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地理在初中學校教育中處于小學科地位,中考中所占分值不大,但作為義務教育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構成了初中學業考試的一部分。因此,提高地理教學成績是每位地理教師的工作目標。下面簡單地說說我在教學、備考方面積累的一點經驗和做法,與大家交流。
我認為地理中考要取得好成績,應做好日常教學和考前復習兩個重要環節。
一、從基礎教學抓起,培養興趣,指導學習方法
首先,要在教學中把握課改動向,理解課標要求,力求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是提高地理成績的前提。要學好一門學科,首先要有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地理,就要讓他們感覺到地理知識不是空洞枯燥的,而是看得見摸得著,就在我們生活中。因此,我在教學時盡量聯系生活實際,注意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講地球公轉時,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影子長短、晝夜長短的變化;講天氣氣候時,讓學生從自身感受理解天氣氣候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學習聚落與環境時,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我鎮村莊分布情況,分析造成各村莊規模大小不一的因素,學生不僅興趣盎然,也切實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
其次,要指導學生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生命。改變學生只重文字敘述、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建立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學習模式,教會學生看圖、讀圖的技能,養成利用地圖解決問題的習慣。根據我的教學實踐,在地圖教學方面采用的方法有:
1.看圖填圖
課堂充分利用好地圖冊和填充圖冊,把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落實在圖上,強化空間概念。
2.動手繪圖
動手繪制地圖和示意圖是地理思維內化和呈現的過程,能加強對地理事物分布的記憶和對地理特征的理解。比如,繪制海陸分布圖、國家輪廓圖、中國地形圖、中國鐵路線分布圖等。尤其在會考復習階段,建立專門的繪圖本,便于學生積累復習資料。
3.識圖析圖
要指導學生掌握讀圖的步驟和方法,先看圖名,從而弄清圖的內容;再讀圖例及其分布,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總結圖中地理事物的特點、分布規律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制約的關系,注重對地理現象成因的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尤其是區域地理部分,明顯地貫穿著一條主線:位置(緯度、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氣候、地形對河流的影響;位置、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因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這項分析能力從七年級下冊《亞洲》章節開始應逐步培養并加強。《亞洲》單元是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開始,方法指導到位,對后面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理解東南亞的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歐洲西部發達的畜牧業;日本、俄羅斯工業的分布;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自然人文的差異等。
二、充分做好考前復習,提高綜合解答能力
科學的復習,是中考會考取得好成績的重要環節。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出詳細合理的復習計劃,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三輪復習法。
一輪復習集中全力通教材。雖然是緊扣課本,但應和新授課相區別,避免簡單重復課本,重要的是理清知識脈絡,重視知識結構的梳理。在復習時按課本編排的章節首先整體把握知識框架,以圖表的形式理出知識結構,構建章節的整體概念,以便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主要知識。為避免學生在復習中產生倦怠心理,在通教材的過程中盡量采用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照知識框架,自己找出考點掌握課本知識。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教材及考點的把握也很重要,備課時應仔細對照課標及考綱要求,分清主次。對一般性問題和學生普遍掌握的內容可點到為止,重要考點和學生掌握的難點問題,要精講多練,比如,經緯線及經緯網部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
二輪復習以專題為主。地理中考面臨四本書的復習,很多知識在課本中分布較為分散,二輪復習可以打破教材順序對四本書的地理知識進行整合,大致歸納為:(1)地球與地圖;(2)地形氣候河湖與農業專題;(3)自然資源與工業專題;(4)地理計算專題;(5)圖文材料時事熱點專題。專題復習使綜合地理與區域地理相結合,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有機統一,學生不僅理清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還掌握了對這一類問題的解答思路。同時加強區域間的對比和類比,在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等方面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分析原因,掌握規律。
三輪復習以做模擬題為主。結合中考指導,進行實戰練習。加強綜合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讀圖用圖、材料分析題的練習。通過模擬實戰,一方面做最后的知識漏洞檢測,更重要的是把握試題風格,掌握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題技巧。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科學的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提高公民的地理素養,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用的知識而努力。
參考文獻:
丁書亞.淺淡初中地理教學的規范化[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6(Z2).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