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功文 宗 怡 何雅琴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明確的首要問題。 作為高職院校,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遵循 “以人為本、崇尚技術、開放共享、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將學生定位為準職業人,依照職業(學業)生涯規劃、職業素養培育和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培養主線, 凝聚教育與教學的育人合力,扎實抓好第一課堂、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 探索并構建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模式。 立足職業人才的全面發展, 向著“以人為本”的發展教育觀轉變,加強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現實要求。
素養一詞的定義在《辭海》中為“修習涵養”,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是指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我院把學生的素養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基本素養,主要貫穿于文明修身工程;二是職業素養,主要貫穿于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 三是人文素養,主要貫穿于人文素質提升工程。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 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 按照冰山理論的說法,職業行為是顯性的,而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是隱性的。 對高職學生而言,其內涵可以界定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能、具備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 懂得與人合作和溝通的團隊意識。
將高職學生定位為準職業人, 需要從三個方面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一是認清社會形勢,把握人生方向;二是認清行業發展,定位職業目標;三是認清專業內涵,做好學業規劃。 在認識的維度上,按照從宏觀(社會)、中觀(職業)到微觀(專業)的次序進行思考, 在行動的維度上, 按照從微觀 (學業規劃)、中觀(職業規劃)到宏觀(人生方向)的次序逐步深入。
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就業能力和崗位遷移能力的基礎。 在三年的學習期間,第一課堂是教學課堂和實訓基地,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此基礎上開發第二和第三課堂。 第二課堂是專業社團和技術講座, 主要培養學生的項目開發和管理能力,包括團隊意識、敬業精神、行業認知和項目管理等。 第三課堂是拓展校外平臺,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社會實踐和項目實踐, 主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在引導學生培養專業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上,需要整合思政工作和教學工作的師資力量,不斷融合思想教育和專業教學的育人合力。
(1)做好新生的第一課——入學教育。 對于高職學生工作而言,新生入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環節,要從專業、 行業和社會等層面對學生加以引導, 統一認識、夯實基礎,為在校三年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這幾年的實踐中,學校院系兩級開展“我的校園我了解”、“我的班級我的團”、“我的專業我的系”、“我的大學我規劃”、“我的父母我的家”等項目活動。專業教學團隊安排專業教師、 邀請優秀畢業生和企業人士等做好專業解讀與行業介紹, 引導學生適應校園生活、盡快形成班集體、了解專業與行業、進行學業規劃和學會感恩等。
(2)完善學生工作隊伍建設。 圍繞“教育的實效性、管理的人性化和服務的滿意度”學生工作目標,著實開展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配備科學的隊伍是根本保證。 目前已經形成以班主任為主導,配備助理班主任、專業導師和學生干部的隊伍結構,一般按照1:250 的師生比配備輔導員、每一個專業配備一到兩名專業導師,每一個新生班級配備一名助理班主任。 班主任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班級管理和咨詢服務等工作,助理班主任協助做好迎新、 新生適應環境和文明修身教育等工作;專業導師通過專題講座、座談會以及個體指導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專業特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習興趣;學生干部通過活動平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3)加強課堂教學質量管理。 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課堂45 分鐘教學效果。 課堂是由教師、 學生和課程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要素構成的系統。 所以從專業教學團隊的角度來看,通過開展教研活動和教學督導, 提高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保證教學質量,做好對課程的教學改革以適應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 建立課堂教學反饋機制,任課教師填寫《課堂教學反饋表》,將課堂出勤、紀律以及教學互動效果等信息及時反饋給輔導員 (班主任)。 同時輔導員與專業導師通過進課堂、開展座談會和個別談話等,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
(1)打造專業社團。 2008 年起,我院探索并構建高職工科“三段對接式”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業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創業教育與創意創新實踐相結合。 根據學院“一團一品”即院系團委依托各專業,著力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品牌社團。 每個專業教學團隊創建一個專業社團或創業基地,比如,信息工程系目前建有陽光電腦服務站、E 創網絡工作室等。 將學習興趣與專業技能相結合,以項目化管理為抓手,堅持走專業化、 品牌化和社會化道路, 使學生對接專業、對接行業和對接社會,著力提高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做好信息講堂。 學院以“成長論壇”、“機電講壇”和“青春講壇”為載體,構建院、系、班三級講壇。比如信息工程系以信息講堂為載體,圍繞文明修身、行業動態和人文素養等開設專題講座, 引導學生了解專業、了解行業和了解社會,從而做好個人的學業計劃、職業規劃與人生定位。 一是根據學生專業特點邀請專業教師和企業人士介紹新技術、新動態;二是根據學生學習進度邀請畢業校友和專業人士解讀新生學業規劃、人文知識和就業形勢等;三是根據學生發展需求邀請有關專家剖析社會形勢和時事熱點,比如,釣魚島沖突、十八屆三中全會解讀等。
(3)辦好技能文化節。 學院組織“一系一節”即各系圍繞專業特點開展技能文化節。 近年來, 舉辦了“機械之光”、“走進電氣”、“車緣”、“模具DIY”、“外語節”和“信息之聲”等技能文化節。 比如“信息之聲”主要是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師生自發組織團隊、開發項目,然后參與教學團隊的項目評比。 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知識作為基礎,通過團隊成員的努力和指導教師的參與,拓展專業學習、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近年來學院創新“四方三層、內園外站”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即組建由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四方成員代表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會, 形成理事會下設區域合作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 各系相應成立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的三層架構, 同時推動政校企共建“江南裝備制造技術產教園” 和 “校企合作工作站”。 在這種模式下,需要打造校外實踐合作基地,為學生在校學習和頂崗實習創造良好環境。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結合學生興趣、專業特色和社會需求,按照“規范化、基地化、項目化”的要求,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需求。 一是構建規范化的社會實踐實施體系, 充分發揮學生系統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教學系統的專業指導能力,構建教學系統、學生系統“兩輪驅動”共同組織、共同管理的社會實踐管理模式,實現社會實踐與人才培養、專業學習自覺融合。 二是加強基地建設,保證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期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大力依托教學系統的頂崗實習基地和團委的就業見習基地,搭建社會實踐基地體系。 三是實施項目化管理, 服務學生與社會的雙重發展需求。 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接農民工子弟學校和蘭陵社區, 利用暑假時間培訓電腦應用和開展電腦維護服務等。
(2)加強校企合作項目。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分層對接、層層落實,首先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與企業制定框架協議、搭建合作通道和橋梁,其次專業教學團隊與業務部門確定具體合作項目, 專業教師和技術專家參與具體的實施項目。 學生主要是通過企業宣講、 企業體驗和企業實習等途徑了解企業和行業動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其中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學生企業實習的重要形式, 其根本要義是一種實踐性學習,通過“頂崗”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鍛煉和學習,以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1]潘懋元.現代高等教育思想演變的歷程[M].高等教育研究,2007.
[2]林玲玲.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特色相結合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0,(23).
[3]李建玲.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創新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1,(7).
[4]李逸凡.高職學生核心能力要素及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浙江教育學報,2008,(3).
[5]張瓊.高職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系構建與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