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的運用也引起了很多的問題。這也暴露了金融監管力度的不足,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會計信息也開始向相關性傾斜,進一步了推動了公允價值的運用。但金融危機的出現,金融監管的審慎要求與公允價值計量的順周期效應要求存在很大的沖突。因此,金融監管機構就必須與會計準則定制機構作進一步的溝通與協調。并在此背景下,探討金融審慎監管視角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
關鍵詞:公允價值;審慎監管;會計信息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優劣勢分析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優勢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具有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快速及時的反應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
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具有快速及時的特點。它能及時有效的折射出金融市場的各種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這一優勢在美國金融危機中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在金融危機出現之初,公允價值是投資者進行投資的重要參考,它能及時的反映出金融機構的各項運營指標和能力,能讓投資者更清楚的了解到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投資者若參考歷史成本計量的金融機構財務報表,顯示出的信息往往是有誤的,而這一財務報表顯示金融機構的各項指標和能力仍是很強的。
2.能夠合理地反映各項資產、負債的價值
公允價值根據市場的變動情況,以市場上同類或類似產品的價值或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或負債的入賬價值,使各項資產和負債的入賬價值更加貼近現在的真實價值。公允價值的這一優點在許多的新興行業中尤為有效。很多的新興行業(金融、投資性房地產等行業)由于進行投資的初始資產較低,易導致經濟泡沫,用公允價值對這些行業進行計量則是比較可靠的,它能較全面的反映出這些企業的資金現況和潛在價值。
3.更加重視以價值為核心的會計核算方式
相比傳統會計來說,公允價值會計具有一定的優勢。傳統會計計量只是單方面的關注市場價值的變化,而公允價值計量不止對市場價值進行關注,對市場的潛力價值也是相當重視的。在企業預期經濟利益核算這方面,公允價值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核心問題,這是現代會計向價值核心核算轉變的重要保障。
(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劣勢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具有的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難以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相比傳統的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能夠提供更為準確的會計信息與風險預測,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還存在很多漏洞,如誠信體系尚不健全,監督體系也有待完善,所以,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格,并且這當中還存在許多的人為因素,使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以及穩定性得不到保障。另外,金融市場上還存在很多可變因素,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2.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
資產、負債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在市場上對類似資產、負債的價格是難以了解的,由于時空的差異,就算能夠找到參考價格,也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投資者與管理之間以及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對報酬率的期望值有差異,在入賬時,如果采用資產未來收益進行折現,很難滿足公允性要求,這些都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實踐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3.公允價值計量為企業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管理機構可以充分這次機會,進行盈余管理,操作利潤。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員傳遞會計信息時,可以提供一些虛假的信息,以誤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如改變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將產生收益或虧損,這將改變原來會計實務中短期投資只確認減值不確認升值收益的情況;在計算衍生金融工具時,要在表內進行核算,不僅將增加企業的資產或負債,同時也將影響當期損益。
二、基于金融審慎監管視角對公允價值計量潛在不利因素的分析
(一)公允價值估值模型的差異會降低信息可比性
金融機構也可以運用模型進行估值,前提是目前沒有可觀察市場價值。但是由于公允價值的存在,估值模型的使用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其前提假設以及輸入的數據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如果銀行之間實行差別運用,或者是資產負債項目存在差別運用,都會導致信息可比性的下降。而且,估值日期和估值目的對于公允價值的確定也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于信用風險模型來說,受不同的估值日期和不同的估值目的影響,財務報告的可靠性也會受到影響,從而不利于市場參與者對銀行經營行為進行客觀評價。
(二)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利潤虛增,會降低銀行緩沖經濟波動沖擊的能力
在有活躍的交易市場條件下,金融工具均是根據市場報價來確定其公允價值的,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導致整個交易市場不再活躍,加大了公允價值的獲得的難度,最終計提了大量的減值準備,隨之產生順周期效應,即:在市場處于繁榮時,交易價格過高,易造成對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從而使利潤虛增,從而使銀行管理者面臨來自股東要求分配股息的壓力,包括對資產未實現收益的分配,銀行緩沖經濟波動沖擊的能力將因此受到負面影響。而按照傳統會計的計量方式,未實現的收益使不會在利潤表中列出的,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未實現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當利潤儲備;一旦進入經濟蕭條期,這些利潤儲備便能夠使銀行應對一些無法預料的經濟形勢。
(三)估值的復雜性使得可靠性和公允性無法得到有效保證
當市場沒有充分的流動性或者當機構持有較大股票份額時,從市場上獲取的價格就可能無法提供可靠和相關的信息。然而,市場的流動性是很強的,一旦市場的經濟有變動,就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估值。當然,影響會計信息公允性的并非只是經濟的變化,還受突發事件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公允價值的使用。
市場價值不能公允的反映金融工具價值時,通常是采用估值模型,但在運用估計模型時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一是雖然一些產品結構復雜,但是都是精心設計的,仍無法使用估計模型進行估值。二是對于一些長期使用的金融工具,在使用模型進行估值時會對其中一些潛在的參數變得相當敏感。雖然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均要求披露模型參數變化可能產生的結果,但是會計報表數據仍然會受到定價脆弱性的影響。
(四)負債公允價值計量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外界對由于自身信用風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收益也一直是比較關注的。有時,銀行的信用等級下降也會產生一定的收益,這是公允價值計量與傳統會計計量不同的地方。但是,銀行在負債未來現金流方面,如果采用現行的融資率進行折現抵債,將會使負債價值有所下降。然而,負債現值的減少一般都是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方的,減少的這部分價值就轉移到了利潤中。如果這部分利潤得不到分配,就會增加權益儲備。自從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金融機構的信用便開始下降,美國金融機構所披露的2007年年報損益中就包含了按照SFAS159要求確認的因自身信用水平下降而獲取的收益。
金融機構的信用大打折扣,這不僅沒有對金融機構產生不良影響,相反,還獲得了額外的收益,并且將此收益還計入了資本范圍內,金融監管機構還會對銀行的信貸規模的擴張表示同意。從股東利益的角度,或者從破產的角度來看,按照會計準則要求進行的會計處理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方法并沒有完全考慮到債權人的利益會因此受到不利影響。對于金融監管者來說,這種無視債權人利益的作法是無法接受的,也與監管者對金融機構審慎性經營要求相矛盾,監管當局無論如何都不會將由于信用等級降低而產生的收益確認為監管資本。
三、公允價值與金融審慎監管協調的建議
(一)審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
雖然公允價值能夠提升會計信息與風險的透明度,但是在金融審慎監管下公允價值的使用也有一些潛在的不利因素,而如果拋開金融環境這個影響因素,不斷擴大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最終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者對公允價值的應用要持審慎的態度,不可貿然擴大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尤其對于市場發展程度尚不成熟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此外,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也說明了公允價值計量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尚不成熟,并且要充分發揮公允價值作用,前提是有一個穩定的金融市場,并且其流動性較強,然而,金融市場不可能一直處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一旦市場不穩定,公允價值將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不能夠準確的反映資產內在價值。就目前市場狀況來看,我國的資本市場還還處于摸索階段,尚不成熟,自2006年引入公允價值以來,公允價值也未發揮最大效用,我國正在對公允價值估值模型進行研究,在不違背新會計準則的條件下,金融機構要確定合理的使用范圍,尤其是信貸資產方面,更不能操之過急。
(二)金融工具會計分類與審慎分類之間協調
通過研究表明,協調好審慎分類和金融工具分類,能夠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強化這兩者與資本管理之間的聯絡機制,并且對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也是有利的。同時,今后也可以加強審慎監管風險資產和會計資產之間的協調,以及在審慎監管資本充足率與資本比率、審慎資本與會計資本之間的各項協調,并且要建立審慎監管風險資產與披露會計資產、審慎監管資本充足率與資本比率、審慎資本與會計資本之間的協調表,以提高會計信息與風險的透明度,從而能夠使金融市場維持穩定狀態。
(三)會計與審慎監管在風險披露方面的協調
加強會計與審慎監管之間在風險信息披露方面協調,無論是在促進雙方風險信息披露的互補性,還是減少一些超載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是有利,并且能夠穩定金融市場。IASB于2010年發布了《公允價值計量的計量不確定分析的披露》草案,要求進一步分析金融機構披露計量的不確定性,以反映用于計量第三層次公允價值的不可觀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財務報告使用者衡量第三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并且,金融機構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盡可能的吸收審慎風險管理在金融工具上使用上的一些成功經驗,如金融工具組合、體驗測試、壓力測試等,增強會計風險信息披露與計量誤差信息披露的水平。
(四)進一步加強會計內部和外部監管職能
金融危機形勢下,出現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這就使得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加大,為確保公允價值的正確運用,加強對會計內部與外部的監管職能。就內部監管而言,主要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建立與完善:一是完善公允價值變動方面的記錄制度與跟蹤制度;二是成立專門小組負責公允價值變動,還要建立并健全會計信息數據收集的制度;三是獨立董事會以及監事會要加強其監督,以確保該公司會計信息與會計報表的公允性、合法性。而相對于外部監管,則主要是對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的完善以及能夠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作用,這就必須加強外部審計人員對公司的監督,另外,對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度要進行完善,對違反紀律的會計人員,加大其處罰力度,從而保證合理、有效地運用公允價值。
四、結論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的運用對我國金融機構既帶來了益處,同時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公允價值會計遭受很大的質疑,尤其是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為緩解順周期效應對金融穩定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審慎監管機構都應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方案,只有會計與審慎監管之間協調與配合,才能更好的發揮公允價值的作用,并且建立有效的機制能夠使金融得到穩定,同時又能確保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環境,以盡量減少順周期影響所帶來的不利后果。從而實現公允價值在金融審慎視角下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美華著.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呂敏.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美國的啟示[J].財會通訊.2011(18)
[3]徐玉德.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反思及應對之策(下)[J].西部財會.?2010(05)
[4]王志華.國際社會宏觀審慎監管創新及對我國的啟示[J].華北金融.2011(02)
[5]賈曉燕,徐偉.談后金融危機時代宏觀審慎監管的發展趨勢[J].商業時代.2011(02)
[6] Bowen, R.,U. Khan,,S. Rajgopal.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relaxi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impairment rules on bank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2009 . 2010
[7]Banziger,H.Setting the Right Framework for Modern Financial Market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Recent Crisis.in Banque de France. 2008
[8]Borio, C,K Tsatsaronis.Account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from uncomfortable bed fellows to perfect partn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