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花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并喜歡上了“情境創設”這個教學手段。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有意識地通過“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課堂充滿生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出現了很多的偏差和誤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一些感悟,通過在Excel的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來分析這些誤區和解決的方法。
一、情境創設沒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很多教師的第一個誤區在于認為情境創設是導入部分才使用的,認為只要開頭時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目標就實現了。學生的注意力是有時效的,也許對于教師精心準備的導入會表現得非常感興趣,有了學習的欲望,但是這樣的新鮮感只能維持一小段時間,如果沒有后勁的維持,興趣會逐漸衰落,直至失去學習的動力。甚至于,有些教師的導入非常奇特,相比較新授部分的沉悶和循規蹈矩,學生反而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反差,出現抵制心理。這些狀況的出現,就完全違背了教師的教學初衷,適得其反。
情境的創設應該是持續的、環環相扣的,將整堂課的教學任務貫穿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例如,在教授Excel的排序、篩選這兩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設計了外出旅游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將這幾個知識點融入其中。首先,教師預先設置了一張有多個景點的旅游攻略,包含線路、向往指數、門票價格、路程、住宿費、天數、餐費等項目。問題一,不考慮費用,只根據向往指數來決定,那么應該到哪些地方去?問題二,出現了向往指數相同的情況,再考慮費用,那么應該選擇到哪里去?問題三,兼顧家人選擇的幾個條件后,找出最適合的線路。在這樣的一系列選擇后,排序和篩選的大部分操作要求都能涉及到,學生的學習活動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有層次、有梯度,問題間的銜接和過渡也非常自然。
二、情境創設脫離教材和教學實際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為了給教學內容包裹一層漂亮的外衣,也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要貼合實際、貼合學生,一切情境的創設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宗旨的。有些教師的情境創設只能稱之為“點綴”,和教學實際之間有空隙或者是有點牽強附會。有位教師在教授Excel的基本公式計算的時候,創設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創業者”的情境,要求學生在土地成本、政府稅收、生產成本、利潤等項目中,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從而學會公式的使用方法。雖然這位教師的設置的計算項目很簡單,只需要用到加減乘除基本項,但是他卻忽略了學生對于那些陌生的名詞已經產生了畏懼感,簡單的計算也被學生想象得很復雜,反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一味的疲于接受新名詞。看得出,教師是花費了一定的心思來備課,希望這個與眾不同的情境能成為出彩點,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不外乎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和教材脫節過多。
教學情境的創設只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引導,如果說引導學生走的不是自己熟悉的道路,那學生只會迷失在道路兩邊的風景中。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學生,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來設計上課的流程,可以利用懸念來誘發學生,但是只限于學生“跳一跳能夠到”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鄰近發展區”的理論。我們可以使用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來完成教學,如平時零花錢的統計與計算、班里某次考試的成績分析等。
教師還要善于將理論化的知識點通過形象的比喻、或者與實踐相連后的感悟傳達給學生,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陶行知先生有個理論:“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要讓學生掌握的知識不能“橫空出世”,要建立在他們已有的知識架構上,這樣知識才能在扎實的基礎上繼續不斷向上累積。Excel中有關工作表與工作簿的關系,教師就可以拿著平常的活頁文件夾來講授。活頁文件夾就是工作簿,里面的紙張是工作表,默認情況下一個工作簿里夾著三張工作表,但是可以自己增加或者減少紙張的多少,如果一張紙都沒有,那么這個工作簿就是無效的,也就是說一個工作簿里至少要含有一張工作表。如此比喻和演示后,我想學生肯定會理解和掌握工作簿與工作表之間的關系了。用形象的事物來解釋抽象的理論,用感性的認識來幫助理性的思維,這才是情境創設的目標所在。
三、情境創設脫離了“情感”的需求
“情境創設”,既要有“情”,也要有“境”,而且“情”要在“境”之前,就是說要在有情感共鳴的前提下,設置特定的教學環境來為教學服務。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是單方向的,單純地從自己的教學需要出發,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想法,以及年齡、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因素。教師在設計“情境”的時候,有必要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再選用學生身邊的材料,創設出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既新奇又蘊含教學內容的情境。很多時候教材因為出版時間的原因,上面的例子往往早就過時,教師卻仍在嚴格按照教材上的素材開展教學,學生用著這樣的材料來學習新的知識,就像是在分析昨天的天氣預報一樣索然無味。例如,在《初識Excel》教學時,有些教師使用還是2008年奧運會甚至更早之前的數例,這樣的教學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不言自知。當然,也不能迎合過度,像對著鄉村的孩子用Iphone做例子也不現實。總之,情境創設的前提是要能讓學生樂意去探索、樂意去接受。
情感的交流也是雙向的,有些教師為了將學生引向自己的教學方向,設計的提問完全是“猜謎式”,學生迷茫而不解教師目的,教師萬般兜圈子恨學生不解其意,雙方都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一節《Excel圖表制作》的課上,教師原設想用往年奧運會金牌數據來引出圖表的制作,所以在導入部分,教師提問:“同學們,說到2012,你們想到了什么?”原想著學生會想到暑假中的奧運會,誰知學生異口同聲:“世界末日。”頓時教師很尷尬,學生很無辜,聽課教師也忍俊不止。可見,情境創設好了,如何通過提問來導向目標,也需要教師的設計。這個設計,必須站立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了解他們的思維狀態,情境中的問題要具有方向性、價值性、新穎性。方向性是指問題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而提出,具有一定的指導方向,而不是漫無目地得需要學生來猜測。價值性是指問題的提出,是有助于學生在所求新知時進行思考的,而不是為了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目的。新穎性即是否有吸引學生的力量,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人的思維具有發散性,雖然教師設置好了學生學習時思考的路徑,但并不意味著學生都會循規蹈矩地一路走下去。新的教學模式下,要允許和鼓勵學生存在“相異”的想法。學生對教材、事例、解決方法產生不同意見的時候,教師應該看到他們積極思維的方面,通過幫助和點撥他們的疑惑后得到的結論,比強壓政策下得到的知識掌握得更加堅固。一時的迷惑或許是某些知識點掌握不充分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積極引導,甚至可以進行思想的碰撞,“教學相長”才能真正體現。并且,這樣的碰撞后,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形成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良好個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