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融資難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通過介紹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并對美國、日本和韓國的中小企業融資體制進行比較研究,分析美日韓三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先進經驗,并從中得出對建立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啟示。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啟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勞動就業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融資困難卻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這一問題在世界各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世界上經濟發展較為成功的國家無不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融資瓶頸問題。因此,研究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經驗,對于建立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制,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瓶頸,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美國、日本和韓國的中小企業融資體制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對建立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制的啟示。
一、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及融資難的原因
(一)中小企業融資方式
多數學者在研究融資體制時,將不同國家的主要中小企業融資方式按不同分類方法主要分為兩種:
1.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
內部融資為同一經濟體內的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具體包括三種形式:資本(除股本)、折舊基金轉化為在投資和留存收益轉化為新增投資。外部融資指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儲蓄向投資轉化,及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從外部融入資金用于生產經營或投資。
2.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直接融資指企業作為資金需求者向資金供給者直接融通的方式,主要包括股票融資、債券融資、政府撥款、占用其他企業資金、民間借貸以及內部融資等;間接融資,則是指企業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向資金供給者融通資金的方式,主要包括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融資租賃、票據貼現等方式。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1.中小企業易受環境的影響,規模小 ,風險大,難以獲得投資者的支持。中小企業素質普遍不高,大多為私營企業或合伙企業,管理水平落后,經營風險大,信用觀念差,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機構不能把握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增加了放款風險。
2.中小企業資產少,負債能力有限
一般而言,企業的負債能力是由其資本金的大小決定的。從各國的情況來看,美國的中小企業負債水平較低,一般都在50%以下;而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中小企業的負債水平一般在50%以上。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在70%左右。
3.資產泡沫化誘使大量資金逃離中小企業。當前,我國流動性仍屬充裕,但存在結構性問題。與中小企業“求資若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地產、收藏品、貴金屬等領域“錢流涌動”,投機炒作導致部分產品價格畸高,泡沫化現象嚴重。資產泡沫化呈現的高收益假象,不僅使銀行存款“搬家”,而且還誘使許多企業資金逃離實業,加劇了中小企業資金緊張。
4.我國金融整體發展滯后影響中小企業融資。主要是銀行數量少。據統計,美國有8000多家銀行,而我國僅300多家;直接融資不發達,僅占18%,遠低于發達國家70%的水平;市場準入門檻太高,大量民間資本被拒之門外;信用擔保業不成熟;缺乏金融創新。
二、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比較
大多數學者在研究融資體制時,以發達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將不同國家的中小企業融資體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證券市場導向型融資模式,即直接融資模式,以美國為代表;另一類是銀行導向型融資模式,即間接融資模式,以日本為代表。鑒于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新興市場的崛起給世界經濟帶來的重大影響,筆者選取韓國為代表,將其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的成功經驗也納入到考察范圍中。新興市場經濟體在融資體制上呈現出直接融資模式與間接融資模式結合的特點,姑且稱之為混合型。
(一)美國的中小企業融資
1.法律保障。美國有一套嚴密的法律規范,為中小企業創造有力的自由競爭環境。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小企業投資法》后成立了小企業投資公司(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y,簡稱SBIC),對中小企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與政府和私人公司合作扶持和培育中小企業。根據《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美國國會在1982年制定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計劃,規定所有向其他部門劃撥研究與開發費用超過1億美元的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按一定的比例向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計劃提供資金,用于援助其開展科技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另外,《反托拉斯法》、《小企業法》等維持、促進了公正和自由的競爭,保護了中小企業的利益。
2.專業管理機構。1953年設立中小企業管理局(SBA),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其基本職能是:制定中小企業發展方針;同國會及相關部門溝通;提供資金支持;對立法及其實施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提供管理、技術、營銷、咨詢等多方面的服務。政策方面的傾斜主要包括: (1) SBA向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貸款。(2)SBA向遭受自然災害的中小企業提供自然災害貸款。(3)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究資助。此外,SBA通過向中小企業提供擔保使其獲得商業銀行貸款。包括:(1)一般擔保貸款。對75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提供總貸款額75%的擔保,對10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提供80%的擔保。(2)少數民族和婦女所辦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3)少量的“快速車道”貸款擔保。(4)出口及國際貿易企業的貸款擔保。
3.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美國的資本市場層次多樣,功能完備,使得不同規模、不同需求的企業都可以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獲得發展的機會。NASDAQ市場的上市條件較低,非常有利于中小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的上市;而 OCT市場則可以為退市公司和更小型公司提供股票轉讓服務。其中在納斯達克上市是美國中小企業的一種重要融資渠道,該市場為中小企業的資金運轉提供了有力保證。1971年,美國全國證券經紀商協會建立了以高成長的中小企業融資上市為主要目的的、第二板性質的全國證券經紀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由于其融資的靈活性,使得二板市場更符合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融資需要,極大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籌資發展。
4.有廣泛的民間融資機構。在美國,有多種形式的民間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如合作社,這是采用個人或企業投資入股的方式組成的信用機構,為其成員提供貸款,以儲蓄為先決條件的儲蓄貸款金庫也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為了獲得高收益,美國民間風險投資公司對進行創新投資的中小企業紛紛投入資金,為那些難以從一般渠道得到貸款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
(二)日本的中小企業融資
1.法律保障。日本也制定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許多法律和法令, 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業基本法》,它是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法規,被稱為日本的中小企業憲法,在此基礎上制定和修訂了《中小企業投資扶持股份公司法》、《中小企業現代化資金扶持法》等法規。這些法律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振興,促進了日本中小企業融資機構的規范發展,提高了其資產質量和經營的安全性,保證了其健康平穩地運作。
2.專門的管理機構。建立全國性的、非盈利性的中小企業政府管理機構,協調領導整個中小企業融資,并以優惠條件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和擔保。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自有資本少、信用相對較差,而其貸款數量小、期限短、條件苛刻、利息高、擔保要求嚴格,不利于其向民間金融機構貸款,故在日本主要是都市銀行、地方銀行以及信用銀行等中小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日本還設立了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即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商工組合中央金庫,這些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擔保要求較松。此外,日本還有兩家服務于產業性中小企業和區域性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環境衛生金融公庫和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政府成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日本對中小企業實行優惠貸款的主渠道。
3.綜合性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體系。日本政府在1951年成立信用保證協會; 1958年根據《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法》設立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為中小企業從民間金融機構借款的債務進行擔保;1961年日本建立了機械設備信用保險事業;1984年機械設備信用保險事業并入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 1999年7月1日,日本政府成立了中小企業綜合事業團,將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并入其中。目前,日本中小企業信用補全機制包括信用擔保和信用保險兩方面。信用擔保工作由中小企業綜合事業團的信用保證協會承擔,信用保險工作由中小企業綜合事業團的信用保險公庫完成。日本政府的信用擔保體系,極大地增強了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能力。
(三)韓國的中小企業融資
1.創業和技術革新的扶持。(1)提供創業資金。根據《中小企業創業支援法》的規定,設立“地方中小企業培育資金”,提供低息并允許分期償還的貸款。(2)實行減免稅收優惠政策。(3)提供技術革新資金扶持。(4)促進中小企業間協作。
2.金融機構貸款支持。規定全國性銀行和地方商業銀行及外國銀行分行有義務向中小企業提供一定比例的貸款;設立產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和擔保;設立中小企業創建支持公司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3.危機持扶。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共濟事業基金”解決資金危機,提供中小企業整體經營的穩定保證。
4.融資擔保體系。韓國是亞洲第二個開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計劃的國家。早在1976 年韓國政府就建立了信用擔保基金,主要任務是為向金融機構貸款缺乏擔保品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截至2007年6月,已有77個全國性的分支機構。2006年韓國中小企業通過信用擔保計劃獲得的貸款額占中小企業總貸款的 37.1%,擔保余額達 189.16 億美元。此外,韓國政府在信貸擔保方面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即建立了中小企業共濟制度,通過中小企業的相互保證、風險分擔的原則,借助成員之間互助的力量,在無須動產及不動產擔保下,取得金融機構的貸款。
5.法律保障。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韓國政府于1986年頒布實施了第一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中小企業支援法》。1995年,韓國政府又將已有的各類中小企業的基本制度綜合為“中小企業創業振興基金”和“中小企業共濟事業基金”兩個中小企業資金支持制度,這些法規條例對中小企業主管機構的設立和職能及其服務輔導的范圍方式、中小企業的融資與保證、稅捐減免、公共工程的配合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
綜上,雖然美、日、韓三國中小企業融資各具特色,但也同時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共同的成功經驗:第一,提供法律保障和組織支持;第二,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第三,中小企業融資創新,如創建和拓展二板市場等。這些舉措對于建立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制有很大的啟示。
三、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啟示
1.建立健全法規,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法律保障。立法先行是扶持和規范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重要措施。《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制定,表明我國在以立法形式促進中小企業融資體制的建立完善上,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廣大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提供了原則性的法律保障。但是這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制定更為具體的法律法規,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中小企業融資法》、《中小金融機構法》等,使執法更具可操作性,規范中小企業融資主體的責任范圍、融資辦法和保障措施。
2.建立專門的政府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組織保障。中小企業由于先天不足,在信貸市場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融資困難。這實際上是自發的市場機制缺陷的一種體現,要解決這一矛盾,政府的干預成為必然。我們應該建立起專門的政府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組織保障;并賦予已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新的職能,即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3.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鑒于我國的國情,國家財政不可能對中小企業提供大量的撥款和低息貸款,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由中小企業管理局統一負責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我國的信用擔保計劃可以考慮借鑒美國模式,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貸款的80%提供擔保,商業銀行承擔20%的余下風險,以激勵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而又能規避道德風險。
4.發展風險投資,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創新。我國根據自身特點建立和完善創業投資機制,采取多種形式擴大中小企業的創業投資資金渠道。一方面,應采取適當措施鼓勵外資和民間基金進入風險投資;另一方面,政府不宜直接進行風險投資運作,但應采取適當稅收和補貼措施,鼓勵風險投資。
5.鼓勵股份制改造,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全治理結構。股份制本身就是一種融資制度,其實質是令企業的治理結構規范化,以利于股權的轉讓與交易,從而有利于外部融資。規范的股份制企業治理結構,使潛在股權投資者有保障享有同等的股東股利,從而起到保護投資者的作用。此外,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公司財務制度的完善,財務披露的明晰,減少信息不對稱,減少銀行信貸的風險,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
參考文獻:
[1]林鷺,日本中小企業融資及借鑒,[J],現代營銷,2007年,第8期。
[2]劉祥達,從歐美國家經驗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J],資本縱橫,2003年。
[3]羅鵬,韓國中小企業融資措施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路徑的啟示,[J],現代商業,2007.
[4]李年宰,韓國中小企業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12月。
[5]柳斌,美國小企業融資經驗對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啟示,金融經濟,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