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延波
2011 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辦,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西工院)選派高職學生和指導教師參加了“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項目的比賽,取得了教師組一等獎、學生組優秀獎的優異成績。 筆者作為指導教師有幸參與了該項目比賽的整個過程, 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自己都有深刻的體會。
陜西工院每年3 月都要舉辦 “陜西工院技能大賽月”活動,此項活動設置的賽項多達50 余項,并且每年設置的賽項都有所變化。 設置這些賽項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對某項職業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由于對參賽學生不收取任何費用, 若參賽學生獲獎不但能獲得證書和獎品,而且可獲得相應學分。
2011 年“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比賽項目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新增設的賽項。 陜西工院從數控車工、數控銑工、數控加工中心三個院內比賽賽項中選拔出3 名學生參加。 這些學生在院內舉辦的技能大賽中都獲得了一等獎, 他們對某項職業技能的掌握比較熟練、理論知識比較完備。
陜西工院為教師設置的教學比賽也很多, 有優秀教案評比、優秀教研室活動、優秀公開課評比、教壇新秀、電子課件制作大賽、青年教師論壇、青年教師說課比賽、優秀教師、院級教學名師等賽項。 “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 比賽項目的參賽教師都是由獲得院級優秀教師稱號、電子課件制作比賽獲獎者、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稱號等人員組成。 他們的業務能力比較強、實踐經驗比較豐富。
省級技能大賽是對參賽選手的一次檢驗。 在該級別的比賽中強調相互協作、相互學習和共同提高,不僅需要參賽選手對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進行擴充和強化練習, 還要時常關注與該賽項有關的最新消息和資料。 我們采用以下方式對參賽選手進行訓練。
參加省級技能比賽需要應對的問題和困難比院內技能大賽明顯增多。 例如,賽項的承辦方可能是其他兄弟院校,不在本校舉行;比賽的考題比院內比賽的題目難; 不清楚將在職業技能的哪些方面進行比賽等。 我們采取的具體措施有:①參賽選手應在院級技能比賽的基礎上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拓展。 不僅要把教師在課堂中沒講到的知識提前自學, 而且時常在網上查找關于此項技能比賽的資料, 查看其他省份或兄弟院校的比賽情況; ②參賽選手應對職業技能進行擴充和強化練習。 在實習和實訓中,將實習指導老師沒講到的技能進行練習, 對職業技能進行擴充,進一步強化以前練習過的技能;③參賽選手應加強溝通和交流,增強團隊意識。 參賽選手課后都在實訓基地強化職業技能訓練, 他們在同一個場地共同訓練、共同學習、共同討論。 這為參賽選手之間增進相互支持、 相互幫助、 相互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參賽教師除了平時的正常上課外, 也要時常關注最新的消息,搜集新的案例,尋找解決棘手問題的簡便有效的辦法。 我們采取的具體措施有:①參賽教師應與參賽學生加強溝通和交流。 討論學習中的難題,詳細詢問參賽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在這些討論和學習中增加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增強集體意識。 ②參賽教師之間要加強聯系, 相互間共同學習。 討論教學中的問題,相互請教業務,甚至一些簡單的寒暄。 這些都能增進相互間的距離、增加相互間的關心,為營造一個團結和睦、積極進取的團隊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國家級技能大賽是對一個團隊綜合實力的考驗,不僅需要大家通力合作,還要每個成員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創造性地完成任務。 以下通過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比賽項目的設計中有一個關鍵部件——葉輪。 我們以前從沒遇到過這樣較難加工的零件,教師團隊共同討論研究。 有教師提出向本科院校的教授請教; 還有教師提出用電風扇的葉片進行仿制;還有教師提出先學習《空氣動力學》等理論知識后,再進行設計和制造。 針對這些不同的想法,大家一起相互討論,積極研究解決辦法,認為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空氣動力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超出了高職大專學生的學習范圍,學習這些專業理論知識是否合適? 第二:電風扇的葉片是電動機驅動, 而比賽項目要求的葉片是用風力驅動。 若電風扇的葉片仿制成功后,用風力能否驅動?有老師建議: 先尋找一個風力發電或者蒸汽驅動的葉片模型,再利用三坐標測量機進行測量,最后使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設計和數控加工, 這是當前比較新穎的逆向工程的基本思路。 我們茅塞頓開,向一家制造鼓風機的工廠借來一個葉片的實物模型。 按照逆向工程的做法進行設計和制造, 最終成功地完成了葉輪的加工。 這就是團隊協作高效性的具體表現。
“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比賽項目中教師組的參賽內容是制作教學資源。 首先,在制作教學資源前應明白什么是教學資源, 凡是能用來參與或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的資料都可稱其為教學資源。 其次,應確定教學資源使用什么方法制作,最后,還要保證教學資源的原創性。 參賽教師經過討論和研究,決定自己動手制作。 教學資源的制作匯集了每位參賽老師的智慧和汗水,在制作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每個教師組成員都能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高效性, 也展示出每個成員的創新意識和先進理念。
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 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那么很可能與獲獎失之交臂。在“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比賽項目中參賽教師由于其工作性質在心理素質和隨機應變方面都比較強,而參賽學生并非如此。 由于在這些方面平時對學生訓練較少,因此參賽學生遺憾的與獲獎擦肩而過。
(1)教師組理論答辯比賽。 比賽開始前,需要參賽教師和學生都要進行答辯。 領隊教師及時組織大家開會討論,讓參賽學生每人準備15 分鐘的答辯內容,依次進行預答辯。 從這3 名同學中挑選出表達能力相對較強,思路清晰的同學,再對該同學進行一些語言表述上的指導,讓其再次進行答辯預演。
(2)學生組實際操作比賽。 學生組比賽是實操比賽, 平時操作數控機床很熟練的同學在現場進行加工時,由于各種原因(主要是緊張)沒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加工,影響了后序實操加工的同學。 盡管每位同學在比賽中竭盡全力, 還是遺憾地沒能完成比賽,學生組獲得了優秀獎。
在賽后我們共同分析了沒有完成比賽的原因。這些賽后的總結為我們在以后的教學、 培訓和比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很值得學習和總結,優異的成績和意外的失誤值得回味和借鑒。
[1]孫曉錦.淺談職業院校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途徑[J].人力資源管理,2010,(5).
[2]二代龍震工作室. Pro/ENGINEER Wildfire 3.0/4.0 ISDX 造型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3]楊延波.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對教師課堂設計的啟示[J].出國與就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