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音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中學生還處在心理和生理不成熟的階段,對音樂表現還缺乏情感,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音樂情感,成為音樂教師的追求目標。音樂是藝術,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感人的社會功能,能凈化人的心靈,鼓舞人們的斗志,振興人們的精神,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學生;音樂情感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師通過音樂審美活動可引領學生進入情感世界。每節課,每個音樂知識都需要情感的投入,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音樂情感?筆者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讓學生在音樂中發現情感
中學生已經逐漸步入青春期,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審美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完整且日趨成熟。但是,他們在音樂情感方面缺乏重視甚至被忽略。沒有情感的音樂就達不到音樂的完整,更體現不了音樂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音樂中發現情感。如,學《愛的奉獻》中,我讓學生先聽曲調,再聽歌詞,在聽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出音樂語言和情感之處,教師一邊提問,一邊叫學生回答問題:你們在音樂中聽到了什么?談談音樂中的音調和旋律是什么?聽完第一遍后,有學生說“我聽到了愛心呼喚”。聽完第二遍,有學生回答:“這是一首充滿仁愛的頌歌。”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肯定,他們被這首歌曲中深情的旋律和呼喚式的音調感染了,已經發現了音樂中的情感并完全進入其中。教師教育學生要富有愛心、奉獻愛心,使他們的心靈得到美化,從而獲得音樂美感。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二、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情感
音樂不能直接用音響再現生活,也不能像文學作品一樣用語言塑造形象、描寫細節。如,《書舜典》說“詩言志,歌詠言;歌,詠其義而長其言。”說明音樂是通過意境情感的刻畫來言志抒情、傳神寫心的。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情感,成了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和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對音高、節奏、力度等音樂要素的鑒別;而且要培養學生對旋律、節奏、結構、形式等音樂感的感受;還要對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等音樂心理因素、審美感知力進行培養。如,在《十送紅軍》的教學中,首先,我讓學生在音樂中找出音樂要素,有學生說這首歌曲音不算高,但節奏慢而又平穩,能讓人回憶往事。其次,我讓學生談談聽完音樂后的感受,有學生說這首歌仿佛讓我看到了當年紅軍留下的身影;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老區人民對紅軍依依不舍的哭泣聲;最后,我讓他們在音樂的世界中感受并體驗音樂中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
三、讓學生在音樂中創作情感
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創作情感?我試用了以下方法進行教學:(1)發揮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中學生正處于充滿活力、想象豐富的時期,在音樂中我讓學生發揮想象。(2)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靈活運用音樂語言,掌握已學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以自己獨特的感受來理解音樂、表現音樂。②重點突出音樂美的表現要素,引起情感反應。(3)鍛煉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藝術來自生活,要在生活中積累和挖掘音樂素材,在生活中創造音樂題材,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能動力。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有一題為《空谷回聲》要求學生為本歌創作譜曲。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比利時《回聲》無伴奏混聲雙四部合唱,然后,讓學生找出音樂素材和情感;其次,我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親臨自然,探索大山深處的回聲是怎樣形成的;再次,我用音樂故事引發學生創作靈感,如:阿炳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二泉映月》的二胡名曲;第四,我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用聽、唱、視、寫、憶等手段,把所采集到的音樂素材記錄下來,將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寫成樂譜,再進行整理和加工;最后,我讓學生對創作的音樂進行評述,并與同學分享。
總之,音樂是一種完美的藝術,它需要人的情感投入才能達到完美,才能真正讓音樂獲得美感。同時,讓學生在音樂世界中感受并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
作者簡介:林玉華,女,1979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中學,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學。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