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那么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呢?在實踐中體會到: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必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使學生達到自主作文的水平。而這些必須通過強化訓練完成。
一、以情生趣,引導為主
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導學方法:首先要以導引情。習作是表現人思想感情的載體,教師要指導在作文中體現自己的真實想法,即贊揚、鞭笞、譏諷、反對什么樣的真實感情。例如,在教學作文《記一場比賽活動》時,學生審明題意后我帶領全班學生來到操場上進行一場拔河比賽。直觀形象的比賽后我追問:這次活動有什么意義呀?發言后,因勢利導:大家想不想記下來呀?形成“我要寫”的態勢。其次是營造一個“我能行”的氛圍。在教學中,學生只有不畏懼,才能敢寫、寫好,我隨機引導學生:作文并不難,只要多看、多聽、多想,每個人都能寫出好文章來。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激趣活動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再次是培養學生審題和選材能力。例如,指導《記一場比賽》一文的審題這樣提問:要求我們寫什么?什么是比賽?重點突出什么?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談。最后綜合敘述進行總結,使學生對為什么寫、寫什么有了明確的認識。
二、導放結合,以創新為主
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要自主、合作、探究,以探究為主。也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深入分析文質兼美,結構清晰的片斷,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通過積累語言,引導學生學知識、學語言、學構段方式。其次進行仿寫,仿寫時,要選擇合適的內容,要有別于范文例段。例如,《古井》一文的第二段,全段是從時間上,由看、聽、想幾個方面來敘述取水的人多。再設計一個切入點,例如,我家門前小店里的人真多呀!學生由此可按結構續寫下去。通過訓練,學生逐步體會到作文就是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作文來源于生活,基礎在于觀察,學生應以觀察為主,通過細致的觀察,辨別出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長此以往,學生習作積極性得以調動,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三、強化訓練,以練為主
訓和練之間互相聯系,相互作用。訓要及時作用于練,練又隨時調整訓,訓時要講究時機。訓練時,首先把一句話寫具體,如“我吃飯”一句,可分解成,往碗里盛飯,端碗,拿筷子,夾飯往嘴里送咀嚼。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寫出的句子就具體多了。其次把一段話寫具體,如寫動物外形應引用分解式,外形包括頭、身子、四肢、尾巴,接著再分解,如頭部又包括眼、鼻、耳、嘴等部分。然后讓學生抓特點描寫。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所寫的內容多、有方向。再次把一篇文章寫具體。例如,以《記一次比賽》為題作文,應把事件分成三段:比賽前為一段,寫清四要素。烘托氣氛,選擇引人入勝的開頭。比賽時為一段這段為重點段,注意過程及場面的描寫,把看到的人物聽到的聲音,由人物的表情動作引起聲音的聯想寫出來,要用詞準確,富有感染力。賽后為一段,寫一寫結果及人物心情,并且點題。通過多練調動其積極性,營造一種愉快活躍的氛圍。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把作文教學的重心從主導這個外因向主體這個內因轉化。多讀勤寫,使其筆下生花;從學生興趣入手,加強觀察和思考,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培養綜合能力,最終才能達到教與學融合,“三主”相互作用的目的。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