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非金融支付機構發展快速,不斷延伸和拓展著傳統上以銀行為主的支付結算服務,細分了市場,彌補了銀行服務的不足,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在手機支付領域、線上與線下支付相結合等領域,非金融機構支付也出現了許多創新應用。但非金融支付機構面臨的競爭加劇、管理、安全等方面的潛在風險也亟待引起關注。
一、我國非金融支付發展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非金融支付服務主要包括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央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其中網絡支付包括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截止2012年底,全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非金融支付機構197家。各類非金融支付特點如下:
一是互聯網支付與網絡購物相伴相生,支付范圍不斷拓展。互聯網支付指客戶為購買特定商品或服務,通過計算機等設備,依托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行為。網上購物中,由于交易雙方不直接見面,誠信問題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非金融支付應運而生。1999年我國首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首信易支付”公司正式開始運營。2004年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創立“擔保交易模式”,促進了非金融支付市場迅速發展。2012年我國非金融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38,039億元,支付寶占46.6%的市場份額。目前,非金融支付已從網上購物等傳統領域拓展到公共事業繳費、航空旅游、教育、基金理財、保險、社區服務、醫療衛生等領域。2012年底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特約商戶90.53萬戶,是銀行機構電子商務特約商戶數的25倍。其中,實物商品類商戶57.54萬戶,占比63.55%,虛擬商品類商戶15.07萬戶,占比16.65%,其他如航空旅游、考試教育、社區服務、保險、公共事業、基金理財等其他商戶占比20%。
二是支付機構成為傳統收單市場重要補充,業務發展較快,但占整個收單市場的份額仍較小。銀行卡收單業務指收單機構與特約商戶簽訂銀行卡受理協議,在特約商戶按約定受理銀行卡并與持卡人達成交易后,為特約商戶提供交易資金結算服務的行為。2012年,全國支付機構收單業務總量15.19億筆,金額3.75萬億元,筆數和金額占全國收單業務總量的16.71%和18.01%。支付機構簽約特約商戶156萬戶,同比增長41.91%。聯網銀行卡受理終端302.94萬臺,同比增長63.80%。收單金額超過500億元的支付機構9家,收單業務總量達13.68億筆、3.62萬億元,市場集中度達90.05%和96.40%。
三是移動支付方興未艾,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客戶。移動支付也稱為手機支付,指為用戶使用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目前,非金融支付機構處理移動支付筆數遠高于銀行,但筆均金額遠低于銀行,說明其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客戶。2012年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21.13億筆,金額1811.94億元,筆均業務金額85.75元,而銀行處理移動支付業務5.35億筆,金額2.31萬億元,筆均業務金額4318元。移動支付創新突破了線上和線下、實體和虛擬之間的隔離狀況,產生出全新的商務應用和服務業態。
四是預付卡在小額零星支付、便民生活領域的應用越來越豐富,為滿足百姓日常生活小額支付需求提供了極大便利。預付卡指發卡機構以特定載體和形式發行的、可在發卡機構之外購買商品或服務的預付價值。2012年,支付機構全部發卡機構單張發卡平均金額147元。其中以商超卡、便民支付卡、線上充值卡為主的支付機構分別為98家、17家和4家,單張發卡金額平均分別為629元、249元和32元。
二、 我國對非金融支付機構的監管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頒發,負責對非金融機構的監管。此后,央行針對各類非金融支付面臨的風險問題,進一步發布了一批監管細則,對規范非金融支付機構的發展,防范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是2012年制定《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規范支付機構從事預付卡業務行為。二是2012年發布《支付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防范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三是2013年發布《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規定支付機構應當并只能選擇一家備付金存管銀行,支付機構接收的客戶備付金必須全額繳存在備付金銀行開立的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只能用于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任何單位不得挪用、占用、借用。此外,在規范互聯網支付方面,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起草了《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實名認證,不得為客戶提供賬戶透支、現金存取和融資服務等,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三、非金融支付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
市場風險。首先,支付機構服務同質化導致價格競爭激烈,使得支付行業利潤率下降,一些機構利用低扣率、零扣率、暗中返點,以及為商戶投放收銀機、提供營銷費等手段惡性競爭,整體行業利潤空間狹窄。其次,支付市場高度集中,如交易金額排名全國前10位的支付機構業務量之各占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總金額的94%,大企業具有更多的定價權,小企業生存空間小。第三,銀行面對電子商務發展中蘊含的巨大商機,也加大了對電子支付業務的投入,與支付機構展開競爭。一些實力較小的支付機構面臨虧損和退出市場的巨大威脅。
管理風險。第一,支付平臺技術上存在的漏洞導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釣魚網站、木馬病毒等手段獲取客戶核心帳戶信息,盜取客戶資金。第二,多數支付機構和電商平臺間缺乏明確統一的信息管理機制,電商平臺的風險管理政策、風險偏好、商戶審核標準等與支付機構自身規定不盡相同,存在較大風險。第三,電商平臺對自身商戶信息往往嚴格保密,使支付機構在發現商戶風險后無法及時掌握交易發生端情況,增加了風險。
資金風險。第一,從互聯網支付交易資金看,從資金性質來說,應屬于交易雙方,支付機構應確保資金獨立并根據交易結果進行資金劃撥。但目前全部客戶交易資金都混在同一賬戶中,未按照客戶進行分開管理,如果支付機構破產清算或者法院要求凍結某一交易客戶的資金,可能影響到全體交易客戶資金安全。第二,在支付領域,托管銀行接收到的交易數據、結算數據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存在數據被第三方支付機構篡改的風險,給資金安全性帶來隱患。第三,虛擬貨幣交易帶來的風險。支付平臺為“網絡購物券”、“網絡貨幣”等各類虛擬貨幣提供了交易場所,客戶付款時可用購物券直接抵用現金,這種虛擬貨幣交易量達到一定程度將會對我國的貨幣供給和傳導機制產生影響。
安全風險。首先,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由于核心是通過在線提供支付服務,產業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安全隱患,都有可能轉嫁到支付平臺上;其次,網絡技術變化日新月異,對于提供錢包支付的服務商,其安全的級別應不低于銀行級別,需要不斷投入、實時監控。國外支付商的經營預算中有相當比例投入安全性與安全性糾紛方面,而國內第三方支付在這些方面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機構微利或虧損的情況下,投入不足導致存在安全隱患。 第三,一些非金融支付機構缺乏必要的應急處理設施和方案,應對和處理危機的能力較差,一旦出現危機,難以有效應對。
四、應對措施
培育新興市場,加快產品創新,拓展生存空間。第一,大力發展移動支付。相比全國4.2億的手機網民數量及微信4億注冊用戶數,手機支付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服務網點有限,不受時空限制的移動支付有效彌補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第二,通過技術手段提高交易成功率。2012年支付寶通過傳統手機銀行完成的支付成功率只有38%,要通過技術改進爭取更多的用戶。第三,加快支付方式和產品的創新。如針對網銀支付需通過一系列安全認證,過程煩瑣這一問題,聯想微信5.0推出微信支付,采取綁定銀行卡即可快捷支付的功能,方便了用戶。阿里金融與銀行合作,繼阿里小貸、余額寶之后,2013年又推出“虛擬信用卡”,其本質上相當于銀行先貸款給支付寶,然后支付寶利用在購物領域建立的大數據庫和信用評估體系,根據客戶信用發放貸款,由支付寶和銀行共享刷卡手續費,實現了支付機構與銀行的“雙贏”。
加強管理,增加投入,保證資金安全和支付體系運作安全。第一,采用證券客戶資金管理模式,各個客戶的交易資金應相互獨立,非金融支付機構和托管銀行都應為每個客戶建立子賬戶,做到明細核算,保證客戶資金安全。第二,支付機構、托管銀行、清算組織交易數據應全面、完整提供,保證交易的可追溯性。第三,應加大人財物投入,提高安全控制水平,保障系統安全運作;第四,支付機構應建立一套完備的風險控制及應急處理機制,并報備監管部門。
適度監管,規范非金融支付機構規范運作,保護消費者權益。第一,盡快出臺《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既規范其運作又合理保障其業務創新。第二,在審視全行業的基礎上對非金融支付機構的退出進行分析,制定差異化的監管措施,以保證平臺應用者的權益,盡可能減少企業退出造成的風險。對市場退出的監管,首要目的是維護客戶的相關權益,對客戶的資金要進行及時的凍結、核查和退回,以最大范圍降低客戶的損失,防止波及上下游更多的機構。
參考文獻:
[1]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中國金融出版社
[2]楊彪.《中國第三方支付有效監管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3] 劉欣.我國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及立法完善[J].商品與質量,2011,(1).
[4] 第三方支付產業現狀剖析與未來發展思考.硅谷動力,2013.