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之間的感情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產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條件。只有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才能促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溝通是心靈的橋梁,師生間的溝通可以改變教育結果。
關鍵詞:愛心;耐心;誠心;專心;同理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愛護兒童。”那么,如何才能愛護好學生呢?關鍵在于溝通。
一次成功的溝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有些教師,雖然用心良苦,但由于表達的方式和方法不對,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到學生,使學生產生逆反、抵觸心理,還會因為教師不理解自己、不關心自己,而對教師產生埋怨、不信任等消極的情緒。我國教育名著《學記》中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可以遷移到學習上,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由此可見,師生之間的溝通在教學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師生之間如何做到有效的溝通呢?
一、愛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具體表現。教師的愛心能驅使老師以最大的耐心和韌勁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挖掘自身的潛能,創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管學生是聰明、駑鈍、乖巧或淘氣,他都是一個真實的個體,需要被接納,也唯有老師用心接納,學生才能把上課當成一種享受,而樂意學習。如果教師缺乏這種愛,對學生冷漠無情,甚至對他們感到冷漠,動不動就嚴加訓斥,學生就會緊閉心靈的大門,勢必造成師生關系緊張,使教育活動受阻甚至中斷,最終導致教育的失敗。相反,如果學生愛這個老師,即使老師的態度嚴厲,他也認為那是愛的表現;如果學生不愛這個老師,即使老師很慈祥,他也會覺得那是虛偽的表現,讓人難以接受。可見,愛心是與學生建立情感的基礎。
二、耐心
“耐心是一種品德,是取得教學成功理所當然的必備條件。”當你的心情不好或煩躁時,切莫去做后進生的工作,因為你沒有耐心聽他的理由、聽他的“述說”,更不可能給他機會。遇到后進生不良行為出現反復時,教師一定要有耐心客觀分析不良行為反復出現的原因,要及時發現、及時抓住、及時誘導,做到防微杜漸。教師有了耐心,就不會責罰學生,就不會對學生失去信心。有了耐心,我們就會冷靜地對待學生身上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妥善地加以解決。學生會被教師的耐心所感動,從而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教師擁有耐心,也使得自身每天都擁有一份好心情,去體驗教育成功的喜悅。
三、誠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需要贊美。善意的、及時的贊美實際上是一種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資,是一種驅使人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一個學生,哪怕是班上學習最差、行為規范最差的學生,也一定有他的閃光點。教師應抓住他們的閃光點作為教育的切入點,要把握時機,不管用語言、肢體、眼神、動作、表情、評語,只要是真心誠意的,學生必然感受深刻。一篇情理交融、鼓勵性很強的評語,一段肯定、稱頌的贊美之詞,如果教師能巧妙地運用這些激勵的方法去贊美學生,那么學生就會心情愉悅、精神振奮,這種教育的手段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贊美學生,一定要把握“度”,既不能人為地拔高、摻水、使假,又不能蜻蜓點水、不著痕跡。這就要求真心誠意,還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贊美的效果。
四、專心
“溝通從心開始!”老師只有專心聆聽學生的訴說,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個性和真實想法,才能捕捉到學生的需要與愿望,從而準確地找到問題的切入口,走進學生的內心,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聆聽時聆聽者應該凝視對方,面帶微笑,友善而放松的表情通常表示接納和有興趣聆聽,比如,頻頻點頭表示“我明白”“請繼續講”等意思。打斷學生的話或阻止學生講話,或對話時心不在焉,往往是師生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
五、同理心
同理心是人與人溝通的前提。在與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如果老師能從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學生的處境感受、信念和態度,并能有效地將這些感受傳遞給學生,學生會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從而產生溫暖和舒服的滿足感,這種感受可以誘發出彼此關心愛護的溝通氛圍。
同理心要求溝通雙方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如果把同理心誤認為認同和贊同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教育就失去了導向作用,也就不能實現培養人的目標。
總之,師生之間的真誠溝通是雙向互動的,一切良好的溝通都源于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愛,只要老師與學生之間能以心換心,用真誠換真心,才能架起師生間感情的橋梁,那么你的一切溝通行為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思群,屠榮生.師生溝通的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姜榮奎.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3]王春燕,張育.消除逆反心理培養師生情感[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
作者簡介:馬駿,女,1974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遼寧省鞍山市第四十八中學,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