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教育一直是現今社會的前沿思想,決定其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道德的提升。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教育,是對于生活本身的回歸,教師道德的超越正是教育自我實現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教師;道德教育;實踐
現代教學,對于學生的評價、考試機制占據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的德育理解。越來越多的教師出現失德和失范現象,生存狀態不佳,工作激情也開始衰退。究其原因,有教師自身的社會地位、福利、學校管理等客觀因素,更有教師自身的性格、能力和道德等主觀因素。
一、教師的道德表現
道德,在傳統文化中被分為“道”和“德”兩部分,道德的道性注重規范價值,道德的德性注重品質價值。教師道德同樣包含兩方面:一方面,社會對于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和行為準則,是外在的,是道性;一方面,教師自身的職業行為和品德特征,是內在的,是德性。教師道德是個體道德和職業道德的統一。
1.由于工作對象是青少年,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生命個體與生命個體的對話,教師的自身素養、性格、學識、價值觀等對學生會產生影響。以學生為主,教師與學生交流,就形成了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無私地關懷學生,對學生個性尊重和寬容,針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發展他們的特長,挖掘他們的潛力。
2.在教學中,教師從時代的變化,學生心理和需求的角度出發,對教學進行反思。“三省”自己,包括自己察看自己、自己審視自己、自己檢查自己,是一個人品德形成的依據和基礎,是培養個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綜合方法。在道德反思中取得成功。舍恩說:“實踐工作者特別是借由他與情境對話的能力,創造了一個可理解的、和諧一致的構思。在反思性對話中,實踐工作者解決重新框定問題的努力,將會衍生出新的行動中的反思。”教學反思基于教師的實踐產生,是將“會學習”與“會教學”有機地統一,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的過程。
3.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師之間的交流是技能提升的有效因素。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眾多教師思想的觸碰必然會激起更加先進的教學方式的產生,教師起到榜樣作用,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與他人一起分享好的學習方法、解題策略,共同合作使大家一起得到進步。在合作中,提升自己,共同分享酸甜苦辣。
二、教育的本質
教育是培養人、教育人的事業,從本質上看,教育是理想的事業。一個教師,如果沒有理想,不可能走得很遠。
“教育是在本質上實踐的”,源自于馬克思的著名論斷——“社會生活是在本質上實踐的。”教育的存在,因為教育有一種向善的力量。“教育在本質上的實踐”明確了教育的實踐性質,實踐是一種活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向善,教育作為一種活動,改造人,把人往善處改造。教育作為實踐形式,是人對人的活動,不是人對人以外對象的活動。當前的很多人往往將學習作為技藝的體現,不把自己升華到更高的層次,正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偏離,是對教育本身的背離。
教育在實踐中實現,實踐是教師獲得認同的基礎,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教育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教育的本質是對道德的延續,是道德的教育。
三、教師道德發展的必然走向
1.教師道德提升有助于精神世界的飛躍。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注定要處于社會邊緣,成為物質的貧瘠者。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層次要求下,教師應該不斷地反思自己,吸取先進理念,超越自我,學會揚棄,以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思想性來獲取知識,豐富自己的精神領域,從而達到精神世界的不斷飛躍。教師道德的提升,才會保證學生的人格完整,以學生的需求為教學指向,構建交流的平臺,實現自我道德的同步提升。
2.教師道德構建促使道德教育回歸生活。道德存在于生活中,以往的道德教育只是學生片面學習知識,教師系統灌輸知識,將戒律條款灌輸給學生,然后通過考試反映出來,在實踐中成為一紙空文。針對道德教育的嚴重缺失,道德教育對生活的回歸則提供新的生命。教師道德的重新建構促使道德教育向生活回歸。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素質教育遲遲無法登上歷史舞臺。一方面,社會對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教育實施本身存在教育誤區,教師道德的淪落正是對教育的背離。教師道德的提升,不僅促進了道德教育的發展,而且對于學生道德的形成是一管潤滑劑。教師道德的形成,可以為其獲得奮斗的動力,走到創新教育的彼岸;同時教育事業也將得到發展,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向善而成,學業水平必然得到提高。道德的力量是思想的蘆葦,必將深入骨髓,開出燦爛的花朵。
參考文獻:
高國希.道德理論形態:視角與會通[J].哲學動態,2007(08).
作者簡介:陶曉燕,女1981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研究方向:政治教學方面。
?誗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