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英 溫海燕
摘 要:如果數學課堂真的是無味、沒有情感,學生就會厭學惡學,那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對教師來說又何談教學目標的落實。那怎樣才能在有趣而不失數學味的教學活動中落實教學目標呢?創設情境,讓數學課充滿情趣;組織活動,讓數學課有“趣”“味”。當數學課具備了“有趣”的“數學味”,在學生的興趣和數學味之間達成和諧,數學課上就會“趣”“味”橫生,就會有理想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目標也會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得到落實。
關鍵詞:有趣;數學味;教學目標
一提起數學,很多人就會想到“枯燥、抽象、無味”,而數學課給人的感覺也是乏味、沒有情感,不像語文課那樣優美、生動。因此,讓數學課有趣而不失數學味就成為我們數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那怎樣才能在有趣而不失數學味的教學活動中落實教學目標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一、創設情境,讓數學課充滿情趣
要讓學生學得有趣,就要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趣味化,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將他們最喜愛的卡通形象請入課堂,將神話故事和童話世界穿插入內,著名特級教師錢守旺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就通過一個有趣的“父子對話錄”創設問題情境。
父:如果有1個男人、1個女人,男的占全部的幾分之一?
子:男的是2個人中的1個,所以是■。
父:但有1個男人、2個女人時,男的占全部的幾分之一?
子:男的是3個人中的1個,所以是■。
父:這兩種情況合到一起的話,男的占全部的幾分之一?
子:全部是5個人,男的有2個,所以是■。
父:因此,■+■=■,是吧?
子:嗯,是。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到底應該等于多少呢?引導學生結合“分數墻”進行探究。錢老師運用啟發性的故事,制造認知沖突,誘發了學生的思維。
二、組織活動,讓數學課有“趣”“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很多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過多地關注生動有趣,數學課堂從情境的創設到課后練習無不靈活、生動,甚至能用一個故事或一條線索貫穿始終,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視聽及思考,學生是興趣盎然了,但把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有失數學的味道。因此我們在關注生動有趣的同時不能丟失了數學課本身的學科特點,要“趣”“味”兼顧。著名教師黃愛華教學《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時,就通過精心設計的“三輪游戲”把比較數的方法巧妙地蘊涵在三輪“抽數”游戲比賽中,讓學生在輕松、刺激的比賽中感悟并總結“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第一輪比賽,規則規定:“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個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字先放在個位,再放在十位、百位、千位。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抽了個位上的數字,教師引導:要不要繼續抽下去?抽到十位上的數字,老師又問:要不要繼續抽下去?讓學生逐步懂得,個位上、十位上、百位上的數字再大,但千位上數字小,這個數就小。游戲中學生深刻地體悟到“數的大小”與“數位”有著密切的關系,逐步體會到高位上數字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輪比賽,規則規定:“第一次抽到的數字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數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數字先放在千位,再放在百位、十位、個位。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領會到,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千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大,千位上的數字相同,百位上數字大的那個數就大……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高位上數字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這一比較的順序。
第三輪比賽,規則規定:“每次抽到的數字由抽簽者自己決定放在哪一位上。”在游戲中,學生為了取得勝利,想盡一切辦法使最高位上的數字最大,這樣,既使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培養了孩子思考的縝密性。為了幫助自己的代表隊贏得勝利,下面的學生也和代表“同呼吸、共命運”,不時為代表隊出主意。學生對比較大小與數位及每一位數字的關系有了比較深刻全面的認識。
競賽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場比賽結束,教師讓學生記下比賽結果,進行數學的思考,組織學生交流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和體會。整節課老師都讓學生痛痛快快地玩,開開心心地學,輕輕松松地悟,不僅有趣,還有濃濃的數學味。
數學課要有“趣”就必須了解學生,要在抽象的數學與學生具體形象的認知特點間架起橋梁,數學課要有“味”就必須了解數學,能引導學生會數學的思維。當數學課具備了“有趣”的“數學味”,在學生的興趣和數學味之間達成和諧,數學課上就會“趣”“味”橫生,就會有理想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目標也會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錢守望.錢守望的小學數學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