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已將“科學探究”列入“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實施建議”之中。因此,科學探究既是化學課程的目標,又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新課程標準下,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化學中考試題中實驗探究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分值所占試題的比重愈來愈大。因此,讓學生掌握化學實驗探究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實驗探究;抓好基礎;重視過程;講究技巧
科學探究題是新課標中考命題中一道風景線,它往往從生活、生產實際出發,對身邊常見物質或有趣的現象進行探究,既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知道的能力,又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同時將探究結論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了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價值,這正是新課標中考的要求和方向。但縱觀近幾年來學生在中考中的答題情況,在實驗探究題面前,學生往往顯得六神無主,無從下手,導致失分較多。究其原因,學生沒有一套解答此類題的解題思路及技巧。
結合本人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好基礎
化學實驗探究題看似文字繁多,牽涉的化學知識廣,表面看來高深莫測,實際上它都是以化學實驗為載體,考查化學基礎知識。所以,首先必須掌握好最基本的基礎知識。
1.掌握重要物質的顏色
(1)紅色固體:銅,氧化鐵。
(2)綠色固體:堿式碳酸銅。
(3)藍色固體:硫酸銅晶體。
(4)黑色固體:鐵粉,木炭,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
(5)藍色溶液:硫酸銅溶液等(含Cu2+)。
2.了解常見氣體、離子的檢驗
(1)O2: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則是氧氣。
(2)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H2O:通過無水硫酸銅→白色固體變藍。
(4)CO2-3:稀鹽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5)Cl-: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白色沉淀。
(6)SO-24:硝酸鋇溶液和稀硝酸→白色沉淀。
3.牢記物質的重要性質
如“碳酸鈉”溶液顯堿性,故俗稱純堿;是碳酸鹽,遇酸溶液會放出氣體,該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會不變渾濁等。他們都是解答實驗探究題必不可少的知識。
二、重視過程
1.讀題需認真,找出探究內容
實驗探究題的題目一般都比較長,學生往往耐心不夠,讀題不仔細,出現“讀一題,做一題”“讀到后面,前面的內容又忘了”等現象,嚴重影響答題質量。因此,學生答題時一定要通讀全題,找出需要探究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心里有數,避免答題的盲目性。
2.審題應仔細,提取有用信息
在認真通讀全題的前提下,一定要仔細審題,找出題中的關鍵字、詞、重要現象,提煉出有用的信息,為順利作答奠定基礎。
例,某包裝盒里有一包白色物質,上面寫著“生石灰干燥劑”字樣。一段時間后,某同學發現塊狀固體變成了粉末。
(1)生石灰做干燥劑的原理(化學方程式) 。
(2)為了探究這包固體粉化后能不能繼續作干燥劑,他作了如下探究:
步驟:取適量粉末于燒杯中加蒸餾水溶解,用手觸摸燒杯外壁。
現象:感覺不到明顯的熱量變化。
結論: 。
(3)為了探究這包固體粉化后的粉末里含有的物質,該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步驟:取適量粉末加蒸餾水溶解,再加入幾滴無色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變為紅色。
結論: 。
(4)該同學認為這包粉末里除含有(3)中探究到的物質外,還可能含有其他物質。
提出問題:可能含有 。請寫出證明該物質可能存在的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 。
解析:本題的關鍵是抓住“生石灰”氧化鈣及其在空氣中變質后一系列物質的性質(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同時放出熱;而氫氧化鈣是堿,水溶液顯堿性,并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所生成的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既然固體溶于水用手觸摸燒杯外壁,感覺不到明顯的熱量變化,說明沒有氧化鈣了;溶液變為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說明固體中有氫氧化鈣;那么除了(3)中探究到的物質外,還可能含有的是碳酸鈣,檢驗方法就是加入稀鹽酸,看是否有二氧化碳產生。一旦做到這一點,該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講究技巧
1.敢于大膽猜想
實際上實驗探究試題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平時學習時已學過的,或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關鍵問題是很多學生做題時聯想不到。解答時,學生要善于從實驗、生活、現象、資料等材料中發現問題,結合題目和已有知識進行大膽猜想,并結合猜想的理由或依據進行推斷,在推斷過程中發覺行不通時,再果斷改變思路和方向,并找出原因。
2.學會提煉原理
實驗探究題中的探究內容可能是教科書之外沒學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從給的信息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從有用信息中提煉出規律和原理,看牽涉到已學過的哪些化學知識,再將其遷移到未知的問題上進行科學探究。
3.減少答題失分
在平時的練習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能夠解答探究性的習題,但過失性失分較多,主要的原因在于解答時不夠細心。例如,在設計實驗探究不同種類的催化劑對過氧化氫溶液的催化作用時,一定要強調不同的催化劑的形狀、質量要相同,還要強調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和質量也要相同!所以,提醒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要細心,注意細小問題,養成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何錦程.化學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周光均,男,1966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四川省岳池縣鎮裕小學,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