引導“讀得流利”。領讀不僅可以直接有效地訓練學生這些朗讀的技能技巧,更可以為學生自讀樹立感性直觀的榜樣。范讀傳達著教師本人的態度,范讀時的鮮明的愛憎,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如,教學《窗前一株紫丁香》一課時,我先請幾個學生朗讀,集體評價他們的朗讀情況;接著我滿懷深情地給他們范讀了一次,再次評價,使學生在欣賞中學會評價,學會朗讀。
參考文獻:
蘇發柱.中小學閱讀教學“讀”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革新,2006(01).
作者簡介:張磊,男,1977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贛馬鎮官河中心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