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飛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在國內高職院校中率先開設了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招生對象為普通高中畢業生,學制為三年。 經過幾年建設,該專業形成了“項目化專業核心課程、校內實驗實訓室動手實踐、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全過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主要面向汽車生產、電子裝配、機械加工、食品、新能源等行業企業,主要從事包含機器人本體示教編程、PLC 端控制編程、人機交互界面編程、工業機器人系統調試維護等,以及工業機器人技術銷售和售后服務工作,具有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課程主要分為基本素質課程和職業能力課程,其中職業能力課程又包括職業基本能力課程、 職業專項能力課程和專業綜合能力課程。 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如圖1 所示。

圖1 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圖
為全面把握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學習、創新認知度等基本情況,筆者對該專業2011 級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
1.該專業學生進校時的高考分數普遍很低,有的甚至剛過大專分數線。
2.全班30 人,有29 人認識到個人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3.30 人中只有2 人在平時注重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28 人對個人創新能力培養不關心。
4.大多數同學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調查結果表明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進校普遍成績較低,基礎較差,個人創新能力培養積極性不高, 所以對該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在環境、手段、機制方面都有所突破。
學校教師及其領導必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思想上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才能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學校要鼓勵該專業的學生積極參加院級、 省級甚至國家級學科競賽和技能比賽, 例如工業機器人專業要開展機器人組裝調試大賽、機器人編程大賽等,通過比賽來檢驗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 專業導師引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或申報省級創新訓練項目, 通過這類課題和項目來拓寬學生的視野。 要鼓勵學生考取和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書,學生畢業時,能夠有1-2 本技能培訓證書、上崗證或職業資格證書。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還要求工業機器人專業學生畢業前考取歐姆龍工業自動化技術(PLC) 證書、工業機器人編程員證書、維修電工(中級)證書等(多選二)。 學校扶持一批專業社團(機器人應用社團等), 通過組織社團活動、講座、 比賽等, 使社團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場所。
在社會創新環境方面, 企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學校要發展幾家與專業相關且有一定知名度和技術的企業作為合作單位。 企業也要配合學校教學,把新技術、新工藝引入到學生課堂中去,同時也要積極吸納實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 要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并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條件。
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 學生在自身創新能力培養上處于被動角色。 通過調研發現,學生對創新能力培養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學生的觀念還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上,始終把老師放在學生學習的主導位置。 學生在創新能力培養上也認為是“老師要我創新”,學校要合理引導,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使學生認識上升到“我要創新”的層面。
要使學生在創新能力培養上處于主導地位,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起點。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在入學時就去參觀學院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觀看安川、電裝等公司的機器人做演示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專業老師也經常給學生做相關的講座和報告,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前沿技術,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 其次,學校對勇于創新的學生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一份獎品或一張獎狀,都能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推動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理論學習和知識傳授為主,老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 這種培養方式,極大地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欲望和積極性。
學校首先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下工夫, 使改革后的課程體系能為學生知識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服務。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團隊教師根據人才需求分析、崗位群任務分析、課程分析以及教學分析,構建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把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提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該團隊已經開發6 門專業核心課程, 并根據學院實驗實訓條件編寫完成了配套教材。
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安排上,老師也精心準備,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動手實踐能力、專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教學手段上,老師采用頭腦風暴、角色互換、動手實踐、動畫演示、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向學生提問,讓學生獨立思考或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要積極鼓勵學生向同學或老師提問,對于學生一些“奇怪”的想法,老師不能一味否定,要對學生善于思考和想象的精神予以表揚,這些“奇怪”的想法,也許就是學生創新的源泉。 老師在課堂上也要不斷向學生灌輸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使學生在思想上有所重視,也要適當地向學生教授創新方法和技能。 最后,老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融洽的學習氛圍。
學校引入相應激勵機制, 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首先鼓勵老師勇于創新, 并把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引入教學。 對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大賽、技能競賽的老師給予物質獎勵。 對于學生,學校經常舉辦創新比賽和創新活動,激勵學生勇于創新,并對學生的新想法、 新發明、 新制作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幫助學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同時要允許有實用新型或發明專利的學生開辦公司, 并在政策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 學校要獎勵創新成績優異的學生,對創新大賽得獎的學生給予學分獎勵,并在學生畢業時優先考慮推薦工作。
要更好的實行創新教育,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教師是根本保證。鄧小平曾指出:教師是學校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所在。 所以,學校在教師數量、教學水平、隊伍結構方面要下大功夫。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為了適應專業發展的要求,引進一大批青年教師并充實到教學一線。該專業與日本電裝公司、安川機器人公司、金石機器人常州有限公司等企業深度合作,建立了一個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該專業教學團隊被江蘇省評為省優秀教學團隊,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83%,兼職教師比例為27%, 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老師占72%。團隊經常派老師到國內外公司培訓學習,并安排老師到企業社會實踐,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高教師專業實踐水平,同時也把企業的新技術帶回課堂。 學校也鼓勵老師進一步到高校進修, 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并對進修老師給予經濟資助。
國家的發展,關鍵在于有沒有創新性人才,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關鍵在學校。 本文論述了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對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些思考和措施, 這些方法同樣也適用于先關的其它專業(如自動化、電子技術等)。 總之,學校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并把相關政策和手段付諸實踐, 真正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合格的創新性人才。
[1]韓玲,顧俊凱.改革傳統大學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 2010,(6).
[2]閆永.高職院校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2, (9).
[3]李艷坡.湖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單獨招生現狀與對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0.
[4]譚坤元.創新競賽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相關關系研究[D].南昌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