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歸音樂本位,關注學生主體,是音樂課堂教學最終的目標。為此,教師應當把音樂課回歸本真,關注音樂主體,讓學生多參與音樂體驗和實踐,用好的音樂美去陶冶學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回歸本真;音樂;學生
教學實踐提示,音樂課應該重新回歸本真,關注音樂本體,注重學生的音樂體驗與實踐,讓學生真正會唱歌、唱好歌,以音樂的美去陶冶學生,以音樂中的情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觀念,具有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這學期我校開展了“‘精講多學在小學課堂中的實踐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它解決了現今音樂課堂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回歸本真。這些年來的教育研究,我做了以下實踐。
一、穿針引線,以喚醒美而巧問
要想讓學生喜歡上音樂課,在音樂課堂上,我們要讓音樂去說明一切,讓音樂達到心怡情悅的目的,不要讓教師的語言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破壞了音樂的美感。
有效的提問就像“引線”和“催化劑”一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還能緊湊課堂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并未真正觸動學生的思維;有的問題問得空洞,學生聽不懂,一臉茫然,學生越聽不懂,教師為了解釋,話就越來越多,看起來好似教師在唱獨角戲。所以,教師要對教材理解深透,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層次分明,有啟發性。如,初次欣賞一首樂曲之后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和參與出發。問學生:“你最喜歡哪一句?”或“你覺得哪一句最有特色?”從中找出學生關注的問題作為課的切入點。聽賞一段音樂后可以問:“這段音樂告訴了我們什么?”充分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與發散性思維。也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提問,會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二、身隨律動,為體驗美而起航
動是兒童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奧爾夫說過:“原始的音樂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律動可以幫助學生借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和情緒,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音樂的殿堂,讓學生體驗音樂的美。
上課伊始,我通常二話不說,音樂一播,就讓學生起立和我一起隨音樂動起來,讓他們用自身的肢體運動感受音樂的變化。如,教學《金孔雀輕輕跳》一課時,我把歌曲的基本節奏融進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中,一開始便以歌曲的旋律為背景音樂帶著學生進行律動體驗,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律動中感受到傣族音樂的韻律,為歌曲學習做好鋪墊。同時,身隨律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擺脫了“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這樣讓音樂教師倍感尷尬的局面,促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了尋美之旅。
三、增強實踐,為感受美而徜徉
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全身各種感官積極參加與體驗,才能有效地讓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逐步深入地學習。愈是年齡小的孩子,愈需要通過直觀、直感和身體力行去學習。因為唱唱、跳跳、玩玩、笑笑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主要形式。奧爾夫強調,讓孩子通過自己做出來的音樂去學習音樂,是最好的方式和途徑。因此,應當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體驗,避免由教師拽著學生走的現象,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人。
四、自主探究,為表現美而綻放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誘導者、組織者和帶頭人。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要給學生套模子,限制學生的思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見解。
如,在學習《海》這首歌曲時,學生提出海:不一定都是溫和的,有時很調皮,有時卻很兇猛。于是我問:“如何演唱才能表現不同性格的海呢?”交流后,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演唱《海》,體會音樂元素變化后帶來的不同感覺。最后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這首歌曲。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發揮特長的機會。
要想上好、上活音樂課,教師就要著力使音樂課永遠充滿著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喜愛音樂課,想上音樂課,在音樂的懷抱中體會音樂的美,在音樂課中獲得別的學科所沒有的快樂感受和心靈撞擊,全面提升音樂素養。
總之,回歸音樂本位,關注學生主體,這應是我們音樂課堂教學最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靈瑛.準確定位,回歸本真,讓音樂課堂歌聲嘹亮[J].考試周刊,2011(72).
[2]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林藝珊,女,1975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一級小高,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