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輝
摘 要:進行生活化的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時刻關心學生的生活體驗,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拉近學生與知識間的距離。在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過程中,讓學生在自我超越和自我感悟中進行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和學習。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方略的實施過程中,要讓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進行緊密的結合。對新課改下品德課如何與生活接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品德課;生活接軌;探索
我們在進行教學生活化的時候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可以把學習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下,這樣學生就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進行學習,讓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率。品德課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學科,同時也是學生接受思想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應該將教學內容與生活接軌,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開展教學
玩其實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孩子的這一特性,我們可以在進行第一節課教學時帶領學生來到操場,讓學生可以盡情地玩,玩自己平時比較喜歡的游戲,這樣我們就能夠看到和課堂上完全不一樣的孩子,讓孩子把自己的本性完全釋放,進而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學生。這樣,在日后的教學中,就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小學生正是進行感知發展的過程,學生情緒變化比較明顯,很容易就會被一些新鮮事物吸引,所以,我們最好要讓學生主動、自覺地觀察和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對觀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上就會變得非常主動,我們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來進一步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們就隨地亂扔垃圾這一社會現象做實踐調查,讓學生觀察為什么這些人不去遵守社會公德,而是隨地亂扔垃圾,破壞公共環境,這是因為平時沒有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還是因為沒有公德意識?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辦法才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思考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貼近學生的生活來開展教學
一位教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如果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就會對知識進行扼殺。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有了足夠的興趣,才能對知識的學習有強烈的探索欲望,這樣才能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對教學進行參與。那么,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才是進行品德思想最好的教材。比如,我們在進行品德課關系到社會民俗這一章節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思考,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在對這些傳統節日進行慶祝的時候,都會有哪些習俗?還有就是少數民族怎樣對節日進行慶祝的?因為這些問題是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所以,學生可能就會對這些問題比較感興趣,會主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課外他們可能會通過上網或者對長輩進行詢問找到答案。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進行討論學習,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在同學之間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分享,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
三、聯系生活中的小事來開展教學
凡事都要從小事做起,在小事中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本性,我們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很多大道理,但是在課下卻沒有任何行動,說和做的言行就是不一致的。原因是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更多的是追求結果,而沒有對學生進行實質性的教育。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小細節來引出知識,并運用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達給學生。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學生把痰吐到地上,當時我沒有馬上找這個學生談話,我只是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講了隨地吐痰的危害,學生這個時候就要說出自己的看法,隨地吐痰是非常不衛生的,還有的說隨地吐痰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這個時候學生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就會心懷愧疚,并且主動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逐漸地提高自身素質。其實,這個時候教育就會獲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知識的學習就是為了應用于生活,品德課的學習和實際生活的聯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展開教學,要選取和學生生活比較密切的事例來作為案例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的熟悉感,就能夠從心理上接受所學習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后貴霞.淺談新課改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J].發展,2008(12):3-5.
[2]陳智慧.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10-11.
[3]唐智松,鄒紹清.新課改理念下思品課教學設計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04):11-12.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