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不少省市的語文中考作文題都設為一“大”一“小”兩種,其中小作文往往建立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是文本解讀的一種創新延伸。在課本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用這種形式,讓課文成為學生寫作臨摹的范本。這種小作練筆,字數要求少,占用時間短,不僅是對課文知識的鞏固、遷移,更是以一種春風化雨的方式滋潤學生的寫作天地,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如春筍拔節而上。
關鍵詞:小作文訓練;語文;課本教學
如何使用這些范本設計小作文題,達到“潤”筆目標,可從以下幾點考慮:
一、表達方式之“潤”
初中語文新課標中有具體的文體寫作要求,而每一種文體的寫作都是以“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為基礎,學生必須能正確地運用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這五種表達方式。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都是議論文,可設計相關的小作文題:“請模仿《敬業與樂業》的寫法對這樣的同學進行勸說,150字。”雖然學生對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并不擅長,但也寫出了不少可登“大雅之堂”的佳作。下面是一位學生《敬業與樂業》中小作文題的習作:
這位同學,你這話就說得不對了。你嫌學習苦,那不學習就不苦了嗎?上網?逛街?做這些娛樂活動就不苦了嗎?上網時間長了眼睛會疼吧。逛街時間長了,你的腿會酸吧。所以這么看來,不學習的苦也并不比學習的苦少到哪里去。何況作為學生,學習不是你的天職嗎?因此,與其被逼著去學習,苦上加苦,倒不如主動去學,苦中尋樂。要知道,苦是免不了的,但樂卻可以自己創造。
這位小作者針對學生中的普遍現象,模仿課文反駁的方法,風趣中流露出對學習生活的高度認識。
二、描寫技巧之“潤”
初中生的寫作以記敘文為主,經過小學六年的寫作訓練,已能運用一定的描寫技巧,使內容具體充實。人物描寫能使用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景物描寫會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作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作為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練好基本功的同時,更要發現他們寫作上的欠缺之處。
例如,課本中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有一處經典的外貌描寫。出彩的是作者把這個人物放在二十世紀初期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中,突出封建文化思想對他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孔乙己成為舊時代下層知識分子的代表,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成了讀書人迂腐、清高的象征,可見這一形象多么深入人心。抓住關鍵,設計作文題:“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孔乙己一樣,身上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請仔細觀察,選擇身邊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人,作具體形象的描寫。”學生習作展示如下:
我的奶奶是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她生得一副五大三粗的模樣,個子很高,體重更是不輕,但聽說她曾經瘦得皮包骨。奶奶很能吃,這也就養成了她的一大“壞習慣”——貪多。每次煮飯、煮粥,她都要放很多米。有時明明已經放得適量了,剛放下米斗,她卻又思索一番,隨即拿起米斗,又小心翼翼地加進一些。所以吃飯夾生,吃粥像羹,這種情況在我家不足為奇。炒菜更是,只見那鍋里堆滿了食材,奶奶一次次地翻炒顯得很是艱難,但她依然樂此不疲,臉上盡露滿足的笑容。自然地,這些菜吃了又剩,剩了又吃,可算是遭罪。爸爸媽媽以及我實在忍無可忍。聽到我們的抱怨,奶奶放下手中本來用來盛湯的飯碗,咽下滿嘴的飯菜,無奈地解釋起來——原來是兒時的奶奶被餓怕了啊!
三、語言文字之“潤”
寫作需要一個詞匯、語句儲備的過程,課本教材中的各類文章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庫藏。
例如學完李瑛的現代詩《我驕傲,我是一棵樹》,鼓勵學生仿照本詩的結構,以《我驕傲,我是 》為題創作詩歌,學生就給了我意外的驚喜。下面是學生的一篇習作——《我驕傲,我是一張相片》:
我驕傲,我是一張相片。我出生在那個難忘的昨天,我又塵封在這個雅致向陽的小房間。我能想起那天的同學攥緊了手,我能記起他們每個人的笑臉。
空氣告訴我不要太過注重表面,我便褪去一時的光鮮;陽光告訴我不要吝嗇笑顏,我便賣足力氣,讓所有人都注意到我的耀眼。漫漫四季,茫茫晝夜,教會我不能一直這么停滯不前;流年如水,光陰似箭,讓我展望——更高的天,更廣袤的世界。
我仍記得——九九嚴寒,端坐于霜天,賞萬世孤雪;炎炎三伏,不下屋前簾,觀一池紅蓮。我還記得——初春三月的紙鳶,和花叢中的蜂蝶;深秋八月的落楓,和遠空中的孤雁。
小作者雖是模仿《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的結構,但寫得文采斐然。詩中“孤雪”“紅蓮”“落楓”“歸雁”等意象,極富想象又別有意蘊。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小作文雖不起眼,但讀寫結合,堅持練筆,提高寫作“細無聲”。
作者簡介:杜慶紅,女,出生年月:1977年8月,本科,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浦頭中學,研究方向:淺談課本教學中的小作文訓練。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